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孟子师说>还原<孟子>太和气象,主要由三方面展开:以"知痛痒心"解说孟子"性善论",以"即事即义"发挥孟子"养气说",以"本之心术"阐扬孟子"尊王斥霸"思想.<孟子师说>从人之本心出发,还原了孟子的个人修养理论和社会政治学说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
对<诗经>中爱情诗的解释和评价,一直是经学家们关注和争论的一个焦点.汉唐诸儒解<诗>大都笃守美刺二端,<诗经>中的民间情歌陡然变成了寓含美刺的政治诗,而其描写爱情的本事却被绝对否定了.欧阳修的<诗本义>在诗经学史上所做的重要贡献就是他首创"淫奔之诗"说,首次用文学家的眼光打量已被经学家歪曲的面目全非的爱情诗,此后,经过朱熹等人的继承和发扬,爱情诗的真实面目才冰山露出一角.  相似文献   

3.
以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对具体作品的评论为依据,总结和分析他的诗学观:首先是对<尚书>提出的"诗言志"传统诗学观进行了反叛,使他对<诗经>的解读回归到文学审美的轨道上来;其次是对"温柔敦厚"传统的儒家诗教顽固的维护,又使得他对<诗经>的解读带着浓重的卫道者色彩;再次是对他旗帜鲜明地提出的"原诗人始意"诗学观念进行探究,认为这一观念实际是从文学的特点去看<诗经>,而不是从历史的、经学的范畴去阅读和理解<诗经>,从而使<诗经>终于从经学回归到了文学,从道德说教回归到情感熏陶.无论是在清代还是在当代,这一诗学观念都具有指导阅读<诗经>原作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4.
主流理学的主要议题集中在天道性命上面,"天道"是形而上学的语汇."性命"则是心性论的语汇,理学思想中的形上学命题大抵是心性论的延伸,两相比较之下,心性论的问题更为根本.理学家一般都认为其心性论思想来自<孟子>,这样的溯源有文献及哲学理据的双重理由.但笔者认为理学家从<孟子>处借得诠释的正当性时.事实上已作了语义的转换工作.孟子的"性善"与"良知"两个核心概念原本只是纯粹的心性论语汇,理学家将它们扩充到形而上学去.天道性命因此相贯通.理学家的解释有哲学的理由.它可释为原语词蕴义之朗现.但这种朗现也可视为跳跃,其内涵已非原始语义所能拘束.  相似文献   

5.
荀子系统总结了先秦儒家各个学派的成就,构建了自己一套完整的诗学理论.荀子规范了"诗言志"概念的内涵,剔除了其中的情感因素,将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纳入到这一理论中,是春秋时期的赋诗言志说发展到汉代儒家诗教理论的中间环节.他不仅提高了<诗经>的地位,而且在讨论<诗经>时将礼贯穿其中,认为学习<诗经>是为了认识并实践礼.荀子引<诗>主要是为其礼义学说服务,是先秦儒家将<诗经>政治化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6.
"病"的本义,今或作重病义,或作一般疾病义。通过对《诗经》等八部早期上古文献中的"病""疾病"用例考察,发现早期疾病义都用"疾","病"不用作疾病义,更无重病义;"疾病"连用,其"病"为形容词的危重义。进而通过对八部上古文献中"病""疾病"所有词义及其训诂的梳理,可定"病"的本义是困苦义。  相似文献   

7.
叶适是循义理的路数来解<易>的.具体说,就是根据<彖><象>解<易>.由于他将<彖><象>视为孔子的作品,所以根据<彖><象>的解释所理解<周易>的经义,在他看来,也就是"孔氏之本学",体现了圣人以道易天下的目的.在这种易学观的指引下,他之<周易>解释,在致思取向而上,彻底贯彻事功原则、功利原则,竭力消解<周易>解释上的神秘性、玄虚性,始终坚持"以卦象定入德之条目而略于爻,又以卦名通世故之义训而略于卦".这是将"通世故之义"作为理解<周易>的经义根本原则.这个原则从根本上保证了叶适之解<易>彻底摆脱了象数路数的干扰,将<周易>解释成为一部彻底宣扬儒家的德性修养、道德理想、政治理念的经典.  相似文献   

8.
表"呕吐"的"变"是"(疒反)" 的音借字,"(疒反)" 之"恶心呕吐"义为古代字典词典韵书习训.的或体又作、.早在汉代扬雄<方言>就有了,与变只是字用关系,记录的词义或义位是一样的.的"呕吐"义当是反胃恶心引申而来.对谭代龙和王绍峰二先生对"变"表"呕吐"义的词义引申理据分析作了适当辨正,指出二君皆是惑于"变"的字形而导致词义探因失当的.  相似文献   

9.
从<诗经·鸡鸣>文本分析着眼,通过对诗句语气神色的探求,对汉人毛亨、唐人孔颖达以及当代名家的解释与原诗比照,去除说教的外衣,进而求得<鸡鸣>一诗的本义,还情诗以活泼诙谐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诗经》国风诗歌研究的新著《<诗经>郑、卫诗歌研究》,是潍坊学院教师杨洁潜心研究《诗经》的学术结晶,也是地域义化研究和当代《诗经》研究相结合的新成果。正如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尼山学者丁鼎先生在该书序文中所评价的,"是新近完成的一部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对《诗经》中的郑、卫诗歌进行系统探讨的新著,本选题对于丰富《诗经》研究很有学术价值,值得学术界关注和重视"《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其中的郑、卫诗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构建和谐人心、和谐人生、和谐社会的新视角出发,对郭店楚墓竹简<五行>做出了新的诠释.认为<五行>的主题是通过对德与善的探索试图建构一种将五种社会道德规范(即"五行")内化为人们的品德信念(即"五行型于内")以及将人们的品德信念外化为具体的品德行为的道德体验模式.阐明了圣人既能闻君子道、洞识君子道,将君子道内化为品德信念,又能将君子道外化为品德行为,圣人能将天道、人道、君子道集于一身,探索美德,追求美德.论述了君子是"和则同,同则善"的集人道之大成的"善"的探索追求者,是追求四行和的"善"的境界的智者.<五行>的和谐思想既不同于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和谐思想,也不同于孟子的和谐思想,亦不同于<左传>的"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相似文献   

12.
赵岐对章句学的突破及其对"以意逆志"说的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岐的<孟子章句>打破了两汉儒者繁琐、支离的注经模式,为当时的学界注入了一股清新的学风.赵岐在章句学领域的突破得益于他对孟子的"以意逆志"法的运用."以意逆志"是孟子借已意揣摩作者思想意图的解<诗>方法,"以意逆志"说的成立依据在于孟子的"本心"说.赵岐将经验意义上的"人情"视为"以意逆志"的基础,结果误读了此说.虽然如此,赵岐还是成功地按照他所理解的"以意逆志"法解读了<孟子>一书,并由此而改写了经学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3.
吴华 《海峡科学》2008,(3):81-83
以前在讨论<诗经>创作特点时,常常认为"赋"是一种脱离或忽视形象思维的方法.这是一种误解,其实<诗经>之"赋"也是运用意象符号进行形象思维创造意境、抒发感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翻开中国历史书卷,"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王国维<人间词话>).从<诗经>、<楚辞>、先秦诸子散文,到两汉辞赋、魏晋志人与志怪小说、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再到近代"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文学传统,各式文体分别构成了各个历史阶段中的主导性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5.
试论先秦韵文对单音词双音化的助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分析先秦时期单音词双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分化同音词说"和"明确表义说".分化双音词在书面上的广泛使用,以<诗经>最为突出.以<诗经>为代表的韵文语言推动了单音词向双音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汉代四家诗在解<诗>用<诗>的过程中,无不突出强调<诗>的王道政教功能,把<诗>视为承载王道政教的政治教科书,这也是汉<诗>经学特点的最重要的表现之一.而这一特点,又以<韩诗外传>表现最为突出.不过追根溯源却会发现,汉代诗学的这一经学特点源于对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观点的承袭和践行.甚至可以说,孟子的"迹熄<诗>亡"观,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汉诗解经释旨的诗学方向.  相似文献   

17.
"辛","(辛)"二字声近形似,意义相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分为两部.但历来各家争说纷纭,或谓"辛',"(辛)"当为一字,或谓两字.关于二字的本义,各家又从甲骨文、金文等字形上加以分析,各有说法.本文从形、音、义三方面分析认为"辛"、"(辛)"甲骨文字形一致,古音相近,意义相通,本为一字,假借而为十干之辛."辛"、 "(辛)"为会意字.二字的本义当为"罪也.从干二,二,古文上,干亦声."干之本义为盾,引申为"犯也."犯上即罪也,"辛"、 "(辛)"为会意字.  相似文献   

18.
释"奮"     
分析了"奮"(现简化为"奋")字的金文形体,其形体为从隹从衣从田的会意字,<说文>"从奮在田上"的形体分析不确."奮"字的形体义为鸟从原来在衣中停留不飞的状态中奋飞而出,飞向田野之中."奮"一词的本义为鸟展翅奋起.  相似文献   

19.
<孟子>中的"之"字可以记录不同的语法单位:1、能够独立运用的词;2、用于人名的结构单位."之"记录的词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实词"之"包括名词和动词;虚词"之"包括连词、代词和助词,其中以助词的用法较为复杂.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作为构成语素的音节、语素、名词和助词;不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本文着重于对<孟子>中"之"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试图展示出<孟子>中"之"的语法体系及其语法功能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20.
"义"是兼容古代诸家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水浒传>的灵魂.<水浒传>中"义"的正面价值和局限性都很明显,它既包含以义揽才以义待才的较合理的用人观念、保持集团内部稳固与平衡的组织优势、辅国安民的崇高目标等正面价值因素,同时也存在界限模糊易变质、忠义两全牺牲义、孕育变相的不平等的局限性.因此,在和谐社会视角下,认识<水浒传>中"义"之实质,构建新型"义"的价值观念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