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技术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正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其推广和普及也将成为主导趋势.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需求情况,并确定标准体系框架研究视角,给出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体系框架,包括概念框架、系统体系架构、系统层次结构图、功能建模等;最后给出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及标准引用组谱.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书包已然成为数字化教育的一个热门应用研究领域.本文通过概念演变、关注度转变及教育应用发展三个层面重识电子书包,并聚焦于电子书包标准化工作之一——电子书包终端技术规范的设计.在调研国内外建设现状基础之上,关注用户使用习惯、教育应用安全、终端可靠性、普适设计等问题,从终端硬件、操作系统和标配教学功能三方面构建电子书包终端技术规范.最后,分别从生产厂商、电子书包相关产业和教育变革三个角度展望电子书包终端技术规范的建设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阐述电子书包内涵及其与教育云关系的基础之上,分析了电子书包的系统设计要素,探讨了电子书包的应用机制,并从教育资源及应用服务云、网络支持、电子书包功能、用户群四个方面构建了相关的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4.
为了设计、定义与应用电子课本以改善教育,人们做出了许多努力.此外,人们在3D虚拟学习环境(3D VLE)与教育游戏的研究与开发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文设计探讨一种新型的电子课本形式(称之为电子课本2.0),它运用了3D虚拟学习技术与整合教学目标的游戏机制与策略.结合新兴技术的发展,笔者讨论了面向基于3D VLE与教育游戏的电子课本2.0的框架之潜力.本文所设计的案例主要关注于如何使课程对象变成游戏的主体,同时为案例设计了相应环境与游戏,使学习者变得可视化与可分析,这些学习分析结果可以给教师与学生提供反馈.  相似文献   

5.
电子课本的技术基础仍不稳固,因为新型电子课本已推向市场且不断接受着检验,而其交互形式仍在研制中。本文建构了一种框架模型,用以协调学习、教育与培训中的电子课本的需求、开发形式设计。整个开发过程经历了理念、规范与实施阶段,并且本框架模型细化了标准开发阶段和实施阶段的因素。该模型是一种对未来电子课本形式的建构,它的开发是基于电子课本价值评估框架与电子课本生命周期模型.  相似文献   

6.
随着学习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书包正日益成为教育技术乃至整个教育界的关注热点.本文主要给出了基于个人学习环境的面向服务架构的设计模式和设计的系统参考模型.由此给出了基于个人学习环境的电子书包应用设计框架,提出系统服务实现的框架与方法,以及学习中心与客户端的设计方法.该应用设计对电子书包的教学服务模式的设计与完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综述电子海图导航系统的标准化历程和应用现状,从多维化、一体化、开放化、服务化以及移动化等维度分析电子海图导航系统的进化,介绍多维电子海图、船联网、S-100标准、E-Navigation、智能服务和移动导航APP等相关关键技术.结合智能船舶的发展趋势,分析环境感知、增强现实、VDES和自动驾驶等技术与电子海图导航系统相结合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连接阅读与学习:电子课本的信息模型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个人数字终端的发展以及电子阅读的普及,“电子书包”再一次成为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关注热点.本文首先通过需求调研,对电子课本的教学需求进行了分析,接着从连接阅读与学习的角度,提出了电子课本的信息模型设计,以规范电子学习读物的设计.  相似文献   

9.
当前,基于电子书包的学习模式正逐渐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电子书包的应用已经成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电子书包的开发与应用将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将越来越成为教育、科研人员研究的重点。本文在综合分析大量研究材料的基础上,对电子书包的发产生、发展及应用作了详细阐述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前言     
<正>.2010年10月,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联合组建了全国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以下简称"专题组"),并由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组建标准研制队伍,构建研究体系框架,落实项目分工.专题组先后召开了8次全体工作会议,到2013年12月,已形成了38个专题组标准工作文档,3项国家标准立项,并研制出8项标准草案.在国际标准方面,中国主持研制的电子课本标准在  相似文献   

11.
虚拟学具是电子书包深化发展与应用的动力之一.本文归纳梳理了国内外相关学习工具和标准,提炼并抽取出虚拟学具标准的理论框架,完成了三轮的迭代修正工作,最终形成了虚拟学具分类标准和虚拟学具描述标准两个子标准的草案.另外对后续研究的聚合标准、测评标准和装配标准等其他三个标准的研究思路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
 从创新生态系统的角度,运用经济学供需原理,通过分析创新驱动发展供需矛盾,认为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夯实创新根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构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体制,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用市场的力量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动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其中标准引领、质量管理体系推动创新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觑;加强顶层设计、健全评价机制、弘扬创新文化、构建开放合作新机制,形成良好创新生态,并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智能车辆相关技术已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并已能够在有限封闭场景中实现自主行驶的基本功能. 然而,实际道路测试结果表明,目前智能车辆技术仍存在较多局限,而智能车辆在复杂城市与越野环境的大规模应用仍面临较多挑战. 作为智能车辆关键技术之一,运动规划与控制技术已基本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已得到较多工程应用,但传统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动态复杂场景理解能力弱、场景适应性差、模型复杂度高、参数调整难度大等缺陷. 由于机器学习方法具备较强的知识表征与模型拟合能力,其已经在智能车辆的感知与导航技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为了解决传统运动规划与控制技术存在的泛化性与适用性等问题,许多研究者近年来也开始探索基于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机器学习方法的运动规划与控制方法. 本文将对目前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车辆规划与控制方法研究现状进行回顾,从规划与控制策略基本架构、基本学习范式以及基于学习的规划与控制方法三方面对现有智能车辆规划与控制策略学习方法进行分析,最后对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4.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标准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指纹识别为代表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近年来开始广泛地应用在网络安全、公共安全、金融服务等领域,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兴产业。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在国际上进展非常迅速,新确立的正式或非正式标准在数据格式、应用编程接口(AP I)、系统安全、系统特性描述和系统评估方法等方面对生物特征识别的技术细节进行了全面的规范。该文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标准化进程,并全面介绍了已确立或即将确立的各类技术标准,以唤起国内业界对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及标准化工作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