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族语阅读与第二语言或外语的阅读之间尽管有许多共同的基本要素,但阅读过程却差异很大。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为是否存在着两个平行发挥作用的认知过程,或着是否存在着对两种语言的处理都适应的策略。着力探讨本族语与第二语言的阅读的异同之处,尤其是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如语言文化内容或背景知识认知体系,形式上的(或字面的)认知体系、语言学(或语言)认知体系等。  相似文献   

2.
魏军 《甘肃科技纵横》2006,35(2):150-150,121
本文将探讨母语阅读与第二语言阅读的异同因素,尤其是在文化因素方面:内容(即背景知识)认知体系(schema),形式(即文章的)认知体系、语言学(或语言)认知体系等.  相似文献   

3.
母语阅读与第二语言或外语的阅读之间尽管有许多共同的基本要素,但阅读过程却差异很大,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为是否存在着两个平行发挥作用的认知过程,或着是否存在着对两种语言的处理都适应的策略,本文将着力探讨母语与第二语言的阅读的异同之处,尤其是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如语言文化内容或背景知识认知体系,形式上的(或字面的)认知体系,语言学(或语言)认知体系等。  相似文献   

4.
李艳丽  王丽丽 《科技信息》2013,(13):224-224,228
本文从文化认知角度探讨了隐喻,首先介绍了英汉两种语言体系中隐喻的文化重合和文化特有现象,接着研究了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指出英语学习者只有将英语文化结合到英语语言学习中,才能真正掌握英语中的隐喻。  相似文献   

5.
委婉语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和认知现象,其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借相邻或相关的A事物来表达B事物,以增强语言的距离感,实现婉转表达的目的;而转喻运作的基础也是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或邻近性,是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相邻或相关的概念实体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二者在认知上的相似性,使得概念转喻理论为探讨委婉语的认知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隐喻是原于生活并无处不在的一种认知方式,它受制于环境和文化,相应地,也影响着我们的语言和生活。隐喻并非是想当然间产生的,而是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文化中的,正如Lakoff(1987),Turner(1991)等语言学界的先锋们曾经指出:隐喻是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存在于中西方文化中的有关"花"的隐喻在构成和理解上存在的异同作初浅的分析,目的在于了解不同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从而增强文化底蕴,提高理解隐喻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色彩是上帝的杰作。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表示颜色的词汇,颜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的物质形态。颜色词作为一个特殊词类,是探讨语言与认知关系的重要途径。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体系,一种思维方式。而概念隐喻也称为隐喻概念,是通过认知主体的思维在两个认知域(概念)之间建立认知联系,或者概念领域间的相互转换。本文首先介绍了概念隐喻的特征;其次分析了颜色的概念隐喻特性,最后从隐喻认知的角度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色彩的隐喻意义异同,得以为更好的顺畅的为英汉交流服务。  相似文献   

8.
体验性哲学认为人的身体的、认知的和社会的体验是形成概念系统以及语言系统的基础,人体隐喻认知是借用身体某个器官或部位的功能特点构成隐喻概念,以此来认知另外一个领域的隐喻概念。以体验哲学为基础,通过对英汉语言中大量的人体词语或词法的分析和对比,深入探讨英汉民族人体隐喻认知的理据、人体隐喻认知的模式以及英汉语言中人体隐喻化认知的共性和差异性,可以揭示英汉民族由于自然、文化环境差异和语言特色差异而导致的人体隐喻认知差异。  相似文献   

9.
彭永爱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1):102-103
认知决定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类交际中的文化特征是理解语言的重要因素,交际的过程也就是语境建构的过程。由于文化的差异和语境的复杂性,文化语境成为制约语言理解的各种因素。文化语境是理解交际的认知基础,它有利于我们解读语言交际的意图以及消除话语的歧义。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由于人类活动和认知系统的相似性,英汉两种语言里隐喻的用法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但隐喻又是与民族文化密切相连的,每一种语言的隐喻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所以,英汉两种语言的隐喻都反映了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1.
在不同的语境中,话语有不同的含意.从语境的三个认知体系,即语言的认知体系,社会认知体系和语用人的认知体系介绍了话语含意与语境的密切关联,从而得出话语含意的推导及话语关联的多维度性.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10月22~23日,由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CSLC)、江苏师范大学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CICLA)和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化话语研究中心(CCDS)共同主办的首届中荷语用论辩学术研讨会(The 1st Sino-Dutch Conference on PragmaDialectics)在浙江大学举行。此次会议旨在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语用论辩学及其  相似文献   

13.
以认知和语言顺应理论为依据,讨论跨文化交际和语言"出格"现象的问题.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们为了交际,就应掌握、运用语言;要交际成功,就应选择、理解语言,求得双方认知心理平衡,让语言顺应环境,并根据环境来顺应语言.  相似文献   

14.
在英语中,隐喻(metaphor)是进行隐藏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段,又称暗喻。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在生活和学习中普遍存在,既是语言现象,也是认知现象,还是文化现象。隐喻对人类发展知识、进行思维和理解事物至关重要。本文就隐喻的认知功能及中西文化的隐喻比较进行了论析。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既是语言的使用形式,也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由此,在认知观照下隐喻既是语言形式,也是思维方式;同时隐喻本身反映了文化,因而隐喻成为了语言、思维和文化统一的三维有机体。借助隐喻的三维关系图式来解读英汉隐喻的异同是一种可行的尝试。英汉隐喻的相似性表现于隐喻的产生机理和语言结构类同,英汉隐喻的差异性表现于英汉民族的文化迥异。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文化的现实再现,语言作为特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不仅承载、传播、传承文化,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引导与建构一种能被广泛认知的大众文化或精英文化。语言性别歧视现象是社会定型意识的反映。翻译作为目的语再表达和文化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对此类语言的翻译研究需要给出明确而令人信服的解答。讨论了汉语在英译时语言性别歧视问题,揭示了汉语中女性语言不同于男性语言的个性特征及其成因,并结合汉语中性别语言的特点和实例探讨了汉语性别语言英译时文化差异的演变和具体翻译途径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外语文化教育系指高校外语文化课程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具体体现在高校外语文化课程教学中跨国文化认知结构的建立、文化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科思维方法的培养,以及高校教育主导者(教师)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人格力量等非语言教学因素所形成的外在的精神氛围对教育主体(学生)产生的师表感染.高校外语文化教育以教学的客体(文化和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教学的环境作用于教学的主体(学生),从而体现外语文化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8.
商业广告语言是商家宣传、推销商品的载体,也是向广告受众展现语言艺术美的窗口。语言顺应理论表明,语言如需复制传播,应顺应认知、情感和文化等语言交际环境。成功商业广告的语言大多能顺应广告受众的认知需求、情感需求和文化需求,从而达到被广告受众接受、模仿、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英汉服饰类习语很多,它们或对等或近似或相关,然而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和国俗信仰趋向一致。基于前人研究,文章对服饰领域的跨文化共性系统梳理后将其分为四类,并详细列举各类在两种语言中的具体表现,分析语言间的对等性和差异性。最后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背景,在文化为总范畴的视野下构建了隐转喻套叠模型对这些英汉习语表达共性的概念化动因和生成理据作统一解释,以期对英汉语为二语的学习者在词汇学习策略和语言文化关系的理解方面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认知模式,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文化现象.它存在于我们的语言、文化、思维、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共性特征,同时作为文化现象它又具有明显的社会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