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晓红 《甘肃科技》2012,(23):30-32
运用遥感动态监测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利用遥感解译数据,2005-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环境状况公报数据以及统计年鉴数据,对甘肃省内黑河流域6年内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甘肃省境内黑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处于中等以下水平,林地、草地覆盖率较低,水域、湿地面积较小,各种未利用土地面积大。流域内2005-2010年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20.49~47.73,总体生态环境状况一般。生态环境变化指数在0.02~1.18之间。  相似文献   

2.
以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质量为研究对象,运用加权合成法得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并进行评价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方法建立预测模型,得出预测值.研究表明:从1990-201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的趋势是不断变好,但在不同的阶段生态环境质量所处的等级不同,从1990-2000年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一般等级;从2001-2010年生态环境质量处于良好等级.通过预测得出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不断上升,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到2016年环境质量开始进入优等级.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和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卫萍  谢光磊 《科技信息》2011,(1):I0383-I0384,I0367
引用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引入了生态环境质量优劣度评价的分级标准和优劣度指数计算方法。利用2005年及2006年监测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以及参考大量数据文献.从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退化、污染负荷及路网密度等方面综合评价这两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5年有5个省达到优类,有15个省为良类,有10个省为一般水平,有一个省较差;全国总体水平为一般水平,2006年有4个省达到优类,有17个省为良类,有9个省为一般水平,有一个省较差,全国总体水平为一般水平;总体而言.2006年我国环境总体质量较2005年优。  相似文献   

4.
运用遥感(RS)和GIS的技术手段及全国生态遥感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对2005 - 2009年Landsat5TM等中等分辨率影像进行解译,提取生态环境评价基础数据,结合《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T196 -2002)中的技术方法,对甘肃省5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5 - 2009年,甘肃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EI)介于28.82~29.88,生态环境质量属于“较差”,生态环境质量无明显变化.在影响EI年际变化的因素中,水网密度指数、环境质量指数贡献较大,其次是生物丰度指数、植被指数、土地退化指数.  相似文献   

5.
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零替代方案"的研究视角出发,构建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山东省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进行测度,并用GM(1,1)模型对结果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3-2012年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2003-2012年山东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状况良好.根据发展状况,协调发展度可以明显分为3个阶段:2003-2004年为初级协调发展阶段,2005-2009年为中等协调发展阶段,2010年后开始转入良好协调发展阶段.GM(1,1)模型预测结果显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发展趋势将总体上处于先上升后下降状态,且下降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2000-2010年景观生态质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生态质量是衡量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取决于景观生态系统,而景观生态系统又主要受其自身稳定性和外来干扰度的影响。笔者从受干扰度和自身稳定性两个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并利用此模型综合评价安徽省近10 a的景观生态质量及其变化。结果表明:2000—2005年,景观生态质量为一等(稳定)的面积比例只减少了0.84%,景观生态质量为三等(不稳定)的面积比例也只增加了0.54%;而2005—2010年,景观生态质量为一等的面积比例减少了2.46%,三等的面积比例则增加了4.33%。研究表明:安徽省的景观生态质量自2000—2005年虽有所下降,但总体仍处于较稳定状态;而2005—2010年间,景观生态质量则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为定量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客观反映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及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基于2014、2016、2018和2020年4个时期的Landsat 8卫星影像,引入归一化山地植被指数,集成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4个指标构建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MRSEI),进行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分布制图与动态变化分析,探究金寨县周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MRSEI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能较全面地反映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情况及时空分异特征;2)研究周期内,金寨县全域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生态质量“优”和“良”区域占比持续上升,东北部的经济开发区及其周边生态质量较差;3)研究区MRSEI从2014年的0.668持续提升到2020年的0.869,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高.  相似文献   

8.
依据长江经济带2005、2010和2015年11省市的旅游、经济、生态环境面板数据,构建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和SPSS软件,运用变异系数赋权法、耦合协调度函数建模法、相关分析法,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格局进行定量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5年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和协调发展程度逐步上升; GDP、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旅行社总数、星级饭店客房收入、星级饭店餐饮收入、星级饭店其他收入与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同时,根据旅游-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变化规律,提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生态环境质量是反映区域环境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以2005年、2011年的Landsat5 TM和2017年、2020年Landast8 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扩展遥感生态环境指数(RSEI),增加人类活动指数、生物丰度指数、水体密度指数及土壤侵蚀指数后共8个评价因子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探索了湖南省株洲市在15年间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株洲市2005年、2011年、2017年及20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均值分别为0.57、0.61、0.56及0.58,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水平较高;(2)株洲市2005—2020年15年间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最后再上升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升;(3)影响株洲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子是生物丰度指数、土壤侵蚀指数以及人类活动指数.  相似文献   

10.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武汉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质量是影响城市宜居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基于遥感技术可以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快速评价,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从遥感影像中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湿度指数、地表温度、归一化建筑物-裸土指数表示绿度、湿度、干度、热度4大生态要素,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将其耦合,建立遥感生态指数(RSEI)综合评价模型,对武汉市2005—2015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武汉市遥感生态指数等级一般及以上区域面积占比均达80%左右,体现武汉市整体生态坏境质量较好,植被覆盖度较高,生物多样性较丰富. 2005、2010年和2015年,武汉市的RSEI指数均值分别为0.60、0.55、0.53,生态质量为优良等级的区域面积所占比例从2005年的54.40%,下降到2010年的47.63%和2015年的42.44%,全市生态环境质量随着城镇化进程有所下降,但下降趋势逐步放缓,说明武汉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在空间上,武汉市生态质量差或者较差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且有沿长江和汉江不断向外扩张的趋势,与遥感影像中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方向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基于PSR框架的甘肃省环县耕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态退化区甘肃环县为研究区,通过构建"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从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方面选取20个评价指标,建立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计算耕地生态安全指数并划分安全等级,对2005-2016年环县耕地生态安全变化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较好地反映耕地生态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适用于区域耕地生态安全的综合评价.②2005-2016年期间,环县耕地生态安全水平逐渐提高,生态功能有所改善,耕地生态安全经历了"恶化-敏感-安全"的演变过程.③单项指标的变化表明环县2005-2016年间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积、土地垦殖率、单位面积耕地化肥施用量、年降水量以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变化明显,是影响区域耕地生态安全状况的关键因素.今后在加强对耕地数量保护的同时,应采取休耕等耕地休养方式加强耕地质量和耕地生态建设与维护,致力于耕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促进区域耕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水环境质量的评价对判断水体的污染状况、程度和成因有着重要意义,并为水资源管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污染控制提供决策依据.以广州市环境质量报告和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利用单因子指数法和水质污染综合指数法,对1985-2010年间的珠江广州城区段的水环境质量演化状况进行了长时间序列的研究.结果表明:1)珠江广州城区段的水环境质量大致经历了水体污染-污染加剧-水质波动-逐步改善几个阶段.严重污染状况大致出现在1990-2005年,其中2000-2005年为波动阶段.波动阶段大量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密集开展,2005年之后水质状况出现较大改善;2)珠江广州城区段水污染以石油类和有机污染为主,氨氮污染最为严重,2005年其浓度为3.25 mg/L,超过Ⅲ类水体标准的300%以上;3)生活源污染是广州水质变化的主要因素.氨氮的超标主要源自生活污水的排放,这跟区域内人口规模、居民生活方式及畜禽水产养殖等氨氮排放有关.未来珠江广州城区段水环境治理在巩固工业源污染治理的同时,须加强生活污染的治理.1  相似文献   

13.
以Landsat TM5及中国环境卫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结合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 /T192-2006)对2005~2010年广西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动态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2005~2010年广西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总体处于优级水平,地市级生态环境质量空间格局沿桂林-柳州-来宾-贵港-钦州-防城港划线成东西两块,东部呈优级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西部呈良级生态环境质量状况.(2)在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广西的环境质量指数有所提高,体现广西在节能减排、污染防治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林地面积逐年下降,而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体现广西城市化迅猛发展的主要趋势,及基本农田保障体制的有力执行成效.(3)广西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受众多因素影响,主体自然环境因子变化幅度小,保障了广西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优良级别,然而,强烈的人为干扰因子引起局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明显改变.该研究对于制定广西生态环境保护与加快经济发展的宏观战略和决策,建设生态文明型社会,促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其他相关研究领域提供技术与方法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呼包鄂地区是内蒙古最具活力的经济圈,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对呼包鄂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选取自然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环境治理4个方面40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运用综合分析法对呼包鄂地区1990-201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研究其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原因.结果表明,1990-2010年,呼包鄂三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至2010年,三市生态环境质量均已达到等级良.其中,呼和浩特市生态环境质量最好,包头市生态环境质量提高速度最快.  相似文献   

15.
黄河首曲生态恶化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萍  魏金平  徐广 《甘肃科技》2013,29(14):39-40
黄河首曲——玛曲县是青藏高原"中华水塔"的重要涵养地,本区域生态环境的优劣对黄河中下游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都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分别从不同角度重点就玛曲县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就导致玛曲县生态环境恶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生态足迹是近来测度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定量方法.以平顶山统计年鉴为主要数据来源,运用该方法,对平顶山市2000~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的测度.分析了其组成特征和变化规律,针对平顶山市生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及其变化趋势,给出了改善平顶山生态环境状况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文明的疏勒河流域大规模移民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1996-2005年甘肃省政府实施的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项目的区内外背景,以生态文明为标尺,评价了此次移民的合理性,认为此次移民没有充分考虑疏勒河中下游资源环境承载力,特别是水资源承载力,也没有考虑流域脆弱的生态环境状况.移民虽然使得流域农业得到了较大发展,但生态恢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8.
宁夏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了CBERS-2影像处理、人工判读分类等过程,得到了宁夏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库,以此为依据,按照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评价技术规范,结合地面调查统计数据,对宁夏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5年宁夏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所好转,但是由于宁夏地处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水平较差,境内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处于"一般"级别.提出了今后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坚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治理生态环境,防止治理恢复区域生态环境破坏现象反弹,使生态环境质量能够呈现整体的持续好转.  相似文献   

19.
客观有效地监测生态环境质量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选取2007年、2013年和2017年的Landsat TM/OLI影像数据,计算有效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4个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权重并集成遥感生态指数对抚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2007年、2013年和2017年的RSEI均值分别为0.669、0.885和0.789,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呈先大幅上升后小幅下降趋势,整体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南北丘陵地带,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中部。研究区内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优、良等级居于主导地位,其区域占总面积比例由2007年的65.47%增加到2017年的77.78%。10年间生态环境质量变好或不变的区域比重为91.60%,居于主导地位,生态环境质量变差的区域主要分布于抚州市主城区,尤其是五大产业平台园区以及未利用裸地,其建筑用地的大幅扩展以及植被的大面积消减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差。  相似文献   

20.
沿海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与不合理的区域开发有关。以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为框架,构建指标体系;基于突变理论,应用方法处理数据,选择生态环境问题较突出的大连市为例,识别其自2005年至2012年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值,为大连及其他沿海地区的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生态安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