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0 毫秒
1.
我国企业与创新链上的产学研、供应商或政府等创新主体协同创新如何影响创新绩效?我国企业建立不同的创新结构、采取不同的连接方式对其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哪些差异?关于上述问题,现有研究尚未得到一致性的结论。以创新链理论为研究视角,对来自93项研究的37 257个独立样本进行元分析。研究发现:企业连接产学研、供应链这两类主体与创新绩效是中度正相关,而企业连接政府与创新绩效是低度正相关;企业采取点对点和网络的结构方式及合作的连接方式与创新绩效是中度正相关,而采用交易的连接方式与创新绩效是低度正相关。区域和行业调节企业连接创新主体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行动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企业创新、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路径及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有一定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2.
运用博弈论构建了产学研合作创新两阶段博弈模型,基于博弈策略,结合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拓扑结构,构建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演化算法;运用Netlogo多主体仿真平台实现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演化仿真,揭示了其动态演化规律。研究表明:网络平均节点度呈U型分布,节点数量呈L型分布;选择"积极合作"策略的企业和学研机构存在最佳合作规模;度择优连接机制不利于无标度网络节点创新扩散,组合择优连接机制能以最大程度促进小世界网络和随机网络创新扩散。  相似文献   

3.
现有研究对联盟网络粘性与合作绩效间的关系缺乏有力的阐释,本文从创新联盟网络视角,结合中国具体情境,引入关系契约与互惠规范的概念,构建了“联盟粘性-合作绩效”的理论模型,并以209家企业样本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与分层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联盟粘性对关系绩效具有促进作用,但对任务绩效具有倒U型的影响;表达型关系契约与工具型关系契约在联盟粘性与任务绩效之间分别起到部分中介和完全中介作用,并且两类关系契约的创新效应各异;互惠规范能够正向调节联盟粘性与表达型、工具型关系契约间的作用关系。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深化现有创新联盟关系研究成果,丰富国内本土化的创新管理理论,同时对我国企业的“开放式创新”与“网络化合作”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合作网络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革以进行开放式创新的重要方式。基于2003~2021年SoC芯片行业的联合专利申请数据,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深入剖析了合作创新网络的拓扑结构及其异质性特征,并采用CART决策树、K-Means等机器学习方法实证分析了异质性网络情境中企业创新绩效的内在影响机制与提升路径。发现企业在简单二元关系网络中其创新绩效主要受到合作深度的影响,而在复杂合作关系网络中受到结构特征与非结构特征的共同作用。中介中心度是复杂合作环境中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合作深度与特征向量中心性在资源聚集程度低的企业群中正向影响创新绩效,度数中心度在资源密集的平台型企业群中正向影响创新绩效,其他特征在两种合作网络情境中差异较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明显。研究结论为相关技术研发企业进行合作伙伴选择、合理配置网络资源以提升创新绩效提供了网络嵌入路径参考,同时为数字经济时代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探索拓展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U/I协同学习-创新系统的要素及其函数关系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雅风 《系统工程》2003,21(2):34-38
大学/企业(U/I)合作创新既是技术转移过程,也是学习过程。本文通过U/I合作创新中学习动力机制的分析,指出U/I合作创新中的学习绩效受学习动力、知识特性、双方组织协同学习能力以及合作双方知识基础的影响。以此为基础,建立U/I合作创新中学习绩效与各影响因素的函数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6.
企业间各种关系是知识转移的主要渠道,知识转移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重要影响。知识和信息通过企业关系获得转移,进而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高是当前中国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获得创新的主流路径。本研究基于佛山照明集群实践,构建佛山照明协会正式会员企业的整体网,研究显隐性知识转移到底是在哪些企业关系网络上发生的问题,以及企业在知识转移网的位置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显性知识主要是通过关系强度较弱的市场关系进行转移,而隐性知识则是在关系强度较强的社会关系上转移。无论是在显性还是隐性知识转移网络中,中心性对企业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然而,结构洞对企业间知识转移和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基于双元创新结构刻画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微观行为,平衡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式和开发式创新双元性,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的新熊彼特创新发展通道;并将研发合作网络结构拓展至“关系-结构-位置”3种嵌入模式,采用计算机仿真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网络嵌入模式选择对双元创新偏好下研发合作网络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环境复杂性和波动性特征在上述过程中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考虑到地理位置的邻近性,无论是开发式还是探索式创新偏好研发合作网络,位置嵌入模式总是最有利于其长期创新绩效的提升,而环境波动性和复杂性特征对创新绩效产出具有短期调节作用,且在一定程度决定结构嵌入模式更有助于增强开发式创新偏好研发合作网络的短期绩效,而位置嵌入则更有助于提升探索式创新偏好研发合作网络的短期绩效。  相似文献   

8.
针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内合作关系网络和人际关系网络的协同演化问题。基于不同组织资源配置模式(随机导向型、关系导向型、合作导向型和关系嵌入型)界定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协同演化的内涵;运用进化博弈、纳什等价博弈与协同学序参量方法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协同演化的理论模型,并借助计算机仿真实现核心序参量的密度分布和矢量场分析,从而确定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协同演化路径。研究表明: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协同演化路径具有突变特性、偏好特性和对称破缺性;关系导向型和关系嵌入型资源配置有利于保持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稳定性;合作关系网络和人际关系网络共生于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协同演化过程中;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在无外力(第三方)作用下会自发协同演化为(ESS点)稳态。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智能制造上市企业2015~2020年发明专利授权数为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智能制造企业创新关联网络演化规律。通过回归分析,研究智能制造企业创新关联网络结构与技术生态位“态”和技术生态位“势”的关系。研究发现:智能制造企业创新关联网络关系显著,且关联趋向紧密。网络度数中心度与技术生态位“态”、技术生态位“势”均呈显著的倒U关系;关系强度与技术生态位“态”、技术生态位“势”均呈显著的倒U关系;结构洞与技术生态位“态”的关系呈正线性相关关系。智能制造企业起步阶段,政府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鼓励更多企业投入到智能制造企业相关领域,促进其创新关联网络的发展。发展阶段,提高网络度数中心度、结构洞和关系强度,避免由于过于分散降低智能制造企业创新能力。成熟阶段,剔除冗余联系,获取有效的网络资源,优化网络结构,进一步保证智能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双元创新结构刻画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微观行为,平衡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式和开发式创新双元性,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的新熊彼特创新发展通道;并将研发合作网络结构拓展至"关系-结构-位置"3种嵌入模式,采用计算机仿真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网络嵌入模式选择对双元创新偏好下研发合作网络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环境复杂性和波动性特征在上述过程中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考虑到地理位置的邻近性,无论是开发式还是探索式创新偏好研发合作网络,位置嵌入模式总是最有利于其长期创新绩效的提升,而环境波动性和复杂性特征对创新绩效产出具有短期调节作用,且在一定程度决定结构嵌入模式更有助于增强开发式创新偏好研发合作网络的短期绩效,而位置嵌入则更有助于提升探索式创新偏好研发合作网络的短期绩效。  相似文献   

11.
基于政策组合视角,运用2015~2019年中国光伏企业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技术,实证分析创新政策与环境政策及其组合对企业创新数量以及创新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中国光伏企业而言,在创新数量积累阶段,创新政策与环境政策组合效应为正协同,在创新质量提升阶段,两者组合效应为负协同;政府补助对创新数量存在显著的倒U型门槛效应;环境规制与创新数量之间存在正向的非线性关系,且这种正向影响呈现边际效率递减特征,环境规制对创新质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倒U型特征;在环境规制强度存在差异时,政府补助对创新数量的影响呈现U型的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刘岩  蔡虹 《系统管理学报》2012,21(5):655-661
企业知识基础是其技术创新的起点,提高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管理学界和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为了明确企业知识基础网络结构与技术创新绩效间的关系,以中国电子信息行业31家企业的37 108发明专利数据为样本,以专利的国际技术分类为知识基础网络的节点,同属于2个技术分类的专利数量为节点间边的权重,构建了企业的知识基础网络。通过对中国电子信息行业中企业的知识基础网络结构特征和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企业知识基础网络密度和分解性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而中心性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曲线关系未得到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3.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解了不同类型需求驱动中国制造业研发投入的模式,研究了网络特征在研发投入与创新产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论表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研发投入是国内最终需求和中间需求共同驱动的,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研发投入结构则为中间需求主导型.各类需求引致的研发投入均对中国制造业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贡献由高到低依次为国外最终需求、国内最终需求和中间需求,因此最终需求是驱动研发投入进而实现创新产出的主要动力.生产网络特征在研发推动创新产出中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中心度与各类需求引致的研发投入交互促进了创新产出的增长,上游度限制了中间需求驱动的研发投入对创新产出贡献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企业信息系统中用户的表现不仅依赖于自身,还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本文以某船舶修造船企业4年信息化应用的二手数据为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信息系统用户因相同的功能使用而建立联系的"功能任务网络",并用中心性和结构洞两类指标衡量该网络环境中的位置特征和关系特征,实证检验他们对信息系统使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网络的位置特征、关系特征对信息系统使用情况均有正向影响,研究还发现位置特征的影响程度与关系特征的交互会正向影响信息系统使用,这意味着高影响力的用户所占用的结构洞,往往更能充分发挥其衔接和促进信息系统使用的作用.本研究对解释信息系统中用户的差异化使用有一定的理论贡献.文章最后给出了相应的信息化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合作创新的权力结构对知识创造及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考虑上下游企业合作创新的知识共享、创造及利益分配过程,界定权力均衡(LS)、上游企业领导(UL)、下游企业领导(DL)等领导权博弈模型并进行创新效率分析.研究发现:权力结构影响合作创新效率,LS模式下企业的知识产出与供应链利润优于UL、DL模式;企业的知识溢出既可提高合作伙伴的知识产出与创新利润,也存在知识外溢损失风险,UL、DL模式下领导者(跟随者)知识溢出与其创新利润正(负)相关,LS模式下企业的知识溢出与其创新利润呈"倒U型"关系;创新贡献率是引起合作利益冲突的主要原因,使用Nash协商模型检验了通过协商机制解决利益协调问题的有效性,比较发现LS模式的利益协调效果优于UL、DL模式.最后,讨论了研究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20年1月1日至2月29日的手机信令数据构建全国尺度人口流动网络,研究了疫情-春节叠加影响下人群流动行为的时空演化规律,并实证检验了流动网络结构特征在疫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大流行对人口流动模式的破坏存在年龄和距离异质性,削弱了高层级城市在人口流动网络中的重要性,并重塑了城市间人口流动强度分布规律。各时间段流动网络度分布均呈现“低度饱和,高度截断”的幂律特征,不同年龄群体迁移模式的城市分异性揭示了不同层级城市居民工作压力存在分化,且分化趋势在年轻人群中更为显著。研究还发现,流动网络拓扑结构与当地疫情传播之间存在因果关联性,采用时间断点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流动网络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和特征向量中心性3项结构特征在封控政策对当地疫情传播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对深入理解人口流动网络结构特征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传播中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突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基于集群的视角,利用SCP范式研究了集群中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扩散绩效,主要探讨了集群环境对汽车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集群环境与技术发展的相互关系。同时,从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及企业创新2个方面,讨论了其对新能源汽车技术扩散绩效的影响。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收集了227份调查问卷,利用SPSS和AMOS软件进行了分析处理,研究结果表明:集群环境对企业创新有正向影响;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能够促进其扩散绩效;企业创新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扩散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发展与集群环境相互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科学分析科研合作网络潜在的凝聚性特征,是培育与建设稳定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的首要条件.K-核分析方法是研究社会网络层次结构,探究网络子群团聚度的有效方法.本文以某省属普通高校为例,基于CNKI的四大类来源期刊及SIPO发明专利数据,构建基于论文共发表和专利共发明的科研合作网络,然后引入K-核模型分析方法,对网络的凝聚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科研合作网络节点的团聚度呈现Piossion分布特征;核心成员规模分布在4左右的团体合作最多;跨学科合作主要分布在网络的边缘区域,而核心区域的跨学科合作则比较罕见;位于网络核心区域的节点主要为应用工程类学科的成员.通过该方法分析科研合作网络的凝聚性特征,能够为组织遴选和培育稳定的高水平科研核心团队提供帮助与指导.  相似文献   

19.
我国航空网络枢纽机场中心化水平比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立了2010年我国航空旅客航班时刻形成的航空网络样本,根据"轴—辐"航空网络的本质特性,运用复杂网络中心化理论的度指标、集群系数指标和特征向量指标等分析工具,比较分析了我国航空网络枢纽机场的发展水平。分析发现,航空网络表现出不同水平层次的中心化倾向且逐渐增强;作为顶层枢纽的三大机场集聚性明显,但顶层中心枢纽地位不突出;度数较小的支线机场与区域枢纽机场连接较弱,区域枢纽的功能不强,结构层次不明显;度值较小的小型机场与区域枢纽中心机场还有较大的连接容量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