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鉴于蓝藻毒素的安全性问题 ,对蓝藻毒素及其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 ,首先阐述了蓝藻毒素的分类及各自产生的主要藻种、毒素的作用机理、半致死剂量等 ,然后从生物法、生物化学法、化学法三个方面介绍了蓝藻毒素的分析检测方法 ,最后还从加强监测控制、完善检测手段、制定相应水质标准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信对更好地认识及控制蓝藻及其毒素会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地表水中微囊藻毒素的危害与控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是一类环状多肽类物质,具有很强的肝毒性.微囊藻毒素在我国淡水水体分布广泛,许多大型水体和供水水库都已发生微囊藻水华,一些城市饮用水源受到污染.检测水体微囊藻毒素的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酶联免疫法(ELISA),但目前仍缺乏一种快速、经济的常规检测方法.要控制饮用水源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除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去除手段外,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是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控制手段.  相似文献   

3.
水库水的藻毒素污染调查及产毒藻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水库水进行定期采样,测定水样富营养化控制因子、叶绿素a和藻毒素的含量,了解水库水微囊藻毒素(MCLR)的污染状况、季节性变化规律以及分离鉴定释放毒素的产毒藻株,以期探讨引起藻毒素污染的内外原因.实验结果表明,在监测的8个月内水库水都检出MCLR,其变化规律与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的含量呈现正相关,同时受水温变化幅度影响,4月和10月正是春秋两季季节交替的变温期,此时藻毒素含量明显高于其它月份,为藻毒素污染的暴增期;同时分离出5株产毒藻,其中1株为优势藻株,初步鉴定为微囊藻,产毒MCLR,是引起水库水MCLR污染的优势藻.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饮用水中藻毒素污染与控制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河南省饮用水中藻毒素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分析了水体中藻毒素的来源、毒理及迁移转化的影响因素 ,指出目前控制河南省饮用水中藻毒素污染必须将水源水控制治理与净水工艺处理结合起来 ,优化水处理工艺和强化水源水体保护是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5.
刘肃 《科技资讯》2010,(13):126-126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藻类及其产生的藻毒素对人类有较大的潜在危害,应对其进行控制、消除。本文叙述了含藻水处理的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并对各种除藻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6.
赤潮藻毒素检测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害赤潮及含赤潮毒素生物对海洋水产养殖业和海洋食品进而对海洋生物、人、畜等构成极大的威胁和危害,甚至造成人类中毒死亡。所以,建立特异、灵敏的检测方法对于减少危害是十分必要的。赤潮藻毒素的检测常规方法--生物法和化学法;新的方法有神经受体结合检测技术、细胞毒性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等。免疫学检测技术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来检测毒素,其优点是经济、快速、高效、特异,常用竞争法免疫检测、“三明治”法检测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讨论了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并说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路线对污染的控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然后提出臭氧氧化法作为炼油厂废水深度处理、控制污染的方法。为了探求臭氧氧化法处理炼油厂废水的规律和效果,我们进行了试验研究,包括静态试验和动态试验两部分。在静态试验的基础上,对东方红炼油厂污水处理厂的曝气池和浮选池出水进行了单级和多级接触反应柱在不同接触柱高度、不同接触时间下采用不同的臭氧投加量以取得试验条件下的最佳处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臭氧氧化法作为炼油厂废水的三级处理,对炼油废水的主要水质指标:酚、油、硫、色、化学需氧量等都有很好的处理效果,是控制污染的有效方法。不经生物处理而用臭氧氧化法处理浮选池出水,也有较好的处理效果,说明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取代生物处理方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水中藻毒素降解的影响因素及其净水工艺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藻毒素污染已成为普遍关注的水质问题,在水环境中,藻毒素的迁移转化受光照、温度、有机物、溶解氧、水生生物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单元净水工艺(混凝、沉淀、砂滤、氯化等)和常规组合工艺对藻毒素的去除率较低,常规工艺+活性炭过滤、臭氧+常规工艺的去除率可达100%,不破坏藻细胞而能够大量降低其数量的预处理+臭氧+常规工艺+ 性炭工艺应能够取得最佳的解毒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讨论了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并说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路线对污染的控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然后提出臭氧氧化法作为炼油厂废水深度处理、控制污染的方法。为了探求臭氧氧化法处理炼油厂废水的规律和效果,我们进行了试验研究,包括静态试验和动态试验两部分。在静态试验的基础上,对东方红炼油厂污水处理厂的曝气池和浮选池出水进行了单级和多级接触反应柱在不同接触柱高度、不同接触时间下采用不同的臭氧投加量以取得试验条件下的最佳处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臭氧氧化法作为炼油厂废水的三级处理,对炼油废水的主要水质指标:酚、油、硫、色、化学需氧量等都有很好的处理效果,是控制污染的有效方法。不经生物处理而用臭氧氧化法处理浮选池出水,也有较好的处理效果,说明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取代生物处理方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混合金属氧化物(IrO_2-Ta_2O_5/Ti)电极在氯化钠电解质中产生的活性氯(氯气和次氯酸)灭活铜绿微囊藻细胞.活性氯在溶液中的生成符合法拉第定律,其浓度与电流密度和反应时间成正比.实验系统考察了藻细胞完整性、表面形态和光合活性在电化学氧化过程中的变化,并研究了藻类有机物和微囊藻毒素(MC-LR)在该过程中的释放与降解情况.结果表明:电化学氧化工艺可有效灭活铜绿微囊藻细胞;电流密度越大,反应时间越长,藻细胞破损程度越严重;胞外MC-LR在氧化过程中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最终质量浓度可达到1.0μg·L~(-1)以下.电化学氧化工艺不仅可以有效灭活藻细胞,还能有效控制藻细胞胞外有机物和藻毒素,因此对于高藻水处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引起的有害藻类水华是重要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水体景观、生态功能以及人类健康.如何有效防治水华是目前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通过植物的化感作用来抑制藻类生长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抑藻技术而备受关注.而从水生植物中提取、分离出的化感物质更是对控制水华爆发具有专一、高效的特点.综述了从自然环境里较易获得的芦苇中得到的化感物质EMA对常见水华和赤潮藻类的影响,对抑藻效果和抑制机理进行了分析阐述,并提出了目前仍存在的问题和该领域内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入滇池河流柴河、宝象河与盘龙江从上游到下游河段的24个样点水样水质理化指标测定与浮游藻类研究,利用生物指示法(藻类种属数、藻类密度等)与生物多样性指数法(Maglarf、Shanon-wiener、Simpson多样性指数)对3条入滇池河流进行水质监测分析.结果显示河流各样点浮游藻类多样性与各项理化指标数值没有出现从上游到下游由低到高的顺序变化.各样点理化监测指标TP值达到0.1 mg/L且TN值达到0.8 mg/L,浮游藻类能够被检出.检出藻类的10个水样中,藻类频度大于12.5%的浮游植物主要有硅藻、绿藻、蓝藻与裸藻植物,其中硅藻植物最多,频度最高包括硅藻门的舟形藻Navicula、针杆藻Synedra、小环藻Cyclotella,绿藻门的栅藻Scenedesmus、纤维藻Ankistrodesmus、新月藻Closterium较高,裸藻门的裸藻Euglena较高,蓝藻门的微囊藻Microcystis等较高.3条河的共有藻类有舟形藻Navicula、栅藻Scenedesmus、纤维藻Ankistrodesmus、裸藻Euglena、小环藻Cyclotella,多为富营养化水体指示种.3条河流中盘龙江各样点浮游藻类检出率33.3%最低,宝象河检出率50%,柴河80%最高,宝象河与柴河水样中藻量也高于盘龙江水样,盘龙江水质在近年治理后明显改善.作者认为,在河流水质监测中,浮游藻类的检出率可在一定程度上动态反映河流整体水质状况;生物多样性香农指数比其他指数在较少样本情况下,具有更好的河流水质监测识别度.  相似文献   

13.
Microarray technology, which permits rapid and large-scale screening for patterns of gene expressions, usually generates a large amount of data. How to mine the biological meanings under these data is one of the main challenges in bioinformatics. Compared to the pure mathematical techniques, those methods incorporated with some prior biological knowledge generally bring better interpretations. Recently, a new analysis, in which the knowledge of biological networks such as metabolic network and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is introduced, is widely applied to microarray data analysis. The microarray data analysis based on biological networks contains two main research aspects: identification of active components in biological networks and assessment of gene sets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we briefly review the progress of these two categories of analyses, especially some representative methods.  相似文献   

14.
应用组内相关对重庆北碚缙云山黛湖藻类种群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用组内相关系数作为相似性指标来度量藻类种群的多样性是一种灵敏的方法,与Shaoi-Wieer信息指数相比,它更适于反映水体污染为真实状况.因此,作者建议:在评价水体污染程度时.可用组内相关系数代替信息指数,以克服信息指数在实际应用方面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Chl-a composed of phytoplankton is the primaryproduction in ocean, and the red tide happens when itsconcentration exceeds 20 μg/L. Red tide is a disaster ab-normal phenomena of ocean ecology with an explosivebreed or dense assemble of one or several phytoplanktonsin a specific ocean environment condition, colors the sea-water, influences and harms ocean living things. The for-mation of red tide is controlled mainly by a complex in-terplay of biologica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cesses, butthe…  相似文献   

16.
Phytoplankton biomarkers were analyzedusing suspended particles collected from the northernSouth China Sea (SCS) during the summer cruise of2008, with the goal of understanding the algal communitystructure and biomass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the summerseas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algalbiomarkers in surface water of SCS was impacted andconstrained by the local hydrological settings: the highbiological community generally appeared in Pearl Riverestuaries, southwestern off Taiwan island and southeast-em off Hainan Island, while the relatively lower biomasswas found in the deep basin and strait areas. Diatomswere the dominant phytoplankton species, which werefollowed by dinoflagellates. Coccolithophorid biomassgradually increased toward the open ocean. The presentwork indicated that the algal biomarkers effectively doc-umented the variability of the phytoplankton biomass andcommunity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ir linkage with theoceanic dynamics in SCS during summer 2008. Thisresearch provided not onl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appli-cation of algal lipids in the modem ocean ecosystem, butalso the basi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past oceanicalgal community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7.
不同湖泊水华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世界各地湖泊水华的暴发越来越严重,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有重大危害.本文调研了国内外典型湖泊水华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湖泊所属地理位置、气候带、受人类活动干扰强度、主要水华发生藻种和主控环境因子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揭示了不同类型的湖泊水华特征和发生机制.最后以我国太湖为例,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近几年太湖水华和水环境实测数据的分析结果,归纳了太湖水华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Chl-a、TN、TP、COD、温度、风速六个指标,其中Chl-a、COD能指示说明水华的程度,TN、TP是营养盐状况的代表,温度和风速是水华发生的主要气象因子,并定量分析了水华程度和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为水华的预警、预测和评价提供基础和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