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先秦的音乐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一个高峰。彼时不仅对音乐的起源作出了多种界说.还在对音乐本质的分析中,将“声”、“音”、“乐”这三个概念加以区分。但先秦音乐思想以儒家为主干,所以特别强调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凸显出明显的功利特征。  相似文献   

2.
“大音希声”是中国音乐美学史的起点。老子严格地区分了“大音”和“五音”这两个层次。形而上为“大音”,形而下为“五音”。“大音”是对具体音乐及表演的概括、归纳和理论的升华。“大音希声”的基本美学内涵是追求自由、自然,将音乐看作是体现“道”的形式。庄子和“竹林七贤”等人从理论和实践上分别发展了“大音希声”,使其成为一个影响中国音乐文化几千年的美学命题。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一门“审美教育”的艺术,音乐教育既给予人审美享受,也传承和弘扬了优秀的文化传统。那么,音乐要如何达到完美的表演来进行审美教育,使人的耳朵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真实内容和思想情感呢?本文就钢琴演奏对音乐结构进行分析,探讨音乐结构的创造性整合能力,提出音乐结构整合能力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五年制高职师范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实践中,应用“听”、“想”、“动”三途径,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欣赏活动中,使学生更广、更深、更自然地接受音乐艺术的教育和培养。情感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关键;情感的体验是音乐欣赏课中的重要环节,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和音乐自身进行体验,就会产生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也使音乐欣赏课更具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知音》中“知音”的含义是什么?有的学者认为是发现作品的独到之处及其价值即是知音,不少学者认为就是知文情。细细体味起来,刘勰本意似不止于此。《乐书》讲:“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凡音由于人心,天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由之认为“大乐和天在同和。”这是人心、道心在音乐最高境界的表现。刘勰的“知音”正是借此而言文心。天地道心通过人心体现,人心通过文心体现,文心又蕴藏于文情中。所以宗白华讲“艺术家禀赋的诗心,映射着天地的诗心(诗纬云,‘诗者天地…  相似文献   

6.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与绘画、建筑、舞蹈等是有区别的,音乐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声响来表现内容的。音乐声响对感觉器官的刺激引起其他器官的感觉称为“联觉”。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音的高低、音的强弱、音的长短与乐曲表现的内容、情感都有联觉体验。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颤音的不同看法在音乐领域里,“自然颤音”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它的性质、使用、以及与“平直直”或“纯净音”相对应的搏动音的艺术价值,在所有的音乐讨论中都必定会引起人们的争论。尤其在管乐界,一部分人认为,自然颤音能加强音色的修饰,丰富音乐的表现力,因此必须掌握运用这一技巧。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由于自然额音是变换一个音的高低和强弱的幅度使其产生波动,因此它会破坏音准和管乐演奏的平稳住,不主张使用这种技巧。一位优秀的音乐家曾这样说过:“自然颤音就像往食用的土豆中加盐,如果没有,食之平淡无味。但…  相似文献   

8.
尚娜 《南昌高专学报》2009,24(3):86-87,94
音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一种“情育”,它对人的情感的陶冶、净化、启迪、培育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产生于对音乐的需要,而对音乐的需要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出发点。本文探讨了音乐教育的心育功能,以及音乐教育对于人的情商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人音版四册《音乐小屋》是一首风趣的二拍子儿童歌曲。旋律以三度下行的音程起句,构成起伏的旋律,和着舒展的节奏,给人一种柔和的感受,描绘了“叮咚”作响的玩具小屋给人们的快乐,抒发了热爱音乐的孩子们的愉快心情。下面,笔者就以本课的五个教学片断为例,评析新课程给音乐课堂带来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0.
李茜莎  骆燕 《科技信息》2009,(12):230-230
歌唱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果取决于歌唱的情感表达。在我国,早在四千多年前,《乐记》就提出了“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的观点,可见情感的表达在音乐艺术中的份量之重。歌唱艺术不仅要有优美的歌喉和娴熟的歌唱技巧,更需要情感的艺术表现。只有发自演唱者内心的真实情感,才真正动人。  相似文献   

11.
汉语词“吐蕃”的注音历来有分歧。文章探讨吐蕃一词的起源,认为“吐蕃”并非吐蕃政权或族群的自称,而是他称;吐蕃作为他称应先产生于突厥并后传于吐谷浑,吐谷浑人引导吐蕃使者通使唐朝的话,其所介绍的吐蕃名称应是“音自于突厥”。结合“吐蕃”一词在唐代的音韵表现和敦煌出土吐蕃时期汉藏文对音材料,分析“吐蕃”一词起源时“蕃”的本真音读为重唇音声母和-n韵尾韵母,不可能读为bō,主张按“追史从古”原则给“吐蕃”注音。  相似文献   

12.
十二音技法作为二十世纪的音乐语言,首先产生于德国并在世界的范围内开花结果,十二音乐的创始人是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勋伯格,其音乐表现出与传统音乐形式的对立,主张取消调性与主音,十二音音乐是用“序列”写成,并在音乐中贯穿使用,本世纪80年代初,中国第一首十二音作品公开发表,此后,便不断涌现,在创作中,如何使十二音音乐五声化是音乐实践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将提出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由于古本书的不同,王之涣《凉州词》诗中的第一句应该是“黄河远上”,还是“黄沙直上”?从《凉州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析,“黄沙直上”与《凉州词》的下三句构成了反映塞漠风光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而“黄河远上”似与下三句的意象不贯。  相似文献   

14.
《礼记·乐记》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诗歌是感情的直接产物.《礼记·礼运》又说,人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虽然这不能概括人的所有的情感,但这确是人的几种主要的和基本的感情.种种生活现象使诗人产生种种感情,这些感情引起诗人开展形象思维活动,从而构思和创作出诗歌.任何诗人的任何形象思维活动,无不是由感情所引起的.《诗经》作品的产生,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15.
赵玲 《长沙大学学报》2009,23(1):119-121
在音乐中,“乱”是一种古代曲式术语,春秋战国以来的歌曲、乐舞,以及汉、魏相和大曲中,均有“乱”的歌词实例。巴人音乐申的“乱”不仅是音乐的高潮,而且是古代整个宗教祭祀活动祭仪的高潮部分。对于“和声”一词,因读音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释。巴人音乐中的“和声”,指歌曲衬词中由他人应和帮腔的部分,也称为“垫词”或“衬词”,具有即兴性和随意性。巴渝遗音《竹枝词》中的“竹枝”与“女儿”就是其和声。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建设》2014,(6):36-39
要问现在是什么社会,很多人都会回答:“信息社会”。要是再追问一句.什么是信息社会?估计很多人都有各种答案,却抓不住头绪的感觉,最后只好打趣一句“有事问百度”。“有事问百度”正是信息社会的一个上佳注脚。在编者“百度”了一下之后,得到这样一个释义: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微降si((1) 7)、微升fa((1)4)是我国部分地区特有的一种音乐现象,是汉族音乐中一种独特的音阶变化形式,存在于全国多种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和民族器乐曲中.在各流派筝曲中,陕西、潮州和客家筝由这两个音的体现最为突出,其音高在旋律进行中具有一定的游移性,使之成为构成乐曲风格韵味的关键因素,在陕西筝中体现为“苦音”,在潮州筝中体现为“轻六调”、“重六调”、“活五调”等,在客家筝中体现为“软套”.它们虽称谓不同,地城也相距甚远,但应源于相同的调式音阶,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本文从历史文化的同源、音阶调式的同源、“si”、“fa”音的体现和嬗变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音乐欣赏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欣赏中审美,在审美中陶冶,这种陶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内化力。音乐是欣赏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艺术,只有从感受入手,通过对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育人,以乐育人”的目的。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从纯知识性、技术性的音乐教育中解脱出来,使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以使他们走进音乐的殿堂。  相似文献   

19.
本文的撰写目的是研究英诗汉译中传递节奏音乐美的原则和方法。在传递节奏产生的音乐性时,论者提出应遵循两个原则:1)译者有权利对原诗的音乐性进行再创造,但须以原作为基础;2)译诗中应该有原诗的总体音乐效果。论者主张以“顿”代“步”,并补充一条:译诗的“音顿”须和原诗的“音步”一致,须讲究“顿格”。  相似文献   

20.
弥兰 《科技信息》2009,(23):I0229-I0229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那么,在这一新的理念指导下,我们应该如何上好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课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