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津师大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五期刊载了薛纪湉同志的《在“较深的意义”上界说真理》一文,提出“把真理界说为正确反映事物规律的理性认识”的观点,认为不应把正确的感性认识纳入真理范畴。同刊一九  相似文献   

2.
真理是过程。这是列宁的《哲学笔记》中的一个重要认识论原理。今天,重新学习这个原理,对于批判把真理僵化的错误观点,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世界是一个过程,事物是一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真理也是一个过程。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写道:“思维和客体的一致是一个过程”,列宁在“过程”二字下面打下着重号,接着提出了“真理是过程。人从主观的观念,经过‘实践’(和技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毛泽东同志运用实事求是这一真理领导我们继续前进”。(《邓小平文选》第122页,以下未注明者均引自该书)在这里,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明确地将“实事求是”提到了“真理”的高度。这样,我们就会进一步思考;将“实事求是”提到“真理”的高度与以往对于“实事求是”的理解有何异同?为什么能将“实事求是”提到真理的高度?对此,目前尚未见文论及。因之,备略陈管见,以求教正。  相似文献   

4.
读了薛纪湉同志的《在“较深的意义”上界说真理》一文》(见《天津师大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五期,以下简称薛文),很受启发,它对于我们防止把真理简单化,是有帮助的。但是,笔者对薛文定义“真理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理性认识”,而“把正确的感性认识从真理范畴中剔除出去”的提法及其理由,则不敢苟同。正如薛文所说,真理定义问题“涉及认识论的许多基本问题”。所以,确切地定义真理,是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按照  相似文献   

5.
<正> 列宁说过:“最勇敢的前进步骤是出现在早就组成一个理论部分的那个领域里,是出现在主要从甚至完全从理论上论证过的那个领域里。”(《列宁选集》第4卷第707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迈出了“最勇敢的前进步骤”,乃在于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邓小平文选》就是一部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的光辉论著。一、运用把社会生活划分三个领域的基本原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论,把人类社会发展看做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社  相似文献   

6.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笔下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二词的含义进行系统和全面的考察,有助于深入研究和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二词含义的历史演变恩格斯在1888年和1890年分别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和德文版写序言时说过相同的话:在1847年,社会主义是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的运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408页;第22卷第68页。以下引《全集》只注卷数、页数)1891年,他在《德国的社会主义》一文中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工人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融合”,“1849年欧洲革命失败后,德国的社会主义只能秘密地存在。只是在1862年,马克思的学生拉萨尔才重新举起社会主义的旗帜。但是这已经不是‘宣言’中的大无畏的社会主义了”(第22卷第288  相似文献   

7.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的提出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1页)。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进而成为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根据当代生产力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继在1978年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后,又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4页)的论断。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和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也是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8.
真理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或者说真理到底有没有主观性?这个问题似乎早已有了定论,其实很有重新认识的必要。要回答这个问题,应当首先从什么是真理说起。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一种认识,但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真理。只有正确的即符合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才是真理。这可说是关于真理唯一科学的定义。这就是说,真理是由两个基本的部分构成的:一部分——客观内容,即“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里得到改造的物质世界”;一部分——主观形式,即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规律在  相似文献   

9.
从倡导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到提出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标准观的继承、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他不仅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更加深化和具体化,而且还把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高度辩证地统一起来,为我们判断理论上的是非和检验实际工作的成败得失提供了更科学、更具体的综合标准  相似文献   

10.
<正> 对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问题,学界一直有不同意见。十多年前重提这个问题,引起了一场思想大解放;近年来,有关这个问题的研究更进一步从理论上引向深入,这是很有意义的。《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1年第3期《哲学争鸣》专栏同时刊出了两篇观点对立的文章,拜读后很受启发,并感到有些想法不吐不快,于是写成这篇简文,向大家请教。 一、应区分“真理标准”和“检验标准”两个不同概念 坚毅同志的文章(简称坚文)反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际准”的观点,认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认识与对象相符,实践则是检验认识是否真理的根本办法。我认为,坚文的“符合论”思想是值僻重视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相似文献   

11.
《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是列宁写于1908年的重要哲学著作。在这部名著里,列宁分析和批判了马赫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系统地阐明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列宁的论述,生动地体现了“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第二章第五节说的是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关系的问题。列宁指出,关于真理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客观真理的问题;一为绝对真理和相  相似文献   

12.
20前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是我们党和国家处于重大历史转折的背景下,在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和支持下开展起来的。本文只谈邓小平与真理标准的讨论。 邓小平1977年5月就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锋芒正是反对“两个凡是”的,它击中了“两个凡是”的要害,所以当他读了该文后立刻就指出该文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是扳不倒的,此后对真理标准的讨论就给予了一系列有力的支持和高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马克思称誉它是“黑格尔的圣经”, “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这一概括既肯定了《精神现象学》一书的历史地位,又说明学习这本书的重要。《精神现象学》的内容博大精深极其丰富,而建立真理的科学知识是其根本的目的所在。黑格尔说:“只有真理存在于其中的那种真正的形态才是真理的科学体系。我在本书里所怀抱的目的,正就是要促使哲学接近于科学  相似文献   

14.
一七七四年,英国的自然科学家普利斯特列(1733—1804年),在氧化汞加热的科学实验中,分解出一种新气体,并发现它能促使物体燃烧。这种新气体就是我们今天大家熟知的“氧气”。但是,由于普利斯特列深受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束缚,相信那种认为物体燃烧是失掉某种特殊物质的传统的“燃素说”,却把这种气体称为“失燃素的空气”。也就是说,他并不知道他所发现的就是氧元素。后来,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1743—1794年),在普利斯特列上述实验结果的启发下,又经过反复实验,才发现了这种氧元素,并建立了燃烧的氧化理论,从而推翻了“燃素说”,使化学得到了迅速发展。这对于普利斯特列来说,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当真理碰到鼻子尖上的时候还没有得到真理”。(《自然辩证法》第212页)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新技术革命潮流冲击着世界各个角落,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一系列新技术、新产业发展迅猛。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又一次飞跃,而且是比以往历史上所有过的更巨大的飞跃。马克思在讲到科学技术的作用时曾经说过:“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3页),恩格斯也说过:“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75页)。事实正是如此,现在面临的这一场世界新的技术革命,不但正在引起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而且必将引起社会生活等一切方面的深刻变化,同样,对教育领域也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因此,研究这一动  相似文献   

16.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部著作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是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原理。列宁说,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主要的基本的东西”(《列宁选集》第三卷,第194页)。然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对这一原理的理解或解释,却一直是有分歧的。譬如,什么叫“打碎”国家机器?马克思所讲的打碎国家机器,是打碎全部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还是只打碎军事官僚机器?为了说明这两个密切联系的问题,本文准  相似文献   

17.
<正> 《邓小平文选》是伟大历史转折时期的一部光辉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它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精华,生动地体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真理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的继承和发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伟大的时代必然要产生伟大的思想和理论,这种伟大的思想和理论反映了时代的精华,真理的发展。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每到一个历史的转折点,都要产生代表当时的时代精神的思想和理论,这是实践证明了的。马克思主义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由马克思及其战友恩格斯创立的。它和任何一种学说一样,是时代  相似文献   

18.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申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一基本原理,指出任何理论是否正确反映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去检验,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标准。当时,这篇文章有力地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并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讨论的结果使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解放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打破了禁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近十几年来,随着自动控制技术和数字电子计算机的高速发展,最小方差递推滤波技术(即卡尔曼滤波)在导航、制导、测轨与控制等现代技术中获得了广泛而具体的应用。“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引自《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3页)线性滤波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即从1794年高斯提出最小二乘法→维纳滤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哲学界有些同志对我国普遍流行的真理定义,即“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里的正确反映”,提出了异议,认为这个定义默认了正确的感性认识也是真理,“是站不住脚的”,主张“真理只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规律的正确认识。”这种把正确的感性认识断然排除在真理的范围之外,而把真理仅仅限定为“对客观事物的规律的正确认识”的论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