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李勇《中国新史学之隐翼》,具有中西史学结合看问题的视阈。它分"欧美史学在中国""大陆世界史学界""台湾历史学界"三编,分述中国新史学中常常被忽略的内容。其对于"中国新史学"的提法新颖,令人信服;关于"隐翼"的界定恰当、明晰;运用"两只眼睛"思考史学问题,注意借助于西方史学方法论解决中国史学相关问题;在鲁滨逊和梁启超新史学的关联、李大钊与西方史学思想、张贵永欧美史学研究等一系列问题上多有创见。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的“新史学”理论包含着丰富的中国法制史的内容。关于梁启超“新史学”理论对中国法制史的贡献问题,有开山鼻祖说、学科设置贡献说、副产品说等几种说法。梁启超“新史学”理论对当代中国法史学研究具有多方面的启示,如:1.当代中国法史学研究对象应设定为历朝历代法制的整体;2.当代中国法史学研究应注重跨学科研究的思路和方法;3.注重中国法制史学科功能的发挥和实现;4.法史学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须经历理论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是我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阅读学家。他提出的读书兴国、读书经世、选读与以写促读、阅读习惯与能力养成、古书辨伪求真等的理论与主张,是对我国古代阅读理论的继承、开拓与发展,对推动当时社会读书活动的开展,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今研究梁氏的阅读理论,继承和借鉴其中积极因素对营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深化阅读教学改革,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在其《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说,考证学是清代学术思想的特征,而且说它是当时的“时代思潮”。他这个看法对于后来研究清代学术史的人们,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这个说法把考证学强调太甚,不免片面。把清初的“时代思潮”说成是考证学,欠妥。考证学只是当时显学的一种。此外,还有经世致用学派。在清初早些时间里。经世致用学派是很有势力的,考证学派是后来才出现的。两者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但是,大体上可以说,在清初,先有经世致用学派的出现,然后有考证学派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史学管理论     
史学管理学是把管理学基本原理引入史学管理,着重研究史学管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交叉学科。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研究历史上的管理现象及其规律,相当于"管理史"之意(有人称其为"历史管理学");二是研究现实中历史学自身的管理现象及其规律,包括史学管理活动、史学管理体制、史学管理机制、史学管理观念四个方面,可具体设定为:史学组织与计划、史学教育与人才培养、史学信息与评论。后一部分应是史学管理学的重心。  相似文献   

6.
黄溯初是我的姨父,60多年前我在上海读书工作时,常住他的青海路寓所,和他生前多所接触,对他的言行有较多了解,写下此文以纪念他115岁诞辰。人所共知,黄溯初之所以不是平凡的人,由于他生平有两大闪光点。一是与梁启超、蔡愕共同反对袁世凯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实行黄袍加身的丑恶勾当。黄氏与梁启超交往甚早,在梁氏所领导的进步党和后来的研究系(宪法研究会)中,黄氏都是主要成员,并成为梁启超的智囊。他有诗句叙说与梁氏结交情况:“回首平生道义交,甘年踪迹在燕郊,文章新会师兼友,气味任邱漆与胶。”新会即梁启超,因梁氏是…  相似文献   

7.
戊戌变法后,梁启超东渡日本,在广泛接受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民”说,梁启超的“新民说”对儒学传统既有所继承又在融合中西文化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他的这种兼容并蓄的文化创新观念,即便在今天对我们仍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新民思想”评议朱苏南本世纪初,梁启超的思想,尤其是他的“新民思想”曾经风靡一时,梁氏被称誉为“言论界之骄子”。①许多青年知识分子受了梁启超以“新民”为宗旨的启蒙宣传的影响,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胡适曾说,“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克强...  相似文献   

9.
在爬梳胡适现存文献的基础上,揭示其"勤、谨、和、缓"考证学原则提出的思路及过程,并结合其以往的治学方法来进行比较,以明确"勤、谨、和、缓"考证学原则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孟子》是梁启超的一篇重要遗稿。但自1983年公布以来,却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其实,这是梁氏阐释孟子人生哲学的一篇长文。在此文中,梁氏建构了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的修养体系。这一体系既有对人性问题的形上阐发,又有对修养功夫的具体展开。他阐释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其子女具体修行,该文对于现代人提升道德修养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白话文逐渐盛行于中国,虽然早在清末即以萌发,但真正盛行在五四前后期中.黄遵宪、胡适与陈独秀均为提倡者,而梁启超的文学风格自成一格,新民体与翻译兼汲取欧美、日本观点,也融入自由民主开放思潮,给后世白话文开启新局成为典范.而梁氏诗界、文学、小说三界革命的理论,更充实后代白话文学的内涵,提升为大众接收的文学表达形式,如今白话文已成为我国文学的主流,梁氏贡献实居功厥伟.  相似文献   

12.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他继承了吴中博雅的学术风气和东林学派宗宋的学术思想,并将二者在其修史实践中加以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钱氏经经纬史、汉宋兼采的史学思想和注重考信、勇于创新的史学方法。其治史思想和方法为明末清初的史学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初期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以梁启超、王桐龄、吕思勉、林惠祥、宋文炳、李济等人为首的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中国民族史研究,产生了许多成果,使中国民族史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获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成为了有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明确的研究对象和丰富的研究内容的学科,为20世纪后半期的中国民族史学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学术基础并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哲学尤其是伦理学和美学的研究,撰写了《中国伦理学史》、《中学修身教科书》、《简易哲学纲要》、《华工学校讲义》等书,并翻译了《哲学要领》、《伦理学原理》和《哲学大纲》等西方学术著作,为近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相比之下,蔡元培并没有在史学方面留下较多的著述,而且其史学思想也的确无法同梁启超、夏曾佑、胡适等史家相比,但他对历史的认识及对中国近代史学研究的倡导,在近代史学史上仍居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其许多思想和认识对我们当代史学研究亦是颇有启发和…  相似文献   

15.
在元明时期,社会在较长时期保持稳定,学术研究也得到发展,产生了一批篇幅长大,内容充实且著述形式多有创新的史学著作。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以《布敦佛教史大宝藏论》《、蔡巴红史》《、雅隆尊者教法史》《、西藏王统记》《、新红史》等,这些史书在结构上具有共同的特征,就是内容不拘于常式,王统、教法、世系、传记统统加以包容,是为一类大型综合体史书。到了明朝后期,这种著述体裁又进一步得到发展,形成藏族史学史的一个著述传统,在写作手法、谋篇布局、运笔修饰等方面都具其特色,对于后世的史学著述影响深远。更重要的是,这些史学著作还展现了作者们所拥有的史学观、年代学等理论素养和著述实践上的突出成就,是为我们研究藏族史学的宝贵素材。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史学异彩纷呈、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史学研究更应当明确立场、有自己的原则坚守,以防止沦为被西方"大历史"笼罩下的"小历史",失去中国特色。为此,"史料实证"必须坚持,因为它体现史学本质特征;"历史解释"要客观、公正,把史实置于当时的历史坐标中,不能文学化,更不能"戏说"。中国是史学大国,留下很多传统史学遗产,理应加以继承,突显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必须坚守,它是使史学成为科学的必须。  相似文献   

17.
当前学界研究中,习近平生态思想与"原理"教学的结合是研究的空白点。在阅读大量文献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文章从学理和实践层面上探索二者融合的内在机理,为教学与理论扩展了创新空间。其中,合理性的论证是二者融合的基础,论证依据是习近平生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基本原理的要件和理论品格;内涵或内容的分析是二者融合的具体展现,习近平生态思想的文明观、生产力观、民生观等呈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维度;融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维度是二者结合的落脚点,包括知识点重整、专题教学、中介引入、人文关怀等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君子”和“新民”分别是孔子和梁启超提出的理想德性人格。这两种理想人格,在提出逻辑、内涵体系、政治命运等方面,既具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之所以如此,在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各自政治理想各有异同。我国当前的公民道德建设,要借鉴他们的思想逻辑,对其思想加以批判和继承,避免走向极端。  相似文献   

19.
明代史学是中国史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自有其独到的价值。真正意义上的明代史学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初,其滥觞于国外,成熟于国内,至今已形成了研究的国际化局面;它历经了通史论著中的整体研究、断代式的综合研究,纷沓而来的是数量庞大的个案研究与专题研究。明代官方史学活动及其与政治的关系研究、明人前代史研究、明代野史与史学思潮及考据学研究、明修方志研究、具体的史家与史著研究、明代民族史学与域外史学研究等方面,均结出了累累硕果,展现出重视挖掘与运用新材料、研究视野广阔、方法多样、拓展与深化研究内容等特点。然而,该领域研究也存在诸多不足,理论、材料、方法的突破,依然是今后研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历史学的创始人。梁启 超,作为资产阶级的史学领域的拓荒者,他的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一样,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曾经起过进步的作用; 但是当时的历史观和政治上的改良主义,又决定了他不可能对科学历史做出真正的科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