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检测)已广泛应用于动物细胞DNA损伤检测.该文报道了单细胞凝胶电泳应用于UV-B诱导植物细胞DNA损伤的检测.通过对动物细胞的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方法的改进,获得了在植物细胞中应用的最佳条件.以植物细胞原生质体为材料,并结合T4 Endonu lease V的运用,显著提高了UV-B诱导植物细胞DNA损伤提高彗星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植物细胞DNA损伤的彗星图像经CASP软件处理并量化,结果表明:UV-A和UV-B均能诱导发生DNA单链断裂;UV-A在一定的剂量下诱导少量嘧啶二聚体的形成,而UV-B则强烈诱导嘧啶二聚体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比较磨砂载玻片和常规光滑载玻片对彗星实验结果的影响,以筛选最佳彗星实验用玻片。分别采用磨砂载玻片和常规载玻片进行彗星实验,检测紫外线处理K562细胞3 min和6 min诱导的DNA损伤,采用CASP分析软件比较两种不同载玻片检测的灵敏度。结果表明,常规载玻片的背景荧光较弱,而磨砂载玻片背景荧光较强,且有斑点状杂质荧光;软件分析结果显示照射3 min时,分别采用磨砂和常规载玻片检测到的尾长为54.83±16.22像素和60.05±17.25像素;照射6 min时的尾长分别为62.73±15.29像素和74.96±15.67像素。结果显示磨砂载玻片影响图像的采集和分析,降低了彗星实验检测的灵敏度,提示在彗星实验中应选择常规光滑载玻片进行实验。  相似文献   

3.
彗星的空间探测是当代前沿课题.本文首先概述彗星的主要研究结果.彗星的本体是不大的‘脏雪球’彗核;随着接近太阳,其表面冰升华并带出尘埃而形成彗发,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太阳辐射压和太阳风推斥彗发的尘埃和离子而形成彗尾;彗星尘散失在轨道附近而成为流星群.虽然地面观测到彗发和彗尾的丰富资料,但对彗核却了解甚少,需要发射飞船进行空间探测;接着,从探测彗核的真实性质、采集彗星样品分析成分、探索彗星活动和机制、彗星的有机物与生命起源、彗星-地球关系、太阳系起源和演化线索几方面阐述彗星的空间探测的科学意义;然后,综述彗星空间探测的一些计划进展情况,总结彗星空间探测的重要成果;最后,讨论未来的彗星空间探测的科学目标,包括高轨卫星采集彗星尘、搜寻近地小彗星、搜寻未知彗星、发射更优秀飞船探测不同彗星.  相似文献   

4.
地球每年绕着太阳转一圈,在11月中旬时会遇到坦普尔—特塔尔彗星的轨道。彗星在接近太阳时,会分离出一些物体,它们散落在整个彗星轨道上,所以每年11月中旬地球经过坦普尔—特塔尔彗星轨道时,这些散落在彗星轨道上的物体有可能落到地球上来。它们与地球大气摩擦发热,而且气化发光形成流星。而这时彗星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的方向正对着天空上的狮子座,所以每年11月中旬会出现狮子座流星雨。坦普尔—特塔尔彗星的轨道周期是3325年。所以每隔33年左右,地球有可能遇到散落在彗星轨道上的密集的物体。这样,出现的流星就会增…  相似文献   

5.
从古时候起,彗星就已经引起人类的关注和敬畏。有很多书列举出了历史上的彗星,但是都没有很详细的描述过那些大彗星的具体信息和形成原因。本书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描述了历史上每次大彗星的详细情况,涵盖时间范围非常广,从公元前631年观测到的彗星到2006年的麦克诺特彗星。除此之外,作者以极大的热情和博学的知识把彗星的相关知识解释的非常清楚,包括什么是彗星,如何出现以及出现后如何变化等。  相似文献   

6.
彗星是些独特的天体,像独行侠游荡在宇宙深空,深居简出,神秘莫测。它们也是人类最早关注的天体之一,长长的尾巴,婀娜的行姿,曾引起人们许多的遐想。据说彗星中还隐藏着太阳系起源的秘密。因此,近年来探测彗星的热潮就不难理解了。  相似文献   

7.
《汕头科技》2007,(1):33-34
一、“星尘”号成功将彗星样本带回地球 装有彗星尘埃样本的美国“星尘”号飞船返回舱,2006年1月15日在美国犹他州的沙漠中降落。这是人类发射的探测器首次将彗星样本带回地球。“星尘”号飞船于1999年2月发射升空。2004年1月,该飞船近距离飞过“维尔特二号”彗星时,飞船上的尘埃采集器成功捕获到彗星上百万个物质粒子。“星尘”项目的科学家对最初的样本进行了分析。这可能把人们对彗星以及整个太阳系历史的认识向前推进一大步。  相似文献   

8.
应用人间充质干细胞作用肿瘤细胞,拟揭示间充质干细胞对肿瘤细胞的作用,为今后应用人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肿瘤细胞治疗奠定理论基础.应用胎儿真皮来源的Z3间充质干细胞和胎儿骨髓来源的BMMS-03间充质干细胞的条件培养液作用于乳腺癌MCF-7细胞,观察MCF-7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显示,应用BrdU掺入分析和流式细胞仪测定等方法发现,在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液的作用下,MCF-7细胞的增殖受到了明显抑制;应用划痕实验和琼脂糖滴实验发现,MCF-7细胞的迁移能力也受到明显抑制.结果表明,人间充质干细胞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变质量质点动力学方程(密歇尔斯基方程)为基础,建立了变质量少体问题的运动方程,并利用小参数方法得到了变质量少体问题的分析解。文中还将研究结果应用到彗星运动上,讨论彗星轨道中非引力效应。指出非引力效应会导致某些彗星轨道半长径和偏心率等产生长期和周期变化,这些变化将明显地影响彗星运动的周期以及过近日点的时间和地点。因此在这些彗星精密定轨和探讨其轨道动力演化时应当考虑这种非引力效应。文末还具体计算了恩克彗星轨道中非引力效应。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材料在单轴拉伸时的声发射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凝土材料在单轴拉伸时的声发射机理探讨纪洪广,贾立宏,李造鼎在实验基础上,根据断裂力学理论对混凝土材料在单向拉伸状态下不同变形阶段的声发射机理进行了探讨,所得结论与实验相吻合,从而为声发射技术在混凝土材料的稳定性评价及损伤预报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白英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白英(solanum lyratum thunb)的抗肿瘤作用,采用MTT法观察白英含药血清对人癌A2780、Hela、SGC-7901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采用体内试验以荷瘤小鼠实体瘤重、抑瘤率为实验指标评价白英对S180移植性肉瘤的抑制作用;以荷瘤小鼠存活时间为实验指标评价白英对H22移植性腹水癌的抑制作用.白英含药血清均能明显抑制体外培养的A2780、Hela、SGC-7901细胞的生长;白英能明显抑制实体瘤重和延长荷瘤小鼠存活时间.说明白英对体外培养的A2780、Hela、SGC-7901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一定抑制S180、H22诱发的移植性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拟研究2-巯基苯并噻唑衍生物类小分子抑制剂(SKLB-163)对结直肠癌细胞SW620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处理后肿瘤细胞凋亡的情况;利用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在裸鼠人结直肠癌细胞SW620移植瘤模型中评估药物灌胃给药时能否抑制肿瘤生长。流式细胞术和MTT表明,SKLB-163能够促进SW620细胞凋亡,且能够显著抑制SW620细胞的增殖。动物实验表明,口服灌胃给药SKLB-163(200 mg/kg)能够显著抑制裸鼠人结直肠癌细胞SW620移植模型肿瘤的生长。总之,SKLB-163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为进一步发展新型2-巯基苯并噻唑类抗肿瘤药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与组织激肽释放酶结合蛋白(kallistatin)联合用药的抗肿瘤作用,构建TRAIL与kallistatin双表达的重组质粒pAM-CAG-Kal-IRES-TRAIL,将重组质粒转染A549,LO-2,NCI-H446和Hela细胞,考察其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构建的双表达载体能同时表达TRAIL与kallistatin,且均能分泌至培养基中;TRAIL与kallistatin联合表达对肿瘤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诱导肿瘤凋亡的作用也明显增强,说明联合表达TRAIL与kallistatin能够增强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4.
白花蛇舌草提取物体外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研究中药白花蛇舌草提取物对Bel 7402细胞抗肿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白花蛇舌草提取物对Bel 740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淋巴细胞转化实验检测白花蛇舌草提取物对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的刺激作用,并筛选出药物的安全剂量范围;采用透射电镜初步观察药物作用后Bel 7402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 1)MTT比色实验、集落形成实验的结果表明,白花蛇舌草提取物对Bel 7402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这种作用是剂量依赖关系,IC50为1.6g/L;2)透射电镜观察表明,药物作用后的Bel 7402肿瘤细胞的体积变小,核分裂像显著减少,没有明显的凋亡现象;细胞核固缩,异染色质块状聚集浓染,线粒体变大变圆,基质变淡,线粒体嵴变短变少甚至消失,在极度肿胀时,线粒体转化为小空泡状结构,并有细胞膜破损现象.结论 1)白花蛇舌草提取物可能通过直接影响肿瘤细胞能量代谢,对Bel 7402细胞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2)白花蛇舌草提取物具有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作为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成员的Ⅳ型胶原酶,除参与多种正常的生理功能外,还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肿瘤的血管生成,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密切关联.研究发现有一些Ⅳ型胶原酶抑制剂能够通过抑制其酶活性,从而减缓肿瘤发展,这些抑制剂包括天然物质、人工合成物质及抗体类物质.目前,人们正利用抗体抑制剂进行抗肿瘤作用的研究,研发新型抗癌药物.  相似文献   

16.
氯化两面针碱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传统中药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Roxb.)DC)有效成分氯化两面针碱主要通过抑制拓扑异构酶活性、阻滞细胞周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等几种作用机制达到抗肿瘤作用。作为传统中药的新用法,氯化两面针碱抗肿瘤作用具有很大的开发应用价值,建议今后重点对氯化两面针碱系统的构效关系和结构优化,为研究开发新药提供目的化合物或候选药物分子;同时通过合成和建立天然活性物质类似物的化合物库来研发新药。  相似文献   

17.
青龙衣毒性作用及体内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常规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方法对青龙衣提取物及其分离成分的体内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除小鼠腹腔注射青龙衣氯仿萃取物LD50为575.38mg/kg和青龙衣乙酸乙酯萃取物为1303.59mg/kg,青龙衣总提取物和青龙衣石油醚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和水萃取物小鼠口服及腹腔注射LD50均大于5g/kg.在试验剂量下,青龙衣氯仿萃取物和乙酸乙酯萃取物对腋下移植性实体型肉瘤S180及移植性腹水型肿瘤H22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青龙衣氯仿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8.
树突状细胞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综述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功能及在抗肿瘤和抗病毒方面的最新进展。方法: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树突状细胞的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树突状细胞是机体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在抗肿瘤、抗病毒的免疫反应等过程中均起到重要作用。结论:树突状细胞可用于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9.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所知机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可在体内外向T细胞提呈抗原并诱发CTL反应,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采用DC疫苗进行抗肿瘤治疗已成为当今肿瘤生物治疗领域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针对DC抗肿瘤机制、妇科肿瘤的免疫逃逸及在妇科肿瘤上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