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特殊句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是根据民间歌谣加工整理而成乐歌。为适应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形成了以四言为主的句式。这种因音乐而形成的“句”与语法单位的“句”并不完全一致,这种特殊句法主要有两种类型:一、《诗》的一个句子只是单句的一部分,由两句(或两句以上)才构成一个单句,这两句之间的关系可以是主谓结构、状态结构、述宾结构。二、《诗》的一个句子包含着两个单句,相当于语法上的一个复句,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并列复句、顺承复句、假设复句、因果复句、条件复句、让步复句等。了解这种特殊的句法结构现象,有利于正确理解诗意。  相似文献   

2.
区分单句与复句有两个最重要的方法:一是分析结构中心;二是分析结构体系。结构中心是指句子的主谓结构,单句只有一套主谓结构,复句有两套以上的主谓结构;逻辑关系是指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分句与分句之间意义上的联系。而界定谓语中心语的统辖区间,区分紧缩句与连动句的不同,注意关联词与兼类词的语法功能,注意标点的运用,则有助于我们正确区分单句和复句。  相似文献   

3.
单句具备有主语、谓语两部分,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构成单句的单位是词或词组。复句是单句是复合,它是由两个以上的单句复合而成的。构成复句的单句之间在意思上有密切的联系。复句的结构单位是分句。 单句和复句的划分,从概念上来说,似乎很容易掌握,然而一接触到具体的句子,往往争论不休,众说纷纷。可是,这个问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又常常碰到。那么,如何划分单句和复句呢?划分单句和复句,可以从结构、表意和联系三个方面来判断。  相似文献   

4.
近体诗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有时构成一联的两个格律句,实际上只是一个语法单句。如“谁知二十余年后,来作客曹相替人”(张籍《赠主客刘郎中》),其表层的语言形式为二个格律句,而深层的语义结构却是个主调结构的单句——谁知二十余年后来作客曹相替人。这种句子大多用于近作诗的末尾,它能使诗的结句显得如行云流水,自然畅达,而且韵致悠远,有独特的表达功能,因此我们把它称之为流水句.它与否作诗对任中的流水对既有难系又有区别,联系是见面易见的,兹不赘述;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流水对的上下句之间必然是对仗,面…  相似文献   

5.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以下简称《提要》)在提到单句的结构时,把单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主谓短语构成的主谓句;另一种是由单个的词或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构成的,称为非主谓句。这种对句子结构特点进行的分类,比之以前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下简称《暂拟》)把单句分为单部句和双部句较为恰当。《暂拟》中的双部句包括主谓句和省略句,单部句包括无主句和独词句。我国传统的语法学家认为,典型的句子形式必定包括主语和谓语两项。一个句子必须有主谓两项,否则不成为句子。黎锦熙先生的  相似文献   

6.
汉语复句本体模型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汉语的句子从结构上可以划分为单句和复句两大类,复句的意义容量比一般单句大,常表示人和人、事和事及人与物的逻辑意义关系.而复句一般由分句构成,各分句单独从其结构上看实际上就是小句.本文详细分析了复旬的静态结构及它与汉语小句的关系,在通过面向对象本体建模方法构造出的小句元模型的基础之上,初步探讨了复句静态本体模型.复句静态本体模型为中文信息处理从字、词处理级提升到句处理级及句处理级以上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不相连的复指句包括称代复指句和总分复指句.这两种复指句,过去曾把句子头上被复指的词语分析为特殊成分,称为复相成分、提示成分或外位语,而把句子后边表示复指的词语分析为一般成分,整个句子除去特殊成分后按一般句子分析为单句或复句[1].现在一般都主张取消这种特殊成分,而把句子头上的被复指的词语分析为全句的主语,把称代复指句的后边部分分析为由主谓短语充当的调语,把总分复指句的后边部分分析为由主调短语构成的联合短语充当的调语;两种复指句都分析为单句[2].但是把这种种复指句都一概分析为单句是有困难的.因为无论是…  相似文献   

8.
<正> 如何划分单句与复句,五十年代我国语法界曾开展过一次讨论。目前各种版本的汉语教材、专著以及各种刊物上的大块文章,对划界的具体办法,观点越来越接近于一致。大多数人都认为要用一个标准来明确判断单句复句是困难的,必须把四个标准(结构、语音停顿、关联词语、意义关系)结合起来,全面衡量,才能把这两种不同的句子划开。一  相似文献   

9.
关于区分单句复句的问题陈慧娜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指出:“单句复句的划分是讲汉语语法叫人挠头问题之一。1957年曾经在刊物上展开讨论,最后也没有得出比较一致的意见。区分单句和复句,涉及三个因素:一、只有一个主谓结构,还是几个主谓结构?二、...  相似文献   

10.
在《论衡》一书中,“之”字一共出现了5108次,主要为动词、代词、助词和固定用法等几类。从“之”的语法功能来看,带“之”的结构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谓语等,还可作复句的分句,表转折、原因或条件等。此外,“之”字还可以作为语气词、衬音助词等使用。  相似文献   

11.
语法意义与复句之间存在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语法意义使复句与单名相区别,语法意义是复句分类的依据;另一方面,复句通过关联词语把蕴涵在句中的语法意义“显现”化,同时,联系到复句的特定语境, 有的关联词会临时改变原先句式所标明的语法意义,在“真言”与“假言”,“相承”与“相反”之间转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通过对句组与复句的关系以及句组与自然段的关系的考察辨析,论述了句组在语言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句组一头联系句法,一头联系章法。句组既是语言系统中最大的一级语法单位,与句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又是自然段的结构基础,与段落篇章的写作密切相关。同时,本文还认为应该重视对句组的研究与学习,这对改进大学的语法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由于多重复句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因而可以精确而严密地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分析多重复句的目的就是为了准确明晰地揭示它的逻辑结构,从而正确地理解文意。而人们分析多重复句时,一般都是在分句之间用竖线标出层次,再在竖线下注明分句之间的关系。这种画线表示法的缺陷是没有明确地从整体上揭示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因而句子的逻辑结构不能一目了然地展示出来,特别是不能突出第一层关系;其次,各分句之间用竖线标层次,下面注明关系,也嫌太繁  相似文献   

14.
<正> 最近几年,有关刊物发表了不少探讨多重复句的分析方法的文章。不管是给中学生讲语法知识,还是给大学生讲《现代汉语》,多重复句这一部分都是个难点。就是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的人,稍不注意,也容易把某些例句分析错。一九八二年第四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发表了邢大华同志的文章《有关“多重复句”的两个问题》。文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句,作者判定它是三重复句,作如下分析:他有明确的学习目的,(?)递进并且能端正学习态度,‖转折但不讲究学习的方法,|因果所以,成绩提高的速度比较慢。其实,这不是一个三重复句,是一个二重复句。它的基本关系不是因果关系,而是转折关系。我们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5.
“只要A,就B”的句法、语义、语用的制约关系张学成“只要A,就B”一般称为充分条件句,同这种句子相关的还有“只要A,那(就)是B”、“只要A,都B”、“只要A,总B”等。分析一个复句,不仅要看关联词语的特征,关联词语所联系的A和B两个小句的特征,更重...  相似文献   

16.
《句法语义结构优先序列研究丛书》以因果复句、形谓句和现代汉语多项式定中短语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语法优选论”这一术语,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多样性研究与倾向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排出了因果复句、形谓句和现代汉语多项式定中短语的优先序列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开拓了汉语语法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7.
龙磊  倪杨 《科技信息》2007,(30):206-207
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它赋予语言以结构系统。衔接使句子与句子之间产生某种关系,使句群具有篇章性。语法衔接是指利用语法手段使句际和句组之间达到上下文衔接的日的,主要的语法手段有:照应、替代、省略、时和体、排比结构。本文着重从照应和替代的这两个语法衔接手段来探索一下语法在篇章结构中的衔接作用,以便给语法教师某些启示,鼓励他们将语法教学和篇章研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教学语法有三大系统:词类系统、词组系统和句子系统。无论是词、还是词组或是句子都可以逐层分类,并自成系统。词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个大类,共有十四个基本类,词组从结构上看可分复合词组和派生词组两个大类,共有十二个基本类,句子从结构上看可分为单句、复句和杂句三个大类。  相似文献   

19.
《报刊纠错例说》一书中《说“赴”》一文的观点值得商榷。《说“赴”》就用于人物简历中的带“赴”的句例提出“赴”跟时间状语的搭配有可商酌之处。其实,这些带“赴”的句子都是连动句,句中的时间状语跟动2语义上相容,状语与中心语可以搭配。这符合连动句中状语的语义指向规则,因而这些受到指责的句子也都是合乎汉语语法的。  相似文献   

20.
上古经典名著《论语》一书的"按断复句"共有224个,这大量的数字表明,按断复句作为复句的一个种类,在上古汉语中是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按断复句在《论语》中大量存在,是有特定的语言环境的。《论语》中按断复句有六项内在规律:判断句作断语;叙述句作断语;描写句作断语;反问句作断语;感叹句作断语;复句作断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