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人和朋友在纽约闹市区的时报广场上。正是午餐时间,广场上车水马龙,警笛声、喇叭声、高分贝的音乐声、过往行人的说话声,不绝于耳。突然,这个人对朋友说:“我听到有蟋蟀在叫。”“什么?你疯了么?”朋友说,“在这么嘈杂的环境里怎么可能听得到蟋蟀的叫声!”这个人什么也不说,径直走向附近的一个花丛,很快从里面找到一只小小的蟋蟀。朋友惊讶地说:“太不寻常了,你有超人的耳朵。”“不 。”他回答道,“我的耳朵和你的没什么不同。能听到什么全取决于你想听到什么。”为了验证自己的话,他从兜里掏出几枚硬币,随意扔在地上。硬币撞击地面的…  相似文献   

2.
蟋蟀素有"田园歌星"的美名,瞧,它们又在开"音乐会"了:只见一群蟋蟀恬然自得地鸣奏着"畅想曲";一只蟋蟀战胜了另一只,正高奏着"胜利进行曲";雄蟋蟀为了向雌蟋蟀求爱,弹起了"抒情曲"……听着蟋蟀们此起彼伏的鸣叫声,我不禁产生了疑问:蟋蟀喜欢听哪种"乐曲"?蟋蟀的种类有很多,如果将A类蟋蟀的鸣叫声放给B类蟋蟀听,B类蟋蟀会作何反应?我决定通过实验找到答案。为了便于观察和记录,我为蟋蟀们制作了一个"T型台",  相似文献   

3.
在美术界,我喜欢结识那些默默无闻地探索,不计名利,真正有水平的人,接近他们,了解他们……我要介绍给大家的童和平,他没有显赫的头衔和名望,人很平常,但当我见到他的作品时,我很惊喜。他的画很现代,又很传统,重一“写”字,抒情写意,笔墨浓厚,气韵生动,大气磅礴,雄强壮阔,造景具象又抽象,意境宏观,表现着强烈的生活感受,充满着积极向上的生机和活力,极具象征意义和隐喻性,内涵丰富,耐人寻味。自由而自然的创作心境,使其作品极富变化,既没有定型的套路,也没有规范、成法与概念的束缚,乱中有序,动中有静,柔中有刚…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便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宋代的理学大家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有杜甫倡导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不由此而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挥。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培养起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  相似文献   

5.
1.教学中的实例:三年前.我接手高二的一个普通班,有一名学生的化学成绩不断上升,直至超过“奥赛班”所有同学。大家向他讨教学习方法时,他说:把学的和练的经常在脑子里悟一悟,时间长了就有了“悟性”.学习化学就不难了。同学们可能没理解,也可能不相信,于是他们向我求教。但我一时没有找到有关、陪性”的理论,无法向同学们解释,只好叫这个学生给大家讲自己如何“悟”的,  相似文献   

6.
张资平的“文字”能力一直被文人所称道。从《冲积期化石》中可以看出,在张资平独具魔力的文字背后,隐含着其独特的文化心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对他都有一定的影响,他在坚持欲望自由的道德立场时,对两种文化规范都有一定程度的抗拒。他在批评社会现实时广泛借用《圣经》话语,而传统文化美学又不时地影响他的审美心理,两种文化美学规范的潜在作用使他的话语表达取得了戏剧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典论·论文》之“气”的生命美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先秦一些代表性说法,可见“气”指自然运化功能,又特指生命功能。两义可统一。“气”是“道”和“器”的中介。曹丕把“气”引入文学批评,指生命气息。他认为生命气息不同,作品便显出不同的“气”。他的“文以气为主”的命题,张扬着生命自由展开的思想,引导着人们关注生命素质,关注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8.
美与“自由”关系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段时间以来,“自由”成了比较通行的关于美的似是而非的本质规定,成了一个言美必谈的概念,听起来很动人,用起来很顺手,但细考起来却有许多问题。1.“自由”作为美本质是权威定论“自由”于美学有这么大的影响,是因为主张这概念作为美本质的人都是中国当代受人尊敬的美学巨腕。而且“自由”这个概念,极大地满足了80年代以来中国人走出文化专制渴望自由的强烈愿望。李泽厚在1962年说:“如果说,现实对实践的肯定是美的内容,那么自由的形式就是美的形式。就内容言,美是现实以自由形式对实践的肯定;就形式言,美是现实肯定实践的…  相似文献   

9.
假期归来,同事萨摩王喜气洋洋地向大家宣布:“我结婚了!”正当大家对他的闪电结婚感到好奇,提出要看看婚礼的照片时,他抛出一个新名词——“裸婚”。吓得我们这些人以为他俩真的不穿衣服,实践一把行为艺术。  相似文献   

10.
一位老人在海上。神秘的大海深处,“是美丽而崇高”的鱼在那里悠游着。小船上的风帆,就像是“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帜”,可是老人决不肯承认失败。他始终挺直着身躯,保持着一个人应有的风度,不懈地追求。他孤舟深入远离海岸的无人海域,经历千辛万苦,总算猎获了那梦寐以求的目标。老人满载而归,一时间似乎成为大海的征服者了。然而他先前“走得太远”,大海上到处都有复仇女神在等他。成批的鲨鱼轮番而来,一口一口地夺回了他猎自大海深处的战利品,最后只给他留下那份“从鼻子到尾巴足有十八英尺长”的鱼的骨架。这分明是大海的报…  相似文献   

11.
森林王国里,一年一度的数学竞赛又开始了,小动物们纷纷前来参加。各位选手到齐后,大象老师便开始发试卷了。他说:“今年的竞赛跟以往有很大不同。至于怎样不同,希望大家认真思考,切记!切记!”竞赛只有一道题目:“小狗看一本书,每天看16页,3天看了全书的1/4,看完这本书共要多少天?”选手们一拿到试卷就忘了老师的嘱咐,他们唰唰地写了起来。小兔望着题目发呆:这道题并不太难,老师为什么要讲那样的话呢?啊,原来如此!小兔想好了,他信心十足地把答案写了上去。“时间到,大家交卷!”随着大象老师的一声令下,大家蜂拥而上,抢着把试卷交到老师手里。…  相似文献   

12.
幼儿的创造力是指幼儿能发明或首先做出新的事物。有位心理学家曾拿了一张画了一个圆圈的白纸,到幼儿园去问那里的孩予:“小朋友们看看这是什么?”孩子们看了后讲了一大堆答案:“这是球,这是鸡蛋,这是嘴巴,鼻孔……”他到了小学后也提出同样问题,小学生规规矩矩地举手回答:“这是零,是拼音字母O”。到大学里,大学生回答:“这是封闭曲线”。这事例实在地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幼年期孩子往往不受时间、空间关系的束缚,不顾客观情理限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科技知识动漫》2007,(10):48-49
严格地说.昆虫并没有耳朵,昆虫的“耳朵”只是它们的听觉器官。昆虫的听觉器官构造与高等动物的耳朵不同。它由鼓膜或绒毛所构成。由鼓膜构成“耳朵”的有蝉、蟋蟀、金钟儿等;用绒毛来感觉声音的有雄蛾,毛虫类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万明坚在很多渠道商的公司里都有股份,他的个人资产绝对不仅仅限于TCL集团的股票价值。“原因很多、很复杂,李总应该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安排万总下课,大家都不意外。”  相似文献   

15.
自从年初制订计划以后,普易公司的方总本希望公司的每个人不再像以前那样信马游缰地做事了,他眼前时不常地憧憬着大家做事井然有序、效率提高、成果显著的动人情景。可是渐渐地他还是发现了有些地方不对头,而且还是发生在他的部门经理身上。 先是这个销售A部的李超,根本看不到他有丝毫制订过计划的迹象,工作依然混乱,他也依然像以前那样没头苍蝇似地到处“救火”(可这小子居然还说什么“很乐意这种感觉”,让他“更兴奋”、“压力之下更有效率”,这一点尤其让方总恼火)。 李超让方总着实不放心,而另一位却让方总踏实得有点过 了头。这个…  相似文献   

16.
魏晋时代,儒家正统思想失去了约束力,魏晋名士开始思考生命个体的意义。嵇康意识到个人主体的价值,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对礼教加以否定。与此同时,嵇康构想出一种于名教中得逍遥的理想人格,即“至人”,并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尽管他的理想人格在失道的魏晋时代难以实现,但他对独立人格和个性自由的追求依然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给现代人以启示。  相似文献   

17.
西方帝国主义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把“自由”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想武器。早在50年代,杜勒斯就提出对社会主义国家“要鼓励走向自由的演变”,要“推崇和赞誉那些为自由而流血的烈士”,并且“提供范例,证明享受自由的幸福”,通过情报和文化交流,“使全世界都知道这种情况”。以后,肯尼迪又说:要“从出现在铁幕上的任何裂缝中培养自由的种子。”另一位西方国家的政界要人,则更直截了当地把自由比喻为“病菌”,说“自由的病菌是容易传播的”。 由此可见,西方帝国主义之所以喋喋不休地高唱“自由”,是因为这种“自由”乃是他  相似文献   

18.
《世界知识》2008,(8):70-70
不久前,中国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在津巴布韦国家电视台热播。这是津巴布韦引进的首部中国电视剧,采用原汁原味的汉语对白并配以英语字幕。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每天晚上都有不少居民守在电视机前,等候“悟空”和“八戒”出现。花匠克里斯说,他偶尔看了一集.立刻着了迷,不仅自己追着看,还介绍给邻居和朋友,大家经常坐在一起看《西游记》,还学会了用汉语说“师傅”。津巴布韦政府实行“向东看”政策以来,  相似文献   

19.
“时间”是理解纳博科夫小说世界的关键词.作家在早年的流亡生活中对时间、死亡、记忆的思索集中体现在《斩首之邀》中.他发展了柏格森“绵延”的心理时间,形成了“纯粹时间”的观念,并提出“时间之狱”的理论.移居美国后中年的纳博科夫在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内对时空与叙事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思考和大胆的技巧创新,《洛丽塔》是时间空间化的实验典范.晚年作家移居瑞士,对艺术与人生的形而上思考浓缩在《梦锁危情》的超验永恒的“彼岸世界”中.流离一生的纳博科夫终其一生都在不停地寻求心灵的家园、精神的自由.“时间”最终摆脱了尘世的束缚成为艺术的永恒.  相似文献   

20.
在一堂投掷垒球课上.我正在耐心细致地讲解动作要领。突然,一个女同学举手告状,说她后面有男生用石子弹她。我的思绪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打断了.学生的目光也全都集中到了一个平时上课爱搞小动作的“调皮鬼”小睿身上。我当时十分气愤。因为他在课前做眼保健操时就不那么认真,提醒了几次也还是心不在焉。我真的很想当着大家的面严厉地批评他一顿:可我一想小睿那倔强的个性,批评只会使他逆反,于是我尽量控制着自己的情绪走到他身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