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的方法,检测土壤中的胞囊数量和单胞囊卵量,旨在探讨作物轮作方式对大豆胞囊线虫胞囊数量和单胞囊卵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连作与轮作大豆田土壤中大豆胞囊线虫胞囊数量15 a连作和轮作分别为62.7个·(100g干土)^-1和67.5个·(100g干土)^-1,16 a连作和轮作分别为63.7个·(100g干土)^-1和64.7个·(100g干土)^-1;麦豆区田间大豆胞囊线虫胞囊数量显著高于米豆区。连作15 a和16 a大豆田的胞囊线虫单胞囊卵量低于50个发生频率分别为93.0%和89.0%;麦米豆轮作区,多于200个卵的胞囊出现频率最高,轮作15 a和16 a分别是51.0%和48.3.%。长期连作大豆虽然没有减少土壤中的胞囊数量,但却使胞囊中的含卵量大大降低。图2,表2,参13。  相似文献   

2.
大豆根围土壤线虫种类丰富,有些为重要的植物病原线虫,其中胞囊属线虫(Heterodera spp.),螺旋(Helicotylenchus spp.)、盘旋(Rotylenchus spp.)、拟盘旋线虫(Pararotylenchus spp.)及真滑刃(Aphelenchus spp.)等植物线虫在大豆田分布普遍,对大豆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利用贝漫浅盘法收集不同轮作体系下0~20cm、20cm~50cm、50cm~80cm大豆根围土壤线虫,研究不同深度大豆根围重要线虫分布情况,以从线虫生态角度评价土壤健康状况并探讨大豆合理轮作体系.结果表明,大豆各轮作体系土壤总体线虫、胞囊线虫、螺旋-盘旋-拟盘旋线虫及真滑刃线虫密度都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0~20cm和20 cm~50cm,米豆和麦豆迎茬大豆根围胞囊线虫密度较大,轮作胞囊线虫密度大于连作,各轮作体系间土壤总线虫和真滑刃线虫数量在3个土层差异不显著,休闲区螺旋-盘旋-拟盘旋线虫为优势种群.图10,参24.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低成本、高质量的简单易操作的昆虫病原线虫繁殖技术,以满足不同规模市场需求。试验采用末龄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幼虫为活体寄主进行大量繁殖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Hb),对培养介质、接种剂量、培养介质与黄粉虫混合比例、繁殖袋翻动、开始收获时间和收获后处理方法进行筛选。结果显示蛭石为低成本的培养介质,Hb最适接种剂量为黄粉虫800条/g侵染期线虫(IJs),培养介质和黄粉虫混合最适质量比例为3∶2,繁殖袋不必翻动。Hb在接种培养12d和15d进行收获,收获后经过滤处理进行储存,线虫的存活率明显高于沉淀后直接储存的线虫。  相似文献   

4.
红松人工纯林、人工混交林和天然林几种土壤酶活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了红松天然林、人工混交林和人工纯林土壤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状况。结果表明,红松天然林、人工混交林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明显高于红松人工纯林土壤;红松人工纯林过氧化物酶活性为最高;3种土壤转化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显著。土壤转化酶活性表现出人工混交林高、天然林居中、人工纯林较低的趋势;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则红松天然林较强、人工林土壤较弱。图4,表1,参11。  相似文献   

5.
哈尔滨小黑豆在大豆抗孢囊线虫育种中的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育咎工作地哈尔滨小黑豆的抗性利用情况及所取得的显效果,为更好地利用黑龙江省这唯一的抗大豆孢囊线虫3号小种抗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液体和固体两种培养方法繁殖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 1(Hb—1),测定和计算不同方法得到的线虫产量、质量和效率。试验结果表明,TSYS液体培养中接种单菌线虫是非单菌线虫产量的2.1倍,效率是其3.5倍。TSYS液体培养基培养线虫的效率明显高于PSYG液体培养基。TSYS固体培养线虫的产量和效率是其液体培养的3.7倍。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线虫均在第17d开始收获。20d后调查,固体培养的线虫致病力和存活率稍高于液体培养。图5,参13。  相似文献   

7.
施用生石灰对土壤酶活性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酸性土壤上施用生石灰对土壤酶活性及大豆产量的影响初步研究表明,在大豆各生育期内酸性磷酸酶和转化酶活性随土壤酸性变弱而受到抑制,而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却增强,大豆产量呈现出随生石灰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各处理与对照相比增产1.0%~9.5%。经土壤酶活性与大豆产量的相关分析得出,酸性土壤改良后土壤酶活性提高,在酸性较强的土壤上种植大豆,施肥时配合一定量的生石灰对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大豆产量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生产中的施用量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8.
采用液体和固体两种培养方法繁殖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Sc)),试图筛选较理想的培养基和培养方法。试验结果表明,TSYS液体培养基培养线虫的产量和效率明显高于PSYG液体培养基;TSYS固体培养线虫的产量和效率是其液体培养的3.7倍。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线虫均在第11d开始收获。20d后调查两种培养方法得到的线虫,固体培养线虫的致病力明显高于液体培养,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大田条件下,以农大364和郑单958为供试材料,对两种基因型玉米各生育时期苞叶细胞膜透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积累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生育进程的推进,MDA含量、细胞膜透性一直呈上升趋势,在蜡熟期达最大值,从抽丝期至蜡熟期农大364和郑单958的细胞膜透性分别增高54.39%和46.74%,MDA含量分别增高25.57%和70%;SOD、CAT和POD活性均呈现先逐渐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农大364这3种酶的活性几乎在整个生育时期均高于郑单958,说明农大364苞叶具有更强的清除氧自由基能力,有利于在产量形成期维持较强的生理活性。图5,表1,参22。  相似文献   

10.
植物线虫是农作物的重要病原物之一,它们广泛寄生在各种植物的根系、幼芽、茎、叶、花、种子和果实上,使植物发生各种线虫病,给农、林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综述了草地、大豆、玉米等作物及蔬菜上的植物线虫分布,并讨论了植物线虫种群分布差异的原因。参28。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研究复合蛋白颗粒料替代豆粕对绵羊瘤胃发酵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50±2)kg的杂交公羊(夏洛莱羊×无角陶赛特羊)4只,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Ⅰ、试验组Ⅱ、试验组Ⅲ用复合蛋白颗粒料分别替代基础日粮中40%、60%和80%的豆粕。结果表明:复合蛋白颗粒料替代豆粕对瘤胃pH值无显著影响(P〉0.05),但总体上随着替代豆粕水平的上升,pH随时间变化有变缓趋势;试验组Ⅰ、试验组Ⅱ和试验组Ⅲ的氨氮浓度分别比对照组升高4.66%,15.27%,21.05%,试验组Ⅲ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对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有降低的趋势,但试验组Ⅲ的乙酸/丙酸比例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对血清尿素氮、尿酸、肌酐无显著影响,但试验Ⅲ组的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谷草转氨酶也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复合蛋白颗粒料替代豆粕对绵羊瘤胃发酵影响不明显,替代80%豆粕对绵羊肝脏功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安全性和经济性考虑,替代60%的豆粕较好,对绵羊瘤胃发酵和血液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松嫩平原作物生产力地统计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分析方法研究松嫩平原作物现实生产力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玉米和大豆现实生产力空间变异的理论模型均为球状模型;对于玉米现实生产力而言,由随机性因素引起的空间异质性占总空间异质性的38.9%,且主要体现在5km以内的小尺度上;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空间异质性占总空间异质性的61.1%,主要体现在中尺度上。大豆现实生产力的块金值较大,占基台值的41.3%,表明对于大豆而言,人为控制因素的作用更显著;而且随机性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主要表现在10km以内;在10km以外。结构性因素是引起大豆现实生产力空间分布异质性的主导因素。玉米和大豆现实生产力的分维分析结果表明,结构性因素对玉米现实生产力的影响大于大豆,人为影响在其现实生产力的区域分异上起到了主要作用。图5,表3。参6。  相似文献   

13.
长期连作对大豆根际真菌主要类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豆长期定位试验区,取生育期内大豆连作16a、轮作、米豆迎茬和大豆连作1a根际土壤,调查真菌总数及其主要类群数量,探讨长期连作对大豆根际真菌主要类群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轮作系统大豆根际真菌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大豆连作1a〉米豆迎茬〉轮作〉大豆连作16a;青霉数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大豆连作1a〉轮作〉米豆迎茬〉大豆连作16a;木霉数量在整个生育期内变化规律相差较大,木霉数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米豆迎茬〉连作16a〉连作1a〉轮作;连作16a在苗期(V3)时镰孢菌数量最高,以后均低于轮作处理,鼓粒期(R5)和成熟期(R8)轮作镰孢菌数量最高。图4,参24。  相似文献   

14.
磷肥与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有效磷含量很低的土壤中,施磷能够显著增加大豆产量,其籽粒产量与施磷量的关系式为y=2287.9 6.5x-0.03x2;并且施磷能够增加大豆蛋白质含量1.0~1.5个百分点,蛋白质产量与施磷量的关系式为y=1015 3.8x-0.017x2;大豆籽粒中蛋白质含量与脂肪含量呈高度负相关,如果以生产脂肪为目标,那么大豆脂肪产量与施磷量的关系式为y=427.4 0.7x-0.0038x2。表4,参4。  相似文献   

15.
镧(La)对辣根若干生态生理学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辣根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的La对辣根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Chl)、过氧化物酶活性(POD)和丙二醛含量(MDA)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La对辣根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浓度La则出现抑制作用。表现为Pn和Chl显著(P<0.005)增加,POD活性和MDA含量显著(P<0.005)下降,且均在20mg/L处出现最值。La对辣根的临界浓度为20mg/L。表2,参16。  相似文献   

16.
开关电容网络灵敏度分析的传递函数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一种开关电容网络(SCN)灵敏度分析的新方法。只要能写出SCN的z域改进节点电压方程,并且该方程系数矩阵在将z为e  相似文献   

17.
土壤微生物对不同作物根系活动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为平台,研究了不同作物(大豆、小麦和玉米)根系对根际微生物种群(细菌、真菌和放线茵)组成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作物根际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细菌的数量显著多于放线茵和真菌的数量,作物之间的微生物总数量多少表现为大豆〉小麦〉玉米,各作物间差异显著(P〈0.05)。根际三大微生物种群的变化情况为真菌、放线茵数量的变化趋势相同,均表现为大豆〉玉米〉小麦,细菌数量的变化情况为大豆〉小麦〉玉米。不同施肥处理中,玉米根际微生物总数变化情况为NPK〉NK〉PK〉CK,且施NK和NPK处理极显著增加根际微生物数量(P〈0.01),增幅为54.9%和243.2%;NK处理下,大豆根际真菌数量表现为显著性降低(P〈0.05),而细菌显著性增加(P〈0.05);小麦根际微生物数量在NK处理下极显著增加,增幅为64.9%(P〈0.01)。图4,表2,参19。  相似文献   

18.
针对防空相控阵雷达中时间资源分配主观性强、利用率低的问题,结合任务内部结构,提出一种新的在线交错调度算法。该算法在将任务的重要性和紧急性均置于动态优先级的基础上,使得雷达任务收、发波束之间的等待期可以用来执行其他波束的发射期或接收期。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原有的动态优先级算法,所提算法的调度成功率提升了25%,时间利用率提升了35%,执行威胁率提升了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