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震是乾嘉时期考据学派的集大成者,在清代近三百年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认为,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关键在于他独特的治学方法,一是敢于质疑,二是坚持独立思考,这一治学方法在当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康、乾时期"兼采汉宋"学风的礼学思潮下,吴江沈彤顺应和张扬这一治学风尚,研治《仪礼》并不宗主汉、唐、宋、元众多学者一家之说,而是善于运用考据手段,从郑《注》、贾《疏》、敖氏《集说》等各家训释分歧捕捉入手,剖析前贤各自立说的是非得失,进而形成可信的训释见解。《仪礼小疏》著述体例并不整齐划一,加之考据中偶有"过于推求,转致疏舛"之弊,并没有淹没沈氏在《仪礼》学研究方面的贡献,它开启了乾嘉时期汉学考据派学者注重小学考据的研究学风,揭开了乾嘉时期《仪礼》今古文校勘和注疏类校勘考证的先河,对之后的《仪礼》诠释与校勘实践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清代著名学者、诗人赵翼文史兼擅、博通古今,其治史,既不同于吴派之整辑排比、参互检讨,也不同于皖派的字斟句酌、讲求古义,而多以史为鉴,裨益于当今之治理。其为学,每每能体现出一种理性的自觉,更多关注的是有用于世、有益于人,选择了一务既做学问、又不使学问流于空虚无用的独特治学路径。其为文,所思考的也是以文字“补时阙”。即便考据之学,也少枯涩,而使之带有能为一般人所接受的大众化色彩。赵翼学风的涵养,与清代学术发展及地域文化关系密切,研讨其治学特点,可管窥清代学术内涵的一个侧面,亦有补于今世。  相似文献   

4.
学问与学风     
当前社会的潮流是,写书的人多,做学问的人少。因此有必要重温“乾嘉学风”,这是我国学术史上值得推崇和传承的高尚学风。现在要理解这种学风,应该不限于它严格的训诂和考据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所包含的学人应遵循的人格规范和做学问的品德准则。  相似文献   

5.
章学诚生活在以考据为风的“乾嘉”时代,但是他却没有走上考据之路。虽然他的史学成就在当时没有被重视,但是对后世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史家历史感方面针对其史学成就有如此之高的原因进行探究,以便为大家展示一个更全面的章学诚。  相似文献   

6.
从表层看,王国维的治学从哲学转向文学,终又落实到史学考据。从深层看,王国维的治学则始终纠结在异域与本土之间。王国维三部最具代表性的文艺美学论著即呈现出上述特有的文学研究路径:《红楼梦评论》完全以西方哲学概念来图解中国的文学作品,《人间词话》可以视为异域和本土之间的深度纠结,《宋元戏曲考》则重返本民族文化和学术的立场。王氏特有的文学研究路径作为一种范式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论发展的进程。在文化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重新认识和评价王国维特有的文学研究路径和范式,对于当代中国文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钱穆善于用比较的方法评论清代学者,而且运用得娴熟精妙。纵观清代学术史,钱穆最为推崇的是清初诸儒之学,他高度评价黄宗羲的学术成就,充分肯定其在清代学术中的开山地位。在对乾嘉学术的论述中,钱穆一改前人只重视乾嘉汉学的传统,而通过比较的方法,以较大笔墨对乾嘉宋学及乾嘉别派进行分析论述,并认为追求义理的宋学传统一直没有中断。在晚清学术研究中,钱穆反对烦琐的汉学考据,而颂扬主张经世致用的学者。  相似文献   

8.
钱穆善于用比较的方法评论清代学者,而且运用得娴熟精妙。纵观清代学术史,钱穆最为推崇的是清初诸儒之学,他高度评价黄宗羲的学术成就。充分肯定其在清代学术中的开山地位。在对乾嘉学术的论述中,钱穆一改前人只重视乾嘉汉学的传统,而通过比较的方法,以较大笔墨对乾嘉宋学及乾嘉别派进行分析论述,并认为追求义理的宋学传统一直没有中断。在晚清学术研究中,钱穆反对烦琐的汉学考据,而颂扬主张经世致用的学者。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在近代史学界占据很高的地位,其史学研究内容也包罗万象。梁氏在继承乾嘉考据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扬弃,并吸收西方实证主义的思潮加以学习,将两者融合开创了梁氏的"新考证学":内容上,在史学目的方面求真资鉴,在史料方面正误辨伪,在史籍方面去粕留精;形式上,"新考证学"的"新"在于中西学的融合、传统的继承发展、敢于怀疑的精神。梳理与理解梁启超的"新考证学"对当今的史学研究有其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吕思勉在历史考据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其逾千万言的著述中,很大一部分是有关古史的考据文章。他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考据成就,跟他的学术求真的宗旨是分不开的,同时跟他广博的知识、清代学风的因袭、个人的嗜好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11.
赵翼是清代乾嘉时期非常著名的诗人、史学家和诗论家。在诗坛上,他与袁枚、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在史学上,他与钱大昕、王鸣盛并称为"史学三大家";在诗歌理论上,他的《瓯北诗话》评古论今,足可称之为清代诗歌理论创新之典范。作为史学家的赵翼,其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诗学思想。对赵翼与乾嘉考据学最重要的三个派别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可以窥探出赵翼思想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治学范式由虚趋实的同时,乾嘉考据学者的思想范式也由宋儒的形而上的思辨转化为人伦日用的关怀。他们远天道重人道,通过对典章制度的考证,来把握圣人之义,将抽象的义理实体化。他们重视道德的实践性和可行性,对被遗忘的现实人性给予了关怀。  相似文献   

13.
高校学风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学风建设中,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建制度,抓落实,以严格的管理建设优良学风;教师要发挥示范和指导作用,严谨治学,以身作则,指导学生形成优良学风;学生是学风的载体,要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参与,自觉形成优良学风。  相似文献   

14.
清代初期虽以理学为盛,但其末流弊端已显见,补偏救弊的最好方法就是重新拾起古老的经学,作为扭转学风的手段,因此经学之风已渐然兴起.这一时期的经学特色主要包括绾理学于经学之中、群经辨伪、编纂经籍、通经致用四个方面.清初诸儒倡导绾理学于经学之中对扭转学风,趋于通经学古起了推动作用;对群经的考辨,预示着回归经典运动的到来;而诸经书的编纂则促进了相关的考据、辨伪、辑佚、校勘等学问的发展,凡此皆开后来乾嘉汉学复兴之先河.而清初经学通经致用的特色由于雍乾以来的政治高压等原因未能发扬光大,终是学术上的一件憾事.  相似文献   

15.
黄煜 《科技咨询导报》2013,(35):200-200
学风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它是高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的办学理念、学术风格、治学态度等方面的集中体现,是大学发展的生命线。学风是一所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根本所在,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气质,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该文试从五个方面来谈辅导员如何在学风建设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陈直先生逝世20周年暨诞辰100周年。为缅怀这位长期从事秦汉历史和考古研究并为我国学术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一代宗师,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邀请历史界、考古界、文博界专家、学者50余人聚集一堂,于2000年6月2日举行了“纪念陈直先生逝世20周年暨诞辰100周年学术座谈会”。会上,专家学者就陈直先生的治学思想、治学精神、治学方法与学术业绩,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关于陈直先生的治学思想与治学方法,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陈先生从来不以考据自拘,而重视史实宏观和史实意义的阐扬,在“求真”这个基点上,陈先生关于秦汉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在客观上和唯物史观的研究在某些方面和某些点上达到了相同的结论;陈先生虽然没有系统地接触过西方学术界的人类文化学,但他著作中的方法论和若干的结论,不但含有人类文化学的某些内容,而且为我国人文学术规范提出了有益的参考;陈先生的历史学著作,在文献的考订和文物的鉴别上,他自觉地注意到将这些和社会物质运动和文化现象加以联系,构成他的主要学术特色;他提出的“搞人民史”的学术主张,同国外史家所谓的“自下而上”的研究取向,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从时间上看,陈先生还应是一位更早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17.
“新红学”的基本构成是“实证与实录合一”.胡适以“科学精神”演述乾嘉学术方法,以“自然主义”、“自叙传”去演述传统的史学实录观念.实证研究体现一种科学精神,实录观念则是一种反科学的观念.  相似文献   

18.
有清一代之《孝经》学,在整个《孝经》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清初,士大夫治《孝经》者,或承旧绪,或开新局,或被统治者当作宣明教化的工具等等,足称者鲜。迨及乾嘉时期,汉学勃兴,士人为学者多精于名物典制的考据、训诂,群经渐有新《疏》,惟《孝经》文字明畅、言简意赅而独阙之。道咸以降的晚清社会,内外交困,民生多艰。士人不管是治汉宋学者,还是治今古文经学者大都更热衷于以学术来敷世用。因而,这一时期的学术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发展而又彼此交织的局面。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孝经》学的发展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主要表现为:乾嘉汉学视野下的《孝经》考据与义理之学;汉宋调和语境下的《孝经》诠释之学;今文经学思潮影响下的《孝经》阐"微"及致用之学。  相似文献   

19.
唐甄是清初有一定影响的进步思想家,学界对其为学观的研究是不够的.唐甄言学表现出强烈的现实性特征,既对世风之学弊提出了批评,也积极提倡新学风.唐甄在学术上走着一条独特的道路.他谈学术,表达的却是对现实政治的体悟与观察,不是单纯就学术而谈学术.唐甄在批判宋明以来虚浮无实的学风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学惟实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0.
朱维铮论乾嘉学术时,善于总结乾嘉汉学与西学的关系,并揭示乾嘉学者在学与政之间的矛盾心理。在对晚清学术论述中,朱维铮盛赞龚自珍和魏源理论创新的勇气,指出康有为与章太炎都是晚清学术史上的关键人物。朱维铮纵论20世纪清学史研究的历程,重点比较了章太炎与刘师培清学史研究的异同和梁启超与钱穆清学史研究的不同旨趣,还总结了周予同清学史研究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