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可以说是一个诗的国度。在中国诗歌发展中,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占了很大一部分。虽然反映的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每个阶段的表现手法不同。根据它的发展的时代的特色,可分为四个典型时期。一、《诗经》中的爱情民歌:感情炙烈、语言朴实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毛艹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周南.关雎>你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这首《关雎》。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  相似文献   

2.
对《诗经·关雎》的解释,虽然说法很多,但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即它是一首描写爱情的民歌。可惜的是,所有的说法(限于我看到的)都不能把全诗顺当地解通,总给人以扞格之感。“雎鸠”到底是一种什么鸟?从一些文献的记载,可以肯定它为:①是鸷鸟,属于猛禽类;②善捕鱼;⑧雌雄不经常在一起(即所谓“鸷而有别”)。孔子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正是从雎鸠的“鸷而有别”发挥出来的。但不管把雎鸠解释为鸳鸯双栖式的鸟也好,还是鸷而有别的鸟也好,都不能贯穿全诗,不惬人意。我认为,闻一多先生的  相似文献   

3.
《毛诗·周南·关雎》主题思想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诗·周南·关雎》主题思想的再认识刘操南1、绪言《毛诗·周南·关雎》是列入《诗》305篇中的第一篇,也是“周南”和“风”的第一篇。它和“小雅”的第一篇《鹿鸣》、“大雅”的第一篇《文王》和“颂”的第一篇《清庙》,古称“四始”。这样的编次,司马迁曾说是...  相似文献   

4.
《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感伤诗代表作,也是千古传颂的名篇,白居易因此而有“《长恨歌》主”之称。长期以来,学界对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一直存有较大争议。笔者从“情与中国文化”的哲学视野出发,认为《长恨歌》在形式上属于代笔悼亡诗,在主题上则带有明显的追思与怀念性质。  相似文献   

5.
《诗经》特殊句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是根据民间歌谣加工整理而成乐歌。为适应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形成了以四言为主的句式。这种因音乐而形成的“句”与语法单位的“句”并不完全一致,这种特殊句法主要有两种类型:一、《诗》的一个句子只是单句的一部分,由两句(或两句以上)才构成一个单句,这两句之间的关系可以是主谓结构、状态结构、述宾结构。二、《诗》的一个句子包含着两个单句,相当于语法上的一个复句,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并列复句、顺承复句、假设复句、因果复句、条件复句、让步复句等。了解这种特殊的句法结构现象,有利于正确理解诗意。  相似文献   

6.
《诗经》是根据民间歌谣加工整理而成的乐歌。为适应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形成了以四言为主的句式。这种因音乐而形成的“句”与语法单位的“句”并不完全一致,这种特殊句法主要有两种类型:一、《诗》的一个句子只是单句的一部分,由两句(或两旬以上)才构成一个单句,这两句之间的关系可以是主谓结构、状动结构、述宾结构。二、《诗》的一个句子包含着两个单句,相当于语法上的一个复句,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并列复句、顺承复句、假设复句、因果复句、条件复句、让步复句等。了解这种特殊的句法结构现象,有利于正确理解诗意。  相似文献   

7.
《关雎》包含着“中和”的儒家精神。这种“中和”的精神就是要求情感表达适度,体现中和之美、中正之美。它对于培养儒者完善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关雎》得到孔子及历代儒者的推崇和喜爱。  相似文献   

8.
古典诗歌中,如果有动物名称出现,可以分作三种情形。其一是,全诗以动物为主题,如苏轼的《二虫》和梅尧臣的《惊凫》(见本刊2001年第6期);其二是,主题虽不是写动物,但在某些方面与动物有关,如唐诗中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鹦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其三是,以动物的描写作先导,引出主题。动物可以与主题无关。这种手法叫做“起兴”。《诗经》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国风·邶·燕燕》有这样六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这诗的主题是母亲送女儿出嫁,有些悲伤。…  相似文献   

9.
欧阳修《诗本义》是宋代《诗》学滥觞之作。欧公一反汉唐以来“疏不破注”墨守章句训话的解经模式,首开“疑”经“惑”传之风,对于《诗》之大义,主张“以人情求之”,反对悖情逆理之迂说;对于《诗》之文辞,则主张舍迂从简,舍曲从直,批评增字改经强合己意之臆解;对于诗旨则主张本诸文学探诗意,自出议论立新说,还提出诗辨本末,篇别时世之论。总之,于《诗经》作品、毛郑旧注及有关经学问题皆有辨析,创见颇多,凡其所云,盖属空谷足音之论。自此之后,宋人解说《诗经》开始摆脱毛“传”郑“笺”束缚走上自出议论的新途,“新义日增。旧说几废”,“宋学”遂告形成。  相似文献   

10.
《乐记》是七十子后学公孙尼子关于《诗》乐的论著。公孙尼子几乎完全忽略了诗乐的娱悦人心的审美价值,而全副精神所关注的是诗乐的道德意义。故而提出了“音与政通”“乐以象德”的《诗》乐理论,以《雅》《颂》之创制,旨在节制人情,导引人心,使社会秩序化、道德化,并对《风》《雅》《颂》的音乐形象与道德内涵作了描述。反映了战国儒家学派中兴起的以道德教化拯救颓世的思想潮流。同时《乐记》也披露了关于《诗经》音乐形态的信息与不同于《毛诗》的《诗经》传本信息。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证和利用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首先论证出《国风》是祭诗,然后进一步论证出《国风》是祭社诗。《国风》正是诸侯祭社活动的祭诗,其中“国”指“国社”,“风”指“巫风”,即祭祀国社的巫歌。同时,还考证出《国风》的作者是“瞽”。瞽并不是什么盲乐师,瞽如同后来所谓的“白眼”,乃是“瞽工轻君”的代名词。“瞽为诗”就像“史为书”一样,瞽是专业的诗人歌手。瞽是先秦时期的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只有他们才具备创作《国风》所应有的音乐上和“文学上必需之条件”。 《国风》既非出于民间,也不是“统治阶级之作品”,而是“瞽”创作的祭社诗。此说的确立,不仅表明了“郑声淫”的客观性,还说明了朱东润《国风出于民间论质疑》一文中的质疑的合理性和以“统治阶级之作品”来释疑的牵强性,更证明了朱光潜所说的原始诗歌“与神话和宗教相联系”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关雎》与古代婚礼重别论黄维华一《诗经》是诗经时代的文化产物。较诸汉魏以降甫成风气的自觉的文学创作,《诗经》的作者,实际上只是以诗歌语言的始初形式对当时人们的社会性活动和精神性活动,进行一种直接的和真实的记录。惟其为是,故有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季札听乐...  相似文献   

13.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说:“一代之文,每与一代之乐相表里。”冯班《钝吟杂录》云:“伶工所奏乐也,诗人所造诗也,诗乃乐之词耳。”诗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这在文学史上可以得到有力的证明。远古时代的诗实际上都是歌曲,诗与歌是不可分离的一种东西。  相似文献   

14.
谢灵运山水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这些典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把《诗经》、《楚辞》引入诗中侧重于抒情,一类是把《周易》、《老子》、((庄子》引入诗中侧重于说理。世人往往批评谢灵运山水诗“有句无篇”,诗必谈玄说理,有情景割裂之嫌。该文旨在说明谢灵运就是通过这些典故更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其诗是情、景、理的融为一体的佳作。  相似文献   

15.
高适《燕歌行》一诗的主题历来颇有争议。明唐汝询《唐诗歌》和《唐诗鉴赏辞典》通过对高适《燕歌行》诗中的“横行”、“东北”、“岂顾勋”等词句的解释,认为该诗主旨是指责当朝统治者热衷边事,好大喜功。但其立论缺少可说服人的依据,观点也不正确,本文就此提出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6.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收篇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联,是为千古不朽的壮歌绝唱,历来被人们争相传诵。但其是否有何出处,人们却迄今似乎仍毫无所知。笔者近来在检阅《全宋诗》时,发现胡梦昱《步王卢溪韵》诗二首,其中第一首第三句“存取丹心照碧汉”一句,就正是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全句的出处。  相似文献   

17.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于其时代久远,对诗歌内容的诠释,分歧很大。而“美刺”说与“淫诗”说是传统的对《诗经》认识的两大误区,用历史的民俗的方法,辩驳了“美刺”与“淫诗”说。指出《诗经》中许多婚姻诗情诗,反映的是当时原始乱婚遗俗的孑遗。而儒家的礼教,就是对乱婚现象的纠正。  相似文献   

18.
张勇 《大自然》2009,(3):75-75
东方大苇莺(Acrocephalus orientalis)广泛分布于我国境内,常见于湿地的芦苇丛、香蒲丛中。每到夏季,南至珠江流域、北至黑龙江流域,都能见到它的身影。《诗经·周南·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们都耳熟能详。然而,诗歌中的“雎鸠”究竟指的是哪一种鸟,人们却有不同的解释。有人将其解释为鱼鹰,有专家研究认为鱼鹰不在河洲地区生活,  相似文献   

19.
刘鹏 《龙岩学院学报》2012,30(3):129-132
小提琴曲《海滨音诗》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是秦咏诚先生根据群众歌曲音乐主题改编,具有特定年代的特定内容,是小提琴音乐民族风格探索的典范之作。从乐曲的音乐主题、和声、曲式结构、演奏技法等方面,对该曲创作的民族风格作初步的梳理和研究,以探讨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张兆麟 《科技信息》2012,(3):319-319
我国很久以前就有关于讨论音乐起源的著作——《乐记》,本书中第一句提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这也正是本书的中心论点即音乐的起源和发生是由人类的情感而产生。当然.我们要注意的是该句中的“音”为何音?“人”为何人?那么音乐的产生除了人情感以外还有其他的必要条件吗?如果说音乐是人有感而发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创造音乐或者演绎音乐?在本文中笔者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和分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