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维方式是指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它是民族文化中最深层次的一部分.中西哲学,由于受到不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演化成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哲学讲求实用,"重了悟而不重实证",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西方哲学追求对自然知识的认识,强调物我二分,讲求实证和注重思辨,以达到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中西哲学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走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文章试图通过对中西哲学不同思维方式的比较,探求整合中西哲学两种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劳伦斯是哲人作家,崇尚直觉,追求本真,并从生命本源角度探究了本真何在.《虹》主人公也对生命本源、本真生命做了直觉探寻.这就意味着,读者需发挥直觉,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物和主题.生命本源,不能知,也不可道,被权称为"未知""神秘""上帝""无限""永恒"等等.这些术语相当于中国哲学中的本体——"道",而非基督教中的"上帝".这就要求译者结合身体直觉和理性辨析进行翻译.把《虹》中表示生命本源之词释译为"道",将"内在生命""唯一之真"译为"本真生命",看似不对等,但却实现了D.罗宾逊所倡导的读者反应对等.  相似文献   

3.
作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张东荪以其宽广的视域、深厚的关怀在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的思想成就。具体包括:中西哲学比较是深切了解中国文化的特质,从而保存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必要前提;从知识社会学的立场出发提出"多元交互主义"知识论思想,为中西哲学比较之可能奠定了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观照中西哲学,在一定程度上抓住了中西哲学的根本特点或精神;所有这一切都与作为承担中西哲学比较之主体的哲学家的生命状态的展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哲学形而上学由现象世界的考察而导向关于存在之终极实在性的思考.所谓现象的"真实性"问题实质上原于事物存在与时间关系的追索.事物总是在时间中呈现出流变性,因而流变性本身便被视为存在的现象,由此而导向关于永恒不变的实在性或真理本身的思考.对柏拉图哲学关于世界的二重区分及其消解的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并以此为基点而论述了中国哲学形而上学之建构的特点.以"道"为元概念的中国哲学形而上学,在建构上不存在二重世界的区分与对立;中西关于"永恒"概念的理解存在着重大差异.关于这种差异的形成及其对中西民众之文化与生活理念的影响,亦作了简要考察.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哲学过去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存在着以西评中和以中评西两种相反的叙事方式。前者以西方哲学为标准来叙述和衡量中国哲学,后者以中国哲学为标准来评判西方哲学。以西评中的叙事方式在中国哲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但以这种方式写出来的中国哲学不免成为西方哲学的附庸,从而使"中国哲学"存在的合法性备受争议,缺乏独立价值。分析以中国的直觉评西方的理智(梁漱溟)和以中国的修养评西方的知识(熊十力)这两种个案,可以引导人们探讨关于现代中国哲学主体性叙述方式重建的另一被忽视的途径:人性——道学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应该是文化的复兴,其中哲学会扮演重要角色。陈来先生以其对中西哲学系统深入的了解,立足中国当下实践,建构了"仁学本体论",既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传承,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哲学未来发展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7.
文章系中央民族大学班班多杰教授与著名哲学诠释学家洪汉鼎先生,就中西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为主题的对话与学术探讨。其内容涉及西方哲学诠释学与中国经学诠释学的差异与联系;中西诠释学和佛教中国化的主要契合点与内在关联;哲学诠释学经典文本与诠释文本关系之论和中国“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及“解释者比原作者更善巧”义之间的交叉点;哲学诠释学的“前见”“视域融合”“效果历史”与中国的“格义”“通经致用”“借古鉴今”之间的异同处;以语言为主线的哲学诠释学本体论转向,透显出汉藏佛经翻译所蕴含的外来佛教中国化的深层旨趣。本次对话,中西比较,相资为用,相得益彰,启人慧思,且涉及领域广、信息量大,对推进佛教中国化的研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中西文论"会通"这条道路上,出现了中国文论失语的现象,面对西方哲学和文论思想的冲击,表面上失去的是"话语权",实际上失去的是我们民族独有的思维方式。就中西文论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文心雕龙》与《诗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两部著作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比较,以期为中西文论的"会通"道路提出一些警醒。  相似文献   

9.
中西传统文化哲学思维比较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中西传统文化哲学思维有着很大的不同:天人合一与天人对立;人格完善与事业成功;人性是善与人性是恶;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喜鹊报喜与乌鸦报忧;重义轻利与重利轻义;群体本位与个体本位;整体全面与分析深刻;强调求同与强调求异;直觉形象与逻辑抽象;内向含蓄与外向直率;中庸和谐与对立斗争。中西双方应该走着对话、互补、融合的道路,吸取对方之长处,弥补己方之短处,创造一种现代化的综合性的新型文化哲学思维。  相似文献   

10.
哲学·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顾明远 ( 1 )“美育”辨析 陈桂生 ( 1 )开创“道学”研究的新阶段———主持人的话吴 光 ( 2 )道教的性质 龚鹏程 ( 2 )权威的消解与民主的构建———论老子政治哲学中的社会批判思想 朱晓鹏 ( 2 )道是虚无恬淡之心契入天地万物的那片无何有之乡 那 薇 ( 2 )王阳明的道教情结———以晚年生活为主线钱 明 ( 2 )肉眼看道德———尼采生命价值论中的自然主义视角 余 虹 ( 3 )论柏拉图“体、美、智”一体化的教育模式 张之沧 ( 3 )世界的二重建构及其消解———从柏拉图看东西方哲学本体论建构之差…  相似文献   

11.
哲学脱胎于宗教的方式不同,其对宗教的态度亦不同。中国哲学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基本上剪断了与宗教神学的联系,使中国哲学的发展充满了无神论的色彩。不同的是,西方哲学自其诞生之日起,便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成熟的哲学脱离了超然的宗教,但作为宗教的核心概念——上帝或神,却犹如一条神秘的光环伴随着哲学的全大历程,映射出哲学的时代主题。因此,重人道和重神道就成为中西哲学在对待宗教上区别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重思智慧     
虽然"哲学"一词追溯希腊文的词义为"爱智慧",但西方哲学到了近代更多关心的是知识而非智慧,对知识的追求几乎成为现代思想的唯一目的,却忽略了智慧.中西哲学传统对智慧的论述虽不尽相同,但都将智慧视为高于知识,是对知识和人生本质的思考和实践的指导.在中国现代哲学家中,只有冯契将智慧作为哲学的主要问题加以重新提出和讨论.冯契是在与知识相对照的语境下来定义"智慧"的,智慧在他那里就是哲学智慧,是关于性与天道的理论,是一种德性的能力.但由于冯契最终将智慧定位为知,就无法顾及它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关于本体的争论由来已久,对于本体论,中、西哲学提出了各自的不同观点。一是对语言的态度上,中国哲学诉诸自我的内心体验而忽视语言,西方哲学则将语言作为建立和探讨本体论的主要线索。二是对人的理解上,中国哲学将人理解为自身内部的原始体验,即"诚"、"尽心",并扩展到宇宙天体,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西方哲学则将人理解为须靠自己的能动作用与他人、社会乃至神达成一致才能实现自我的意志自由。  相似文献   

14.
作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张东荪以其宽广的视域、深厚的关怀在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的思想成就。具体包括:中西哲学比较是深切了解中国文化的特质,从而保存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必要前提;从知识社会学的立场出发提出"多元交互主义"知识论思想,为中西哲学比较之可能奠定了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观照中西哲学,在一定程度上抓住了中西哲学的根本特点或精神;所有这一切都与作为承担中西哲学比较之主体的哲学家的生命状态的展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西方哲学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语言学转向",英美哲学和欧陆哲学都有不约而同地把他们关注的焦点投射到语言上。文章主要阐述的是伽达默尔的语言本体论思想。文章分两部分展开:一、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二、理解的语言性。  相似文献   

16.
结合"中国哲学"与"哲学在中国"的区分的问题的提出,从"哲学"概念的来源及其发展过程的分析入手,以西方哲学理论为基础,最终得出"中国哲学"系合法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中国式的印象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反逻辑、重主体直觉的有中西方共鸣色彩的唯艺术批评,用形象思维整体把握对象,使之具象化,形成审美直觉的互动.它受了西方和中国古代印象式批评的双重影响,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反思:两种直觉顿悟;基于主体功能的自我创造;象喻表达,以诗解诗;知人论世和"以文论人".  相似文献   

18.
<论语·学而篇>的编排具有内在的逻辑.全篇可分为四部分,每部分有四章,是根据春、夏、秋、冬的四时顺序进行编排的.春部讲"学",暗示孔学即"仁"学,并且指出了治仁学的基本方法;夏部讲"习",本着"礼"的要求,具体列举了"时习"之道;秋部讲"义",阐释了以什么原则对待孔子方为适当;冬部讲"智",启迪人们如何认知孔子.这种内在逻辑体现了编者遵从的是"与四时合其序"的中国哲学主张.  相似文献   

19.
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在所谓"后现代哲学"中称得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尼采曾经把他自己的哲学界定为"颠倒了的柏拉图主义",但尼采对柏扛图的激烈批判与反驳,恰恰证明柏拉图哲学对他的巨大影响;通常认为"意向性理论"是胡塞尔现象学最为重要的一个发现,但实际上柏拉图对这个"发现"早已有所发现;海德格尔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哲学都遗忘了"存在",因此,重新提出存在的意义问题,就是要回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一西方哲学的源头上去,以他们已经赢得的东西为基础,将他们未竞的事业推向前进。这表明,柏拉图哲学与后现代哲学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二者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20.
从主体客体关系问题的角度研究哲学史,划分哲学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并以此对中西哲学发展道路之异同进行比较,阐明当今中国哲学发展的价值取向,无疑是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个新视角,是一种值得唱和的方法。张世英先生的大作《“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载《哲学研究》1991年第1期)就作了这样的尝试。文中张先生通过对西方哲学史的精湛分析,指出西方哲学围绕主体客体的关系问题经历了柏拉图以前早期自然哲学的“天人合一”,近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