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简要介绍了工程坝址区最为关键的坝基深层抗滑稳定、永久船闸高坡稳定、地下电站主厂房围岩块体稳定、断裂构造等几个工程地质问题研究过程、方法、工作内容及基本结论,并结合工程施工、监测及运行有关情况对各专题进行全面总结与评价。  相似文献   

2.
汶西凹陷是鲁西隆起背景上发育而成的断陷盆地.凹陷北界断裂在早第三纪期间多次强烈活动,不仅控制了凹陷内不同时期断裂构造的形成和演化,而且控制了沉积相带的类型和分布.为了揭示凹陷内下第三纪构造演化与沉积相带分布的内在联系,将露头区与覆盖区研究相结合,综合应用地质、地震和测井资料,开展了凹陷的构造和沉积研究,建立了构造岩相模式,为汶西凹陷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已有资料显示,西宁地区的地温梯度异常区与构造关系密切,呈条带状分布;表明西宁地区地热资源是呈带状分布、受构造断裂控制的中低温热田的可能性较大,未来地热的寻找应以与深大活动断裂有成生联系的储水构造为主要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4.
临汾凹陷区主要活动断裂卫星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活动断裂的一般影像特征,对临汾凹陷区主要活动断裂构造的卫星影像进行了分析,从而论证了应用卫星影像可以查明活动断裂的具体特征、力学性质及活动方式等,使人类进一步认识断裂构造的活动规律,将其所造成的自然灾害损失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5.
汶西凹陷是鲁西隆起背影上发育而成的断陷舅地,凹陷北界断裂在早第三纪期间多次强烈活动不仅控制了凹陷内不同的时期断裂构造的形成和演经,而且控制了沉积相带的类型和分而。为揭示凹陷内下第三纪构造演化与沉积相带分布的同在联系,将露头区与覆盖区研究相结合综合应用地质,地震和测井资料,开展了凹陷的构造和沉积研究,建立了构造财相模式,为汶西凹陷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根据野外数据资料收集以及前人的研究,对伊敏河五牧场等地区的构造特征以及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和分析。按类型划分,研究区构造可分为褶皱、断裂。褶皱构造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期和华力西期,断裂构造形成时期主要为华力西期,其次为燕山期,以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为主。据板块构造理论,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东南边缘,通过出露的各时代地层特点分析,结合内蒙古大地构造单元划分,认为研究区构造演化过程经历了古生代大陆边缘稳定增生、中生代陆内裂陷充填和新生代垂直抬升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研究广东省韶关市温泉的出露特点与分布特征,为韶关市温泉的整体勘查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通过对研究区内温泉点的出露位置、构造、热储岩性和水化学特征等进行分析,总结韶关市温泉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就构造而言,研究区温泉多分布在深大断裂带附近或其衍生的次级断裂上,且往往出露在两组断裂交汇部位;就岩性而言,有54处温泉出露于侵入岩区及其与围岩接触带附近,22处出露于碳酸盐岩区,仅有6处出露于碎屑岩区。研究区温泉的分布受热源、构造和岩性共同控制,深大断裂连通了深部热源,构造裂隙则为地热水提供了主要的运移和储存的空间。NE向深断裂和EW向构造岩浆岩带交汇区域的侵入岩中构造裂隙极为发育,是温泉的集中分布区,而泥盆系-石炭系向斜盆地内断裂发育的碳酸盐岩中,温泉往往沿褶皱轴向形成集中分布带。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陆地卫星多光谱扫描数据的计算机图象增强技术、野外地质调查和地质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对江苏南部江阴—太湖地区的隐伏断裂构造进行了研究。增强图象的目的,在于揭露与地质有关的综合信息所表现的隐伏构造。在研究区,目前已推断出三类较明显的断裂构造: 1.线性构造:常州—江阴断裂;无锡—苏州断裂;南阳山—白茆断裂和北西向及北东向的太湖断裂。 2.弧形构造:常州—江阴—香山—沙洲弧形构造;茅茂山—龟山—虞山弧形构造和宜兴—无锡弧形构造。 3.苏州环形构造。  相似文献   

9.
剪切带作为一种特殊的软弱结构面,对工程建设的危害早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刻认识.古贤水利枢纽坝址区剪切带具有地质形成历史长、岩体组合结构复杂、延展规模大等特点.从坝基岩性组合、物质基础、沉积构造等角度,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综合分析坝址区剪切带发育规律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坝址区岩体中共分布有12层主要剪切带,其中左岸坝肩部位2层,河床坝基部位10层;每一层的分布概率变化较大,其中对坝基稳定性影响最大的剪切带为JQD06.通过对剪切带空间发育分布规律的研究,可用于指导红层地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与坝基岩体稳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孙芳 《科技信息》2008,(6):108-108
本文依据禹门河水库坝址区独特的工程地质条件,对坝址区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饶峥  刘晓东  刘帅  龚志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25):10170-10176
内蒙古塔木素地区地处中蒙边境,位于阿拉善右旗,是高放废物粘土岩处置库的预选场址。预选区内大部分地区被第四系地层覆盖,发育多条断裂构造,断裂构造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对于预选区有利地段的最终确定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塔木素地区北部靠近控盆断裂的塔木素断裂为研究对象,利用光释光定年技术研究该断裂晚第四纪的活动性。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发现塔木素断裂东段错段一条干枯的河流,我们对河流阶地采集光释光样品,测得光释光年龄为56.8±5.2ka,结合河流阶地的高程曲线可以看出塔木素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性弱。  相似文献   

12.
为准确判断松辽盆地徐深气田断裂的发育及其与深层天然气成藏之间的关系,根据钻井、测井和分析测试资料,利用断裂生长指数、断裂活动速率、剖面伸展率及构造演化剖面,厘定徐深气田断裂主要活动时期、断裂系统等,并建立该区的天然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徐深气田断裂主要活动时期由古至今依次为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一段、营三段、泉头组末—姚家组沉积时期;气田内断裂可划分为早期伸展断裂系统(Ⅰ)、早期走滑伸展断裂系统(Ⅱ)、晚期伸展断裂系统(Ⅲ)、晚期张扭断裂系统(Ⅳ)、早期走滑伸展—晚期伸展断裂系统(Ⅴ)、早期走滑伸展—晚期张扭断裂系统(Ⅵ)、走滑断裂系统(Ⅶ)(徐中、徐东)。Ⅴ、Ⅵ、Ⅶ型断裂系统是构成气源断裂的主要断裂系统类型。工业气流井均分布在距源断裂3 km范围内的火山岩区域内。  相似文献   

13.
The Tan-Lu Fault zone (TLFZ) is a significant fractural zone in eastern China and also a seismicity belt in North China. Based on total 4000-km-long shallow penetrated single seismic data with high-resolution, structural deformation and fault activity of the TLFZ in the Bohai Sea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LFZ with a discontinuous distribution and a general NNE-trending consists of 14 active subfaults with an NNE or NE strike in the Bohai Sea. Seismic data reveal that de-formation zones along the subfaults in the central Bohai Sea and the Laizhou Bay are wider and more complex than those in the Liaodong Gulf. Related folds and lots of secondary normal faults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nearly vertical fault planes and a same or reverse dip construct the fractural zone in the Laizhou Bay and the central Bohai Sea. Usually, micro symmetrical grabens develop on the top of anticlines. In the Liaodong Gulf, subfault fractural zones usually consist of secondary normal faults with the same inclination or opposite inclination. Ages of seismic sequences and cutting relation between subfaults and seismic sequences suggest that the latest faulting age of the TLFZ is the end of the late Pleistocene in the Liaodong Gulf and the early Holocene in the Laizhou Bay and the central Bohai Sea. There is a good match between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and that of the subfaults in the Laizhou Bay and the central Bohai. Statistical result shows that total vertical offset of the TLFZ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ranges from 6 to 11 m. On the basis of offsets of the subfaults, the vertical slip rate is calculated and results show that average vertical slip rates in the central Bohai Sea are larger than those in the Liaodong Gulf and the Laizhou Bay. Slip rates more than 0.06 mm/a during 23–10 ka B.P. and 85–65 ka B.P. are larger than those in other stages. The TLFZ was mainly dominated by tensional normal component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Synthesizing shallow deformation, activity and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the TLFZ in the Bohai Sea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egments: the Laizhou-Bay segment, the Bozhong segment, and the Liaodong-Gulf segment.  相似文献   

14.
敖古拉-他拉哈断裂带与松辽盆地中央拗陷区中浅层系油气聚集密切相关。其发育背景复杂,发育历史漫长,活动期次多,是多期构造运动叠加的结果。通过对敖古拉-他拉哈断裂带系统的构造演化研究,认为断裂带主要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一是在沙河子期伸展—拉张阶段形成2条北北东向斜列展布的深层主干断裂;二是拗陷期青山口组第一段沉积末期在深层主干断裂上方的T_2反射层上形成密集分布的小断层带,此时断层带的形成和演化明显受到深层断陷展布格局的制约;三是在萎缩期明水组沉积末期的区域挤压作用使得深层主干断裂发生反转,向上扩展形成一个北北东向的断裂带,敖古拉-他拉哈断裂带最终定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和断裂系统的几何学、运动学对西江南半地堑晚期断裂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西江南半地堑晚期断裂是在NWW—SEE向张扭应力场作用下发生简单剪切右旋走滑变形形成和发育的.剖面上以负花状构造样式为主;平面上,主要呈NWW走向,断裂组合样式多样,包括平行式、交叉式、斜列式和羽状断层;断裂分布呈现明显分区特征,即晚期断裂主要分布在半地堑的南侧.结合圈闭定型期、油气充注史与晚期断裂活动的相关研究,晚期断裂系统对研究区控藏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断裂控圈,即晚期断裂控制了新近系构造圈闭的形成及分布;部分断至古近系文昌组烃源岩内部甚至基底的晚期断裂和长期断裂一起构建了本区垂向优势运移通道,其它晚期断裂对早期油藏的二次调整、油气再运移及再聚集起重要的控制作用;主活动期后晚期断裂较好的侧向封闭性有效地控制了新近系油藏的最终聚集及分布.  相似文献   

16.
广东恩开断裂带新构造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开断裂带是华南沿海地区重要的断裂带之一,长约160km,由3条大致平行展布的北东向断裂组成,其中苍城—海陵断裂(F1)、均安断裂(F2)倾向北西,鹤城—金鸡断裂(F3)倾向南东。这3条断裂在第三纪主要作张性正断层运动。约在上新世末或第四纪初,断裂带受到北西西—南东东方向的强烈挤压,北东向断裂转为压性活动。然而,约在中更新世开始,挤压力逐渐减弱,加之,华南沿海地区水平挤压力有从南往北减弱的趋势,断裂带南段,挤压力仍足以使断裂上盘逆冲上升,形成逆断层地貌;继续往北,水平挤压力与重力大小相近,两者平衡使断层两盘处于动态稳定之中,差异升降弱;再往北,水平挤压力更弱,重力均衡使断裂再次发生正断层运动。约在晚更新世开始,区内的一系列北西向断裂形成或复活,由于与主压应力方向夹角小,断裂面摩擦力小而比北东向断裂更易发生错动,使北东向断裂多处被切。北西向断裂的活动一方面限制了北东向断裂的平移,另一方面释放了部分应变能,最终使北东向断裂的活动性降低。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古峰庄-红井子地区地跨西缘逆冲带和天环坳陷两大构造。通过地震资料解释、地层对比和构造对比等识别发现该区存在两种类型的断层,早期的逆断层位于研究区的西部,呈南北向和北西-南东向展布;晚期的正断层分布于区的中部,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天环坳陷的形成与长7烃源岩分布及生烃高峰期在时空上匹配,促进了油气侧向运移并成藏。古峰庄-红井子地区长9油藏发育3种类型油藏:早期鼻状隆起带成藏、西缘逆冲带逆断层成藏和晚期天环坳陷内正断层成藏。前两种类型同期形成于早白垩世末期,形成时间较早,为原始油藏;后者形成喜山期,时间较晚,属改造型油藏。晚期断层对油藏进行重新调整,造成断层下盘油藏被破坏。建立了古峰庄-红井子地区长9油藏的成藏模式,总结其成藏规律为断层是油气运移的通道、异常压力和底水浮力驱动是油气运移的动力、连通宽广的砂体是油气运移的载体、泥岩和断层阻挡以及构造高点是油气运移的最终落脚点。  相似文献   

18.
利用地震剖面精细解析和平衡剖面复原等方法,探讨莱州湾凹陷叠合走滑断裂体系展布特征并对比其时空演化差异.莱州湾凹陷周缘及内部发育3类主干断裂:伸展断裂系统呈近EW向展布,主要发育在凹陷中北部,在剖面上呈上陡下缓的铲形,表现为"y"与反"y"字形组合,控制凹陷内各次洼沉积格局;走滑断裂系统呈NNE向展布,主要发育于东西边界...  相似文献   

19.
卫星图片显示穿过大泉断裂的水系有被左行扭曲的特征,结合野外断层面上擦痕、断裂带中劈理观测统计和室内对断层岩显微构造的分析,确定了大泉断裂是以左行为主的走滑断裂带。对断层泥的ESR年代学测定,确定了大泉断裂开始活动时间为早更新世1.2~1.5Ma,其分支断层的活动时间在晚更新世300ka左右。大泉断裂活动时间与青藏高原在上新世末-早更新世初开始强烈隆升时间一致,表明大泉断裂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密切相关,是晚新生代印度和欧亚两大板块持续碰撞挤压和青藏高原隆升的远程效应。  相似文献   

20.
东辛地区营26断层变换带形成机制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叠覆型断层变换带的形成机制,揭示变换带内断裂体系的发育规律,根据区域应力机制设计相应的张扭及底辟复合作用实验装置,从湿度不同的砂、黏土及砂泥混合物中选取微湿的细砂作为实验材料,并与应力场数值模拟相结合,对东营凹陷东辛地区营26变换带沙河街组沉积期进行构造物理模拟。结果表明:营1与营31断裂是沙河街组沉积前由NE10°的伸展作用同时形成的两条平行断裂,二者向两侧的伸展位移在叠覆带边缘诱导出一条与伸展方向呈50°斜交的张扭性变换断层,随着二者叠置程度的增大,变换断层的发育程度也增大。之后,区域性的右旋走滑运动形成一系列雁列式分布的变换断层,其优势走向与剪切应力场方向一致,后期的底辟作用加剧了断裂系统的复杂程度。断层的转折端、交汇和分叉处以及次级断层形成的局部小断块内,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差值较大,为低级序断层的优势发育区。另外,平面上斜交的剪切断层在不同方向的走滑活动造成的局部断块的掀斜运动加剧了低级序断层复杂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