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至诗歌艺术个性最突出的特征,在表现内容上是以对生命的独特沉思入诗。冯至诗歌的沉思是主动积极地对有限生命的反思,是寻求意义、指向意义的活动。冯至非常关注个体存在,在他的十四行诗中,宗教被他用来探讨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使得冯至的十四行诗成为沉思的诗的典范,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不容替代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2.
冯至是20世纪中国诗歌史上至关重要的诗人,他在20年代所写的抒情蕴涵了自我忧郁的情思,同时包容了主体对生命的思考,这些精美的诗作以其丰厚的内涵预示了诗人日后成为存在主义在中国最为成功的诗歌表现者的诗学走向。  相似文献   

3.
现代诗人冯至一生对寂寞这个特殊的情感符号都情有独钟,并且在诗歌世界中反复吟咏,对其有着刻骨铭心的敬意。寂寞作为冯至诗歌中被反复书写的情绪,体现了冯至对世界人生的感性领会和理性升华。在冯至的人生之途和诗歌世界的切合之处,寂寞对于他的个人诗学具有多重意义,尤其是人生之旅与精神文化对其寂寞书写具有重要影响,他的诗歌也因此形成了特殊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4.
很多人把冯志的《十四行诗》看作是存在主义文学,本文作者通过分析认为《十四行集》虽有西方十四行诗的外壳和现代主义诗歌文本的诗名,却更有中国文化的精魂在内,那是一种融会了中西文化却又摆脱了狭隘“文化”制约的、自由的中国诗心的结晶!  相似文献   

5.
1942年,冯至出版了《十四行集》,包括27首十四行诗.《十四行集》的出版,标志着冯至新诗创作走向成熟.从早期的《昨日的歌》和《北游及其他》,到《十四行集》,诗人的创作进入中年成熟期,把中国新诗从浪漫主义经过象征主义推进到中国式的现代主义.《十四行集》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十四行诗创作的成熟.从二十年代十四行体的输入和三十年代的进化,终于结出成熟的果实,“冯至的作品几乎全都是优美的中国式的十四行诗”.“他比中国其他任何诗人都更致力于架设东西方之间的桥梁”.寻思、寻形、寻言,这就是冯至《十四行集》所作的追求,它孕育着诗人的成熟风格.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冯至旅居昆明后方,生活的变动和现实的经历让他扩容了诗歌内涵、拓展了创作体裁,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小说《伍子胥》都成书于这一时期.在林场相对隔绝的生活空间中,冯至进入了生命的沉潜阶段,其作品继续了早期抒情诗歌中的独语风格.但在这一时期,冯至独语的内涵体现为生命存在的个人体验和意义追问,独语语境不再拘囿于作家一己的哀乐而引入了对话因素.在与自然、历史、先贤等交互性对话结构中,冯至将个人性的生命体验和思索提升到了普遍性的对生命存在的审视和生命价值的探寻.同时,冯至通过外向性的语言将大众预设为隐含读者和言说对象,从而寻求在特定历史境遇中向着时代和大众发言的个人化方式.本文试图探索冯至如何在独语与对话的辩证关系里,完成了个人话语空间向着大众与时代的敞开;从中发现处于特定时代和历史境遇中的作家如何在个人性、时代性与大众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对文学的独立性和自律性的确认中,彰显出现代知识分子的现实关怀和独立人格.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怀亚特是把十四行诗这种诗歌形式引入英国诗坛的第一人。他的十四行诗大多取材于彼得拉克十四行诗的精髓。他的著名诗歌《别了,爱》充分体现了皮特拉克十四行诗的写作风格,对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写作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时代背景对托马斯·怀亚特的这首诗进行结构和内容上的分析,以期寻找它所体现的英国诗歌的时代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英国乃至世界十四行诗的创作中,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一座高峰,有着崇高的地位。很多国内学者都尝试翻译过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本文以许渊冲先生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为分析框架,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层面上比读和分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脍炙人口的Sonnet 18的3篇译文,说明三篇译文虽各有轩轾,但未见完美。在诗歌翻译中应将"三美"有机结合,在最大程度上体现诗歌的整体美。  相似文献   

9.
张红红  冯青 《科技信息》2006,(4):274-275
爱情诗在诗歌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文艺复兴时期诗歌中的爱情诗更是表达了诗人们对爱情的态度。诗人们表达了对真爱的向往和追求,而这种爱情也往往在他们的诗歌中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而存在。但是一部分诗人特别是约翰·邓恩一反以往十四行诗中所歌咏的高不可攀的圣洁美人形象,把他的爱人降格为实在的女人,表现了独特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0.
清代八旗子弟书《思凡》《僧尼会》和冯至的诗歌《帷幔》《寺门之前》,都是以寺院中的僧人和尼姑的情感世界作为抒写对象的,都写出了僧尼生活的清苦孤寂,他们对世俗生活的向往。写于清代的子弟书《思凡》《僧尼会》承载的是世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简单向往,而冯至的《帷幔》《寺门之前》则是诗人对生命痛苦本质的追问。所以,清代的子弟书《思凡》《僧尼会》泼辣而大胆,五四后冯至的《帷幔》《寺门之前》却感伤而凄楚。  相似文献   

11.
清代八旗子弟书《思凡》《僧尼会》和冯至的诗歌《帷幔》《寺门之前》,都是以寺院中的僧人和尼姑的情感世界作为抒写对象的,都写出了僧尼生活的清苦孤寂,他们对世俗生活的向往。写于清代的子弟书《思凡》《僧尼会》承载的是世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简单向往,而冯至的《帷幔》《寺门之前》则是诗人对生命痛苦本质的追问。所以,清代的子弟书《思凡》《僧尼会》泼辣而大胆,五四后冯至的《帷幔》《寺门之前》却感伤而凄楚。  相似文献   

12.
张春燕 《科技信息》2014,(8):108-109
文章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框架,对莎士比亚的一首十四行诗:《Sonnet 18》进行语篇分析,从而验证系统功能语法在诗歌中的适用性,同时也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一首诗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的时间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和长诗是诗人面对世人的宏大叙事,是诗人关注社会历史的审美创造,那么,十四行诗是诗人的独自私语,是诗人生命意识的真实显现。在154首十四行诗中,诗人表达出了他对时间的独特体验与思考,既刻划了时间对爱和美的无情消蚀,也表现了诗人企图超越时间暴政的种种选择,并在对时间的哲思中铸就了他的诗学观点。  相似文献   

14.
在二战这一特殊时期,冯至和川端康成对生命有着相同的体悟: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孤独是生命中挥之不去的情绪;死亡是司空见惯的生命现象;生与死相生相克又相依相存。二者的生命意识又有各自特点:冯至是一种入世的生命观,川端康成是一种超世的生命观。二者观点"和而不同"的背后有着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论萨特的存在主义及其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包含了三个核心思想:(1)存在先于本质;(2)人是绝对自由的;(3)他人即地狱.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基础上,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思想,这一独特的美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对美和艺术的看法上.他认为,在实际存在的世界中并不存在着美.美只存在于想象的世界中.艺术也是想象的一种产物.他的观点既有合理的一面,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我们有必要客观、辩证地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6.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独特的作家,小说《命命鸟》深刻地揭示了其以佛学为情感本体探讨人生,追问生命本质,探求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基于对许地山生平经历的透视及其作品的剖析,进而深入思考作品中的佛性美学意蕴,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其独特的生命哲学思想及其对人类灵欲深处的生命探求。  相似文献   

17.
赵力先生的叶尔羌系列诗歌既是对叶尔羌流域各民族历史文化的追溯与沉思,也是以现代意识对叶河两岸人和事物的现实观照,对生命情怀的抒发、生命存在哲理的感悟与阐发,因而内蕴丰厚,风格独标.  相似文献   

18.
史铁生的作品是一个独异生命对人生的参悟。在他的笔下,那种对生命意义和终极价值的艰难追寻,那种对人生根本困境的洞察和直言不讳的揭示,如同一个哲人的睿智,闪烁着生命哲学的光芒。梳理其主要创作阶段的几部作品,着重体味其间哲学思想发展的历程和不足,以期从独特的视野对作品中所具有的哲理意蕴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柯尔律治诗歌文本出发,并结合作者生平,分析了女性与其诗歌主题的密切关系.通过女性主要反映了诗歌以下三个方面的主题;(一)浓缩了作者悲郁的人生体验:(二)对爱的渴望和幸福的憧憬;(三)对生命的哲学沉思。  相似文献   

20.
悼亡诗是哈代诗歌中最富有独特、真切的生命体验与审美体验的部分,也是哈代诗歌中情感最真挚风格最朴素的部分。无论是对亡故的妻子还是手足情深的妹妹或者友人,诗人都怀有一种深沉而绵长的情感。而尤以悼亡妇诗歌最为感人至深。诗人以冷静与克制的语言来捕捉与叙写细微而富有生活气息的意象与情节,在短暂与永恒中体味情爱的况味与生命的无常。对昔日情爱的追思与生命的不可往复的怅恨的结合,体现诗人对生命的独特思考同时也给诗歌蒙上了一层宗教性的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