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层环和层域     
本文推广了环和域的概念,提出了新的代数系统———n层环和n层域。作为特例,当n=1时,即为普通的环和域。最后,举出了有关层环和层域的若干例子。  相似文献   

2.
宽板弯曲问题的应力中性层与应变中性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宽板纯弯曲问题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应变中性层和应力中性层的表示式,用数值方法计算得到了应力中性层和应变中性层的关系。指出了虽然应力中性层和应变中性层都是内移的,但应力中性层的内移量小于应变中性层,并证明了这一结果适用于更一般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多层Cu-O层并不增强超导性由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已经发现证据,驳斥了使用更多的Cll—O层能在较高温度下产生超导性的可能性。这个小组报导,含有三层Cll—O的材料的超导温度最高,含多层Cll—O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复合材料层合板铺层顺序优化遗传算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遗传算法进行复合材料层合板的铺层顺序优化设计,即采用整数编码方式,并对解码进行特殊处理以满足平衡铺层要求;通过父代与子代竞争延长了父代个体寿命,使优良基因有更多机会遗传给下一代;遍历所有分析过的个体信息以减少计算量,算例表明,改进的遗传算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复合材料层合板机械连接失效分析及铺层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一种复合材料层合板单钉连接的有限元简化模型,并基于这种模型对5种不同铺层比例的层合板进行计算分析。对计算所得应力结果采用Tsai-Wu判据进行失效判断,并绘出强度比曲线进行分析,得出其中最优的铺层比例方案。通过与实验结论的比较,验证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根据强度比曲线分布,分析铺层比例对层合板机械连接强度的影响规律,并由此得到提高层合板机械连接强度的方法。最后通过一个例子说明了这种铺层优化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根据剪滞理论,研究了低延伸层已发生破坏(首次破坏)及出现层间界面破坏时的单向层间混杂叠层复合材料的应力重分布问题,首次获得了高延伸各单层的应力集中因子、脱层长度与层间界面剪切强度的关系,所求得的理论脱层长度得到了实验的证实。  相似文献   

7.
日层探测     
文章介绍了日层探测的概况和研究日层的意义,以及日地空间在空间环境预报中的作用,从日层事件探测实例分析了目前日地空间监测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科学世界》2012,(9):15-15
《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7月24日报道,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亚历山大·芬尼莫尔(Alexander Finnemore)所在的研究团队,首次成功地合成了珍珠层。人工合成的珍珠层不仅能呈现出彩虹般的变彩,还具有和天然珍珠层几乎一模一样的微观结构。  相似文献   

9.
本文较为系统的分析了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层间粘结层的强度构成及其影响因素,重点剖析了粘结层水稳定性和层间水对路面的破坏作用,推荐了较为合理的粘结层沥青用量。  相似文献   

10.
在变电站智能化的改造过程中,过程层和间隔层设备的施工相对复杂繁琐,并且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简化过程层和间隔层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工作,可以有效提升提升智能变电站的经济效益。本文针对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需要,重点分析测控保护、数据模块处理、信息快速处理等功能设计问题,提出了过程层和间隔层功能一体化LED的设计思路,以期在和广大同行交流的过程中,促进变电站过程和间隔层的智能化改造进程。  相似文献   

11.
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的振动台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带弹性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的动力分析模型——局部层间弯剪型串联多自由度体系模型,即转换层及其下部结构各层视为层间弯剪型,转换层上部结构各层视为层间剪切模型。转换层视为弹性构件,整个分析过程中均取其等效刚度。分析表明,采用局部层问弯剪型串联多自由度体系模型可较好地模拟带弹性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  相似文献   

12.
提出采用有害位移角代替位移角来控制转换层结构侧向刚度。通过大量不同结构布置、不同剪力墙厚度的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算例计算分析,将楼层有害位移角比小于等于0.9作为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楼层侧向刚度比的控制准则。同时,采用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了转换层上下部剪力墙刚度、转换梁刚度、转换层层高等因素对杆系模型的有害位移角计算的影响,得出修正的有害位移角比值法,并提出工程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采用基于增量动力分析的易损性分析方法定量地评估了隔层桁架式立体停车结构的抗地震倒塌能力.分析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倒塌过程、倒塌机理,对结构在单向和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抗地震倒塌能力进行了对比,并比较了不同层数结构的抗倒塌能力及安全储备系数.结果表明,该类型结构具有良好的抗地震倒塌性能,底层是结构抗倒塌薄弱层;随结构层数的增加倒塌概率增大、抗震能力减弱,但抗倒塌安全储备系数并不是随结构层数的增加而不断减小.建议针对该类型立体停车结构的设计可以考虑突破现行建筑结构规范高宽比的限值.  相似文献   

14.
构造一种能模拟一层框-剪结构的新型分析方法——层单元.采用杆单元法、层单元法和解析公式,分别计算不同结构刚度特征值的等刚度框-剪结构,在不同的外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采用杆单元法和层单元法,计算不同结构刚度特征值的变刚度框-剪结构,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与杆单元法比较,层单元法能显著地减少输入、输出数据和计算量,计算误差小于3.5%,  相似文献   

15.
用结构三维分析程序TAT,对某工程实例的33层框-剪结构进行分析并计算其配筋量,该结构的抗侧移刚度沿度度方向在两处发生突变,经分析得出结论:在进行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时,结构的抗侧移刚度可以出现突变,而且只要转换层的位置选择得当,转换层不必进行特殊加固,结构抗侧移刚度的突变异了配艋量的增大,这一现象只有在转换层内才显得比较突出,而在远离转换层处,其影响大幅减小,其至反而结构的抗震性能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6.
层间隔震底层框架砌体房屋动力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层框剪结构多层砖房在城市建设中应用广泛,这种房屋的特点是由2种承重和抗侧力体系构成的,但是这类房屋的抗震性能较差.为此,提出把隔震橡胶垫放置在上部砌体与底层框架结构之间的隔震措施,它依靠隔震层较大的变形和耗能能力,大大削弱了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由于上部砖房的刚度比隔震垫与底层框架的刚度大得多,因此可以将隔震房屋模拟成具有2个自由度的系统.并分析了此类房屋的动力特性,与隔震振型的参与系数相比,非隔震振型的参与系数非常小,隔震振型控制了系统的反应,得到了用来求解此类房屋动力计算的实用方法.为建立实用设计方法、推广层间隔震结构的应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以某拟建工程为例,采用Midas/gen大型有限元软件,对新型钢筋混凝土空间网格盒式“成束筒”结构进行大震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从层间位移曲线、层间位移角曲线和塑性铰分布等方面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综合的评估,并揭示出结构的薄弱处.计算结果表明,该新型结构符合“强柱弱梁”的原则,能够满足“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  相似文献   

18.
通过既有建筑加层改造的工程实践,对主体及新增结构的受力性能进行整体分析,用节点设计来保证结构计算的准确度,提出既有房屋加层设计与构造的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9.
加强层的设置对超高层框筒结构水平位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加强层对控制结构水平位移的力学过程,建立了8个带有水平加强层的框架-核心筒高层结构模型(本文的基本模型是以西安市某大厦为背景,主体结构37层,塔楼2层,地下2层;结构总高度158.80m。下部采用桩筏基础。在这个模型基础上稍作改动,将其中的第4层、17层、37层做成加强层,产生7个新模型)。并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的顶点位移和最大层间位移,并根据理论分析和一系列数值比较,得出了加强层的设置数量和最优位置的结论。另外提出了对梁式加强层提高结构抗侧刚度的有效手段。研究结果可供实际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20.
带高位梁式转换层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框架-剪力墙带梁式转换层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采用SAP2000结构分析软件模拟了16种等效侧向刚度比和转换所在层层号同时变化时,结构体系主要设计参数的变化情况以及4种落地剪力墙刚度变化对结构自振周期的影响,同时分析了该部位可能的破坏形态并给出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