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传热规律为Q∝ (ΔT)m 的热机内可逆热经济学做了进一步研究,得到了最优利润和相应的效率与其他参数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3.
本文研究了导热规律为q~∝(ΔT)~n的一类内可逆热泵的最优化问题。证明了这类内可逆热泵的最优循环方式是内可逆卡诺循环,求出了这类热泵的最大泵热率与致热系数的关系以及最大致热系数与泵热率的关系。为实际热泵的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5.
辐射传热条件下一类内可逆热机最大效率时的最优构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辐射传热条件下给定循环周期和输入能的内可逆热机最优构型进行了研究,利用最优控制理论得出了最大效率时热机的最优构型为8分支循环,其中包括2个等温分支、4个最大功率分支和2个绝热分支.利用泰勒级数展开的方法得出了各分支过程的时间和热源及工质温度的计算方法,并与牛顿传热规律和线性唯象传热规律下最大效率优化的结果,以及辐射传热条件下最大功率优化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电化学中的原电池部分是用经典热力学方法研究电化学反应。而经典热力学的核心思想是从可逆、平衡来研究自然界发生的一切过程,它所研究的状态是平衡态,重要的热力学函数改变值都是通过可逆过程来求得的。因此,我们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要把握热力学的研究方法,另外要注意经典热力学基本原理在这部分的具体应用。在头脑中明确这个指导思想之后,学习这部分内容就不会感到束手无策了。  相似文献   

7.
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的特征及发展中几个重要标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限时间热力学是经典热力学的延伸和推广,是现代热力学理论的一个新分支。主要研究非平衡系统的有限时间中能流和熵流的规律。它既不同于20世纪30年代建立起来的不可逆热力学,又不同于工程热力学,有它自己鲜明的理论特征。现已广泛地应用于物理、化学和工程热物理等许多学科领域,建立了一系列相应的新理论。在有限时间热力学的发展过程中,内可逆卡诺循环模型、最大功率输出时的效率、基本优化关系、内可逆循环统一理论、不可逆循环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文中还结合相关的问题简述我们组在有限时间热力学研究中所做的部分工作和特色。  相似文献   

8.
以Zn电极为负极,Ag/AgCl电极为正极,ZnSO4(0.1 mol.L-1)-KCl(0.1 mol.L-1)为电解液组成Zn-AgCl可逆实验电池,以该电池为实验对象测量相应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函数.实验测得Zn-AgCl可逆实验电池在25℃时的电动势为0.992 1 V,温度系数为7.2×10-4V/K.结果表明,采用该电池可以显著增强电动势法测量热力学函数实验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导出了斯特林致冷机有限时间经济性能优化关系,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导出斯特林热机工作于非线性传热情况下,最佳功率N与效率η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工作原理,介绍了埋地换热器常见的形式,简要分析其研究现状,给出了几种典型的传热模型,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通过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地温的变化,研究了水泥水化热对地埋管周围地温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现场实测地埋管换热能力以及数值模拟研究了地埋管周围地温变化对地埋管夏季工况换热效果的影响.对上海自然博物馆地埋管系统的研究表明:在地源热泵投入使用时,地下室底板以下约10m处的地温受水泥水化热影响最大,距离地下连续墙2.85m处地温的平均升高为2.2℃;地埋管夏季工况的换热量随初始地温的升高而线性减小,地埋管周围地温每升高1℃,将使地埋管夏季工况的换热量减小5%以上;地源热泵系统由夏季工况作为首次投入使用时应对距离地下连续墙13m以内地埋管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换热系统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13.
热传导方程热核的一些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邢家省  王桂玲 《河南科学》2010,28(7):757-761
考虑热传导方程的热核性质,给出了周期热核的泊松和表示及与黎曼函数的关系,证明了周期热核的复解析性质,指出了热核与拉普拉斯方程基本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换热量的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在设计阶段和实际运行阶段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换热量的测试原理、换热量计算方法,测试注意事项、系统误差控制方法,并且对实际工程运行阶段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换热量进行测量、数据分析。最后,通过试验表明,地埋管挟热器换热量的测试方法是正确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回路型脉动热管的运行与传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深入了解脉动热管的运行和传热的机理与规律,研究了铜—水回路型脉动热管(Looped PHP)在空气冷却条件下,充液率、管径、加热段冷却段长度比等因素对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充液率在35%附近时传热功率达到最大值;相同的对流换热条件下,小管径热管的热阻更小,运行和传热性能更好;脉动热管本身的热阻与外部换热条件有很大的相关性。另外,通过分析脉动热管壁面温度波动的特征,揭示了波动的成因及其所反映的内部流动和传热状况。  相似文献   

16.
研究影响传热系数的因素,包括换热器几何结构和列管换热器的不同管程流动分布的影响,以便在设计过程中合理调整结构参数,使换热器提高传热性能.通过对换热器结构、流动状态、管程流动分布变化的实验,处理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在套管换热器内,插入强化丝不仅可以增加空气侧对流传热系数,而且对蒸汽侧对流传热系数也有提高作用,空气流速越快,效果越明显;列管换热器中,单管流动总传热系数最大,随着流通管数的增加,流速降低,传热系数降低.插入强化丝导致流动阻力增大、速率减小、边界层变厚、热阻增加、强化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7.
地埋管换热器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供暖系统中,提高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效率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分别在第四系和基岩地层开展了套管式和双 U 型地埋管换热器岩土热响应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套管式换热器增加了循环流体进口流量以及外管壁与岩土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和热传导能力,换热性能要优于双U型换热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中,套管式换热器夏季延米换热量约是双U型的1.76倍。基岩地层条件下,套管式换热器夏季延米换热量约是双U型的1.37~1.41倍。基岩地层热导率高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套管式和双U型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均比第四系地埋管换热器强。研究工作将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中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铜-水振荡热管的传热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了风冷垂直放置的蛇形弯曲封闭循环铜一水热管在不同充注率、加热功率下的热阻.根据实验现象及对热阻的比较,分析不同情况下振荡热管的传热特性,并用完全联接的多层前向神经网络和具有动量项的误差反向传递学习算法建立了振荡热管传热性能的人工神经网络理论模型.由于热管在不同充注率时传热机理不同,用统一的神经网络模型难以精确描述,因此建议分段建立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9.
板棒式换热器传热性能分析(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单位质量材耗的换热能力最大为目标函数,分析研究了不同雷诺数Re的操作条件下肋棒长度、直径及板厚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雷诺数较小时肋棒才可有效地起到强化传热的作用,且随着肋棒直径的减小强化传热作用增强;当板厚为3mm、雷诺数在10  相似文献   

20.
以蒸馏水和丙酮为工质,对多种工况下脉动热管的传热极限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分析脉动热管加热段和冷却段温度变化的基础上,归纳出了整体干涸型和局部干涠型2种传热极限的表现形式;分析了其产生机理:干涸导致传热极限的产生,再湿润引起传热极限表现形式不同.研究还发现,传热极限随着倾角、充液率的增加而增大;在倾角为0°时,热管工质为水时的传热极限低于工质为丙酮时的传热极限,在60°时,前者的传热极限却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