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作为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其对高校研究生培养具有重大影响.在实际操作层面,研究生教育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实际就是和谐型师生关系.和谐师生关系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前提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它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人才全面发展都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和谐师生关系在研究生教育中的成功构建,在当下具有时代的紧迫性,需要在研究生、导师这两大主体以及制度层面的保障等诸多方面共同发力.  相似文献   

2.
蒋伟 《科技信息》2012,(36):128-128
创业教育是激发学生创业潜能,培养创业技能的教育,从更高层面看,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创业教育,主要是指以开发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开展第二课堂以及开设创业课程、资金资助、提供咨询等方式,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想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元素,需要高校各部门单位的理解与配合。高校要实施创业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变。一、改革课程体系,丰富大学生的知识储备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要求硕士研究生教育不仅要培养研究型人才,更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导向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本文将结合高校对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以需求导向为切入点,对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探究性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研究,进一步对硕士研究生培养和评价体系进行优化分类,努力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4.
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对于进一步提升创业教育科学化水平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二者的耦合具有可行性,可从价值耦合、要素耦合、方法耦合三个层面着手推进.  相似文献   

5.
刘越男 《科技资讯》2014,(30):163-163
培养学生创业的精神和能力,就是把未来的求职者,变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创业的关键要素在于创业的动力机制、创业能力以及创业的环境。该文通过分析现阶段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了研究生创业的实际情况,探索如何改善研究生创业教育,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为研究生创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相应指导。研究生创业虽然会比就业难很多,但是只要我们做好充足的准备,把握好机会,还是可以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相似文献   

6.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及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构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剖析了普通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瓶颈,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7.
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尚未走上良性轨道,在思想观念、组织保障、机制建立、人员配备、环境引导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对此应从更新观念、完善机制、培养精神、提高能力等方面有效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本文从GMCS结构入手,从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及对策四个层面,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创造性构想。  相似文献   

8.
美国创业教育体系构成和支撑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业教育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研究者重视。本文在追溯美国创业教育的发展演进历程的基础上,评析了美国的创业教育体系,包括青年K-12计划、社区学院计划、高等教育计划、创业中心计划、MBA计划、Ph.D计划、商业计划竞争和促进创业的非盈利计划,介绍了创业教育的5个阶段;然后分析了美国创业教育的支撑,包括联邦政府计划、州和地区计划、学术机构计划、私人基金计划。最后对中国未来的创业教育提出一些启示:1)创业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解决就业问题,更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构建包括基础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以及在职培训在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3)创业教育是一个终身学习过程;4)创新与创业彼此需要;5)要高度重视选拔与培养创业教育的优质师资;6)学校要营造有利于创业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9.
据调查,大学生缺乏抵御法律风险的意识及能力是导致其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这一现状与高校创业法律风险教育的薄弱直接相关,创业法律风险教育已成为高校创业教育亟需提升的"短板"。该短板主要体现在创业法律风险教育被边缘化、教育的内容碎片化、教育方式的实践性与个体性不足,以及未建成与创业法律风险教育目标相匹配的师资队伍。对此,需要从政府、高校两个层面,以强化政府的政策性指引为支撑,以高校推进创业法律风险防控课程建设为重点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0.
当前,加快我国研究生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在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的同时要保证其质量,就应该在教育投入、研究生培养结构、培养模式以及研究生教育的布局合作合理的调整与安排。  相似文献   

11.
产学研相结合 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教育部自2009年起,开展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适应社会发展、提高研究生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探索出一套符合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型培养模式,制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实施细则,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12.
创业教育有其丰富的内容,一般包含创业意识教育、创业品质教育、创业知识教育和创业能力教育。它决定了实施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最终目标,决定了教育的方式与途径,是进行创业教育的依据和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加强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目前研究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存在弱化倾向。其成因主要由于社会转型时期复杂形势导致的社会矛盾和多元价值冲突、高校教育机制的不合理及舆论引导的缺失、研究生自身特点等。对此,应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研究生认同和接受,并进而内化为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与启动阶段,实践中仍有诸多认识问题需要进一步梳理与澄清。提出了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是高校创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定位、综合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等基本观点,并就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创新点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大学创业教育功能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创业教育在理论与经验层面均表现出明显的冲突,这种冲突的直接原因在于对创业教育的功能没有明确的界定,而其根源则在于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脱离了我国教育结构。文章对现行创业教育模式的内在冲突进行了分析,指出创业教育重新进行功能定位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强调我国大学创业教育应当以培养自主创业人为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16.
"MOOC"时代的来临给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对传统的及教育模式形成了冲击,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生教育应适用时代需要,在教育价值理念、教学结构关系、培养方案、学习模式、资源共享等方面实施改革。  相似文献   

17.
当前,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高等教育理念,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完备的体系。农学类专业有其自身特点,做好农学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更需要与其特点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对农学类专业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行研究探索,有助于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农学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满足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李超 《科技咨询导报》2010,(36):166-166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势。招生规模的扩大,是国家对高层次人才需求提高的结果,同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越来越引起各培养单位的重视。联合培养是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它在各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内得到了广泛应用。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达到了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9.
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兴起于美国,发展于欧芙,并作为一个创业教育项目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创新与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大学应承担起创新与创业教育这一重要使命,构建包括基础类、核心类、实践类等课程内容在内的创新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从创新与创业的基础知识、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结构、创业心理品质等面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培养,以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的逐年扩大,传统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不能满足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本文阐述了制订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思路,探索了通过与企业建立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提升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实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