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学世界》2006,(2):18-18
1月15日,美国宇航局“星尘号”探测器的返回舱在犹他州沙漠中成功着陆。这是人类太空探测史上第一次获取彗星物质和星际尘埃样品,为此,“星尘号”探测器在历时7年的飞行中共飞越了48亿千米的路程。此项飞行计划共耗资2.12亿美元。科学家称,“星尘”号将带回上千个彗星尘埃的样本。这些样本十分微小,直径比一根头发丝还细,因此只能在显微镜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2006年1月15日,美国的星尘号历时7年完成“太空长征”,其返回舱携带怀尔德-2彗星样本成功返回地球。这是人类首次把彗星物质带回地球,这可是些宝贝,它们可能比地球还古老。为了“鉴宝”,星尘项目正在全球征集自愿者协助筛选星际尘埃。[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汕头科技》2007,(1):33-34
一、“星尘”号成功将彗星样本带回地球 装有彗星尘埃样本的美国“星尘”号飞船返回舱,2006年1月15日在美国犹他州的沙漠中降落。这是人类发射的探测器首次将彗星样本带回地球。“星尘”号飞船于1999年2月发射升空。2004年1月,该飞船近距离飞过“维尔特二号”彗星时,飞船上的尘埃采集器成功捕获到彗星上百万个物质粒子。“星尘”项目的科学家对最初的样本进行了分析。这可能把人们对彗星以及整个太阳系历史的认识向前推进一大步。  相似文献   

4.
七年的太空漂泊,46.3亿千米的旅程,危险万分的彗星物质采集……看“星尘号”宇宙飞船怎样把彗星带回家。  相似文献   

5.
《科技成果纵横》2006,(1):59-59
一、太空探索好戏连台。1月12日13点47分,“深度撞击”号彗星探测器顺利发射升空。7月4日13时52分,“深度撞击”号成功与坦普尔1号彗星发生相撞,首次揭示了该彗星的真实面目。1月15日凌晨,“惠更斯”号探测器成功登陆土卫六,创下人类探测器登陆其他天体最远距离的新纪录。这些发现为理解地球生命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6.
今年7月4日,美国“深度撞击”号探测器用一个铜质锥体撞击“坦普尔一号”彗星的彗核,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空间科学实验。这颗重达372千克的炮弹的撞击能产生相当于4.5吨TNT炸药的巨大威力。这将给彗星和地球带来什么影响,一直成为科学家和人们关注的热点。科学家认为,爆炸在彗星上会形成直径约100米、深25米的弹坑。这次撞击将在距地球1.3亿公里的太空深处进行,位于室女座的角宿附近。  相似文献   

7.
热点排行     
正(新闻时段2014-11-11至2014-11-20)1人类探测器首次登陆彗星[核心媒体报道频次:23/30]13日,欧航局彗星探测器罗塞塔分离的菲莱着陆器,于北京时间00:05确认成功登陆彗星"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这是人造探测器首次登陆一颗彗星。罗塞塔计划始于1993年,耗资约13亿欧元,2004年3月发射升空,旨在分析和观察距离地球5亿km远的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科学家认为对彗星发散出的气体、尘埃以及彗星  相似文献   

8.
《科技信息》2005,(12):7
由《科技日报》评选的2005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于日前揭晓。部分院士、多家中央新闻单位参与评选。一、太空探索好戏连台 1月12日13点47分,“深度撞击”号彗星探测器顺利发射升空。7月4日13时52 分,“深度撞击”号成功与坦普尔1号彗星发生相撞,首次揭示了该彗星的真实面目。 1月15日凌晨,“惠更斯”号探测器成功登陆土卫六,创下人类探测器登陆其他天体最远距离的新纪录。这些发现为理解地球生命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9.
《科技潮》2005,(2):61-61
1月12日,美国宇航局按计划将“深度撞击”彗星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7月4日,“深度撞击”探测器将发射一发探测“炮弹”与“坦普尔1号(TEMPELI)”彗星在距地球1.32亿公里处相撞。此次撞击将首次获取大量彗核碎片,为人类探究太阳系起源提供新的线索,也为地球遭遇小天体撞击时“转守为攻”积累数据。  相似文献   

10.
叶清 《厦门科技》2005,(5):24-27
2005年太平洋时间7月3日22时52分(北京时间4日13时52分),美国宇航局(NASA)耗资3.3亿美元的“深度撞击”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以10.2公里/秒的速度向“坦普尔一号”彗星撞击(图1)。在太空中绽放出美丽的焰火。这是人类第一次实际接触并探索彗星的空间活动。  相似文献   

11.
八月:罗塞塔号着陆彗星、知识产权法院、“意念控制”机械手、互联网大会、海洋生物DNA条形码数据库…… 观察一:罗塞塔号着陆彗星 一、主要媒体报道统计表 二、主要内容 在10年间超过40亿公里的漫漫太空之旅过后,欧洲空间局罗塞塔探测器于北京时间8月6日17时,按计划完成持续6分26秒的点火制动,顺利进入“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轨道.这标志着欧空局耗资13亿欧元的彗星探测计划进入了关键时期.罗塞塔彗星探测计划是欧洲空间局“视野2000”-奠基石(ESA Horizon 2000 cornerstone)计划旗下的探测任务,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围绕一颗彗星运行并在其表面着陆的探测器.  相似文献   

12.
今年1月15日星尘号飞船归来之后,科学家们立刻对其所带回的彗星尘埃和星际尘埃进行研究。半年多过去了,研究工作有何进展?科学家希望从这些微粒中找到什么?7月20日,在第36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上,美籍华裔彗星专家、NASA“星尘计划”副首席科学家邹哲在北京友谊宾馆关于星尘计划探测结果的报告会上,向听众介绍了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正目前,科学家首次在彗星中探测到一种叫做甘氨酸的重要氨基酸,暗示着彗星向地球传递生命形成的重要元素。甘氨酸是蛋白质包含的一种有机化合物,存在于67P彗星云层之中。这是科学家使用罗塞塔探测器锂离子和中性分析轨道光谱仪(ROSINA)勘测发现的,研究报告作者、瑞士伯尔尼大学太空和宜居性中心ROSINA仪器项目负责人卡特林-阿尔特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凌晨1点52分,“深度撞击”号撞击器成功地与坦普尔1号彗星相撞。撞击器以每小时3.7万公里的速度猛烈撞向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造成彗星表面冰雪、尘埃四处溅起, 如同在太空中放出了一团巨大的“焰火”。6分钟后,美国宇航局收到飞行器传回的第一幅图像。  相似文献   

15.
《科技潮》1999,(4)
今年2月8日北京时间5时4分15秒,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航天中心,一艘名为"星尘"号的空间探测器,由德尔塔Ⅱ型火箭发射升空。它的目标是与81P/怀尔德2号彗里相会,采集其彗尾和彗发中的尘埃颗粒,并将其送回地球。这一探测活动或许能帮助科学家从彗里尘埃中更多地了解行星形成的过程。为何选择怀尔德2号彗星该彗星是1978年由瑞士天文学家怀尔德发现的。1974年9月10日以前它尚在太阳  相似文献   

16.
研究过“星尘”号太空探测器传回的有关Wild-2彗星照片之后,天文学家作出如下结论:Wild-2彗星是一颗非常奇特的天体。  相似文献   

17.
《科技潮》2005,(8):62-62
璀璨3.7秒人类与彗星首次激情相撞7月4日,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号飞船发出的370公斤铜质撞击器,犹如一颗飞驰的炮弹,按照科学家预计的时间,准确撞击了华盛顿市般大小的坦普尔1号彗星,在太空绽放出宝石光芒一般绚烂的“焰火”,人类首次“人造天象”奇观大获成功。整个撞击过程持续了3.7秒。“实践七号”卫星成功发射7月6日,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将“实践七号”科学试验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据悉,自1971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实践”卫星以来,我国共研制发射了7种型号的“实践”系列卫星,…  相似文献   

18.
7月4日,举世瞩目的“太空焰火”在深空绽放,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任务的撞击器以每秒钟10km的速度撞到了坦普尔1彗星上。这架撞击器的质量大约有360kg,它随着母探测器经过了172天飞行,跋涉4.3亿km才到达彗星身旁。  相似文献   

19.
1997年,美国“旅居者”火星车降临火星,燃起了人类登上这个红色星球的愿望。2003年6月2日和10日,欧洲宇航局的“小猎犬号”火星探测器和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勇气号”火星车相继升空,并预计于今年年底和明年初登陆火星。有关火星的话题不断升温,其中,载人登陆火星探险的话题也被科学家提上了议程。为了给载人火星飞行做初步考察准备,美国NASA、欧洲宇航局和法国太空局的科学家们即将在南极洲进行多种“人类适应太空”实验,以测试人类在“失重、孤独和幽闭”极限状态下可能会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一旦实验证明人类完全可以适应未来…  相似文献   

20.
胡静 《今日科技》2005,(7):52-53
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凌晨1时52分,北京时间7月4日13时52分,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号飞船发出的370kg铜质撞击器。犹如一颗飞驰的炮弹。按照科学家预计的时间,准确撞击了坦普尔1号彗星,在太空绽放出宝石光芒一般绚烂的“焰火”。人类首次。人造天象”奇观大获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