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1 毫秒
1.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蠕形螨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透明胶带粘贴法对65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蠕形螨检查,同时对面部皮肤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在较大学生蠕形螨感染率为18.11%,男性(21.00%)女性(15.38%)男生与女生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毛囊蠕形螨为71.42%,感染皮脂蠕形螨为26.89%,两者混合感染为1.68%;鼻部,额部和下颌部螨虫感染率分别为77.31%(92/119),30.25%(36/119).35.29%(42/119);结论:本校大学生蠕形螨感染较为普遍,感染多为毛囊蠕形螨。  相似文献   

2.
广州地区人体蠕形螨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广州地区人体蠕形螨的感染情况,感染率为9.55%,较国内其它地区所报导的感染率为低。此次结果以鼻翼最多,鼻沟次之,鼻尖最少。所获标本中以毛囊蠕形螨为主,偶见皮脂蠕形螨。本文着重报导人体蠕形螨的感染与职业的关系,结果高温作业者未发现蠕形螨的感染,而非高温作业者感染率为13%。对高温作业及非高温作业车间的气温和工人劳动时面部不同部位之皮肤温度进行了测定,最后讨论了在高温作业环境中,有预防人体蠕形螨感染的可能,并以此条件作为进一步研究防治人体蠕形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人体面部蠕形螨感染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对154人进行了人体面部蠕形螨感染检查.检查结果.总感染率为45.45%;其中男性感染率为45.83%,女性感染率为44.12%,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酒渣鼻感染率为100%,痤疮感染率为81.25%,健康人感染率为27.28%,酒渣鼻和痤疮患者的感染率显著高于皮肤健康人(P<0.01).初步检查结果表明酒渣鼻和痤疮与蠕形螨的感染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部队学兵各类螨虫感染情况,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对某部学兵2456人检查蠕形螨和疥螨感染情况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学兵蠕形螨感染率迭50.6%,以毛囊蠕形螨为主,疥螨感染率1.3%,以南部地区来源为著。结论:学兵训练时要宣讲相关皮肤科知识。注意个人卫生、改善行为习惯,做到防治结合。  相似文献   

5.
本文调查了阜阳师院大学生人体蠕形螨的感染情况,结果表明我院部分大学生人体蠕形螨感染率较低,感染大多为毛囊蠕形螨,少数为耳螨及两者混合感染,两种螨体的感染度都属轻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大理州永平县龙门乡中学生面部蠕形螨的感染情况,并分析感染的原因。方法:采用透明胶带粘贴法对211名中学生面部蠕形螨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并观察其面部皮肤状况。结果:蠕形螨总感染率为6.16%;男生感染率(7.34%)高于女生(4.9%);感染虫种多为毛囊蠕形螨,少数为皮脂蠕形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38,P<0.05);采用清水、香皂、洗面奶、药皂四种洗脸方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6,P<0.05);学生住校与住家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72,P<0.05);面额部的检出率高于其他部位,且油性与中性皮肤较干性皮肤检出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4,P<0.05)。结论:永平县龙门乡中学生面部存在蠕形螨感染的情况,应加强对学生面部蠕形螨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玉林师专1991年和1998年两次人体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校人体蠕形螨感染率由1991年的21.94%上升到1998年的34.35%,差异非常显著(X~2=24.06,P<0.01)。感染者的面部皮肤多以痤疮样、鼻部潮红、皮疹和痒感等症状出现,提示蠕形螨的感染呈上升趋势,并与某些人体皮肤病的发病具有密切联系,应引起对蠕形螨防治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蠕形螨的感染状况,以山西长治医学院2012级696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透明胶纸法对学生面部蠕形螨进行取样,同时就居住环境、皮肤类型、面部疾病等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蠕形螨总感染率为28.0%;同宿舍(69.7%)与不同宿舍(30.4%)间感染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皮肤类型中,油性、混合性皮肤蠕形螨的感染率最高,干性皮肤最低;面部皮肤有疾病的感染率(35.5%)比面部皮肤健康者的感染率(23.0%)高;男女之间、是否公用洁具之间的感染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居住环境、皮肤类型和皮肤疾病与蠕形螨的感染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9.
蠕形螨是寄生人和动物体上的小型螨类,人经毛囊蠕形螨Demodex,folliculorum和皮脂蠕形螨Demodex brevis感染后,一般不产生明显危害性,但感染严重时,可使局部组织出现炎症反应和病变,从而引起毛囊蠕形螨病(毛囊虫皮炎),目前国内已有不少病例报道。近年来据国内外报道,人受蠕形螨的感染较为广泛,其感染率可因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卫生状况及人受蠕形螨感染的敏感差异而有所不同。为此,我们对我国南方地区人体蠕  相似文献   

10.
蠕形螨是寄生人和动物体上的小型螨类,人经毛囊蠕形螨 Demodex folliculorum 和皮脂蠕形螨 Demodex brevis 感染后,一般不产生明显危害性,但感染严重时,可使局部组织出现炎症反应和病变,从而引起毛囊蠕形螨病(毛囊虫皮炎),目前国内已有不少病例报道。近年来据国内外报道,人受蠕形螨的感染较为广泛,其感染率可因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卫生状况及人受蠕形螨感染的敏感差异而有所不同。为此,我们对我国南方地区人体蠕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AV与DI的关系,对400例AV患者进行了DI的调查。结果表明AV组DI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V患者各型皮损的严重程度与DI的数量一致。提示DI可能是AV患者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病原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非淋茵性泌尿生殖道感染主要病原体及其混合感染.方法对668例疑似非淋菌尿道炎(NGU)患者进行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及细菌、白色假丝酵母菌检测.CT采用胶体金斑点法,UU等均采用培养法.结果668例中UU和CT的检出率分别为32.0%,21.4%.UU和CT总检出率53.4%,与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总检出率46.1%.结论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是非淋茵性尿道炎的主要病原体,混合感染问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住院患者院内感染横断面调查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某医院院内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便加强监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结果院内总感染率11.18%,某些侵袭性操作、易感原发病、应用抗生素等为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结论该医院院内感染率略高于同期报道,危险因素与院内感染的发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由细胞自动机出发提出一个传染病流行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由计算机数值模拟,应用自组织临界理论分析结果,发现发病率和治愈率均为50%时存在着分界点。在分界点两侧,患病集团分布和传染持续时间分布分别服从指数律和幂律,免疫体的分布具有不同的分数维。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PCR检验技术,对吉林地区部分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NGU)高危人群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进行分离鉴定,以探讨MG感染在STD的作用和地位.方法吉林地区NGU高危人群受检者141例,宫颈或尿道口内拭子分泌物标本用PCR技术进行DNA扩增,并与对照组65例进行比较,结果141例标本MG-DNA扩增出26例,阳性率为18.4%,正常对照组65例MG-DNA扩增出3例,阳性率为4.62%(3/65),差异显著(x2=5.933,P=0.014 9<0.05).结论1)吉林地区STD高危人群有较高的MG感染率,是NGU的病因之一2)PCR技术具有敏感、快速、特异性强特点,可以用来研究MG感染现状,流行情况及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准确掌握永胜县血吸虫病流行现状,为制订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用分层随机抽样法确定调查点。用尼龙袋集卵孵化法、顶管孵化法分别对人畜进行查病,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法开展螺情调查。结果:人群感染率为3.74%;家畜感染率为1.59%;活螺平均密度为3.5只/框,钉螺自然感染率为0.026%,感染螺平均密为0.0009只/框。结论:重度流行区疫情有了大幅度的下降,轻度流行区的疫情有一定的反弹。  相似文献   

17.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复合群感染导致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暴发前是全球死亡人数最多的单一传染病。结核病致死率高,主要原因是其致病菌结核分枝杆菌具有极强的毒力且可以抵御多种外界环境胁迫因子。本文主要介绍结核分枝杆菌对理化胁迫的耐受性,以及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致病性与免疫性,为深入研究结核病的发病机制和研发新型的抗结核药物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蒙药中筛选杀灭人体蠕形螨的有效药物.方法:选用荆芥、苦参等8种蒙药煎剂,制成100%浓度进行体外杀螨实验,并与已知有效杀螨药物甲硝唑作对比.结果:天南星、湿大蒜及苦参将螨全部杀死时间为15h,荆芥及辣椒为22h,藁本为24h,花椒及蔓荆子为28h;甲硝唑对照组为22h,空白对照组存活时间为42h以上.结论:天南星、湿大蒜及苦参煎剂具有较好的杀螨作用,天南星的杀螨效果优于2%甲硝唑水剂.  相似文献   

19.
对从病鸭群中分离的鸭“传染性肿头症”病毒对雏鸭致病性进行研究,证明其对雏鸭致病力强,致死率为100%,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3-6d。人工感雏鸭的症状和病理变化与自然发病病例相类似。从感染途径看,注射、消化道、呼吸道均能感染发病。用商品蛋鸡生产的鸡抗“鸭传染性肿头症”高免卵黄抗体,有较好的预防效果,为本病的特异性防治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