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考察氮酮对复方斯亚旦生发酊中苦杏仁苷透皮吸收性能的影响,并寻找最佳的促透剂浓度,本文采用Franz扩散池法,进行大鼠皮肤体外透皮吸收实验研究。以接收液中苦杏仁苷含量为检测指标,用HPLC测定不同时间点透过的苦杏仁苷的浓度。实验结果表明,当接收液为生理盐水时,氮酮的最佳促透浓度为4%,透皮速率为15.74μg/(cm2.h);当接收液为甲醇-水(30∶70)时,氮酮的最佳促透浓度为3%,透皮速率为11.26μg/(cm2.h)。证明氮酮对复方斯亚旦生发酊中苦杏仁苷的透皮吸收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静态简单小室装置以吲哚美辛(Indomethacinum)为模型药物,初步研究了含甲醇水溶液体系中氮酮(Azone)对吲哚美辛的体外透皮吸收的促进作用。实验证明,不同浓度的氮酮液均可促进吲哚美辛的体外透皮吸收,但以其5%的溶液作用最为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含氮酮5%的吲哚美辛液24小时透皮吸收率为76.0%,不含氮酮及含5%二甲基亚砜(DMSO)的吲哚美辛液24小时透皮吸收率分别为23.5%、25.6%。  相似文献   

3.
描述了右旋布洛芬透皮贴剂的制备方法,验证了透皮吸收促进剂对右旋布洛芬从贴剂中透皮递送的增强作用,探讨了开发面向骨关节疾病的右旋布洛芬透皮贴剂的可行性.以Eudragit E100为基质制备了右旋布洛芬贴剂,利用HPLC-UV建立并验证了右旋布洛芬及其贴剂的分析方法和质量控制方法.通过SD大鼠腹部皮肤的透皮实验,验证了右旋布洛芬贴剂的透皮递送效果,并对肉豆蔻酸异丙酯、氮酮、异丙醇和油酸等渗透促进剂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右旋布洛芬贴剂质量稳定,含量均一度高,可在12 h内实现零级缓释;加入渗透促进剂可增强右旋布洛芬从贴剂中透皮递送能力,其中加入质量分数为2.5%的IPM后,12 h右旋布洛芬累积透过量达(212.37±41.49)μg/cm~2,药物透皮稳态流达(17.70±3.26)μg/(cm~2·h),显著增大了右旋布洛芬的透皮吸收,并优于加入其他促渗剂组(t检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甲巯咪唑(thiamazole)脂质体凝胶,考察不同渗透剂对脂质体凝胶促渗作用的影响,与复方甲巯咪唑软膏进行体外透皮性能比较和评价。方法采用逆向蒸发一超声法制备甲巯咪唑脂质体,分别加入2%桉叶油、2%薄荷、2%月桂醇氮酮为促渗剂,离体大鼠腹皮结合改良Franz扩散装置考察不同促渗剂体外透皮特性。结果甲巯咪唑脂质体凝胶呈乳白色黏稠状,性质较为稳定。体外释放实验结果显示,选用2%月桂醇氮酮制得的脂质体凝胶促渗效果最好。复方甲巯咪唑软膏与甲巯咪唑脂质体凝胶分别在8、15 h左右药物释放达到平衡,其累积释放率分别为70.99%、80.10%,两者释药均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采用优化后的甲巯咪唑脂质体的处方及工艺所制甲巯咪唑脂质体凝胶质量较好,可有效延缓药物的释放。  相似文献   

5.
一种胶原蛋白寡肽体外透皮吸收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胶原蛋白寡肤的体外透皮吸收性能,采用体外透皮实验模型考察胶原蛋白寡肽(平均分子量920 Da,其中寡肽约占50%,三肤约占12%)对小鼠皮肤的透皮吸收性.结果表明,胶原寡肽24 h的累积渗透量为1160.3μg/cm2,体外渗透过程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Q=41.574t+164.58,r=0.997,表现出良好的...  相似文献   

6.
探讨白芥子促透皮吸收的物质基础.以蛇床子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离体Wistar大鼠背部皮肤为透皮模型,考察白芥子中白芥子碱、白芥子苷和黄酮、白芥子多糖、白芥子脂肪油、白芥子挥发油及不同促渗剂对蛇床子中蛇床子素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芥子中挥发油和不同促渗剂均能促进蛇床子素经皮吸收,其作用强弱依次为5%薄荷油(17.842 9μg·cm-2·h-1)5%冰片(17.004 2μg·cm-2·h-1)5%氮酮(16.656 0μg·cm-2·h-1)0.5%白芥子挥发油(16.610 1μg·cm-2·h-1).白芥子中挥发油对蛇床子中蛇床子素具有促透皮吸收作用,百分含量以0.5%为最佳.  相似文献   

7.
以水难溶性锌盐(共轭亚油酸锌)及水溶性锌盐(葡萄糖酸锌)为目标药物,考察氮酮、油酸、二甲亚砜、尿素、谷氨酸钠5种常用透皮促进剂对形成凝胶剂、油溶性膏剂经皮渗透性的影响。制备两种锌盐的凝胶剂和乳膏剂,采用Franz扩散池和离体小鼠皮进行体外透皮吸收试验,测定一定浓度透皮促进剂下,10 h锌盐的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Q)。结果 3%二甲亚砜对共轭亚油酸锌凝胶剂增渗比EF最大,为2.68;2%谷氨酸钠对葡萄糖酸锌凝胶剂EF最大,为2.19;而3%二甲亚砜对形成膏剂的两种锌盐促透效果最好,共轭亚油酸锌膏剂EF为2.65,葡萄糖酸锌膏剂EF为2.87。说明在水润湿的凝胶剂中,二甲亚砜为水难溶性锌盐的最佳促进剂,谷氨酸钠是水溶性锌盐的最佳促进剂;二甲亚砜为膏剂中锌盐经皮渗透性较佳的透皮促进剂。  相似文献   

8.
利用元素分析、IR、1H-NMR和13C-NMR等方法对比索洛尔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促渗剂对比索洛尔贴剂体外透皮性能的影响。以离体豚鼠皮肤为透皮屏障,采用改进的Franz扩散池,通过体外渗透性实验对含不同促渗剂的几组比索洛尔贴剂进行了透皮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体外渗透曲线符合零级方程(Q = k·t),含3% 月桂氮酮(Azone)和10% 肉豆蔻酸异丙酯(IPM)的复合促渗剂的比索洛尔贴剂具有良好的透皮性能。将加入复合促渗剂的贴剂中比索洛尔的透皮速率与不加促渗剂贴剂的透皮速率比较,贴剂中药物的透皮性能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不同促透剂对马钱子中士的宁透皮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透皮促进剂对中药马钱子贴剂中士的宁透皮吸收的影响.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装置,运用HPLC法对士的宁进行含量测定,对不同透皮促进剂的促渗效果进行考察.应用不同质量分数的氮酮、丙二醇、氮酮加丙二醇、冰片为透皮促进剂,士的宁的透皮速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有提高.对士的宁经皮渗透的促进效果为:5%氮酮丙二醇氮酮+丙二醇冰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选芙蓉乳腺宁凝胶膏剂的促渗剂。方法采用Franz扩散池进行体外透皮实验,以醋酸纤维素膜为透皮屏障,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吸收液中穿心莲内酯的含量,考察含有不同促渗剂的芙蓉乳腺宁凝胶膏剂在24 h的单位面积累计渗透量及渗透速率常数,筛选促渗剂的种类及用量。结果 3%丙二醇对穿心莲内酯促渗效果较好,24 h单位面积累计渗透量为513.475μg·cm~(-2),渗透速率常数为22.289μg·cm~(-2)·h~(-1)。结论当促渗剂为3%丙二醇时,芙蓉乳腺宁凝胶膏剂体外透皮效果较好,3%丙二醇可作为芙蓉乳腺宁凝胶膏剂的促渗剂使用。  相似文献   

11.
茺蔚子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益母草的果实-茺蔚子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茺蔚子含有大量的脂肪油,其主要成分为:亚油酸(42.62%),亚麻酸(29.93%),油酸(20.23%),棕榈酸(5.40%),硬脂酸(1.57%)等,此外还含有17种氨基酸和24h种硫质元素,其种子含有大量的氨基酸和矿质元素,而且种子油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因此,其各子和种子油具有较高的营养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功效,具有较大开发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茶籽油和饼粕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报道了茶籽的化学成分和利用价值.经测定,茶子中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皂甙的含量分别为9.1%、21.9%和15.4%.茶籽油在理化特性和脂肪酸组成方面与油茶籽油十分接近.茶籽油的酸值、碘值和皂化值分别为1.82、89.41和191.22.茶籽油的脂肪酸有棕榈酸(C_(16∶0))、硬脂酸(C_(18∶0))、花生酸(C_(20∶0))、棕榈油酸(C_(16∶1))、油酸(C_(18∶1))、亚油酸(C_(18∶2))和亚麻酸(C_(18∶3))等七个组分.茶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为75.89%,其中油酸和亚油酸占73.83%,并测定了茶籽饼粕的化学成分和氨基酸组成.在其饼粕中,粗蛋白含量为16.4%,必需氨基酸齐全且含量较高。研究结果表明茶籽饼粕可以作为一种新的饲料资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渗透促进剂对水杨酸透皮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水杨酸作为弱酸性药物的代表,选取昆明种小鼠鼠皮作为实验皮肤,采用卧式双室扩散池装置,用可见一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不同浓度的透皮吸收促进剂对水杨酸透皮作用的影响.实验表明:氮酮、丙二醇和松节油对其透皮吸收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促渗效果依次为质量分数为2%松节油》1%丙二醇》0.5%氮酮.  相似文献   

14.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对丝瓜籽油的理化性质及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丝瓜子仁为原料,采用常规提取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丝瓜籽油,比较了两种方法的效率和产率,并对两种提取方法所得丝瓜籽油的理化特性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丝瓜籽油经甲酯化处理,采用GC-MS对其脂肪酸成分进行定性分析,鉴定出四种成分为棕榈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和硬脂酸甲酯四种脂...  相似文献   

15.
利用薄层层析法和气相色谱法对野生植物木了种子油中脂肪酸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和含量测定,得知木了种子油中含量较高的脂肪酸有油酸43.2%,亚油酸27.4%,软脂酸21.7%。  相似文献   

16.
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萃取吉首市郊区4个采样点的大戟科植物假奓包叶的种子油,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种子油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4个采样点的假奓包叶种子油提取率平均为22.71%,种子油的脂肪酸成分分别为8,7,5, 4种;各采样点植物假奓包叶的种子油共有的、相对含量较高的脂肪酸成分为亚麻酸(52.38%)、亚油酸(28.18%)、硬脂酸(13.30%)和棕榈酸(5.78%),其总量占总脂肪酸的99.47%.  相似文献   

17.
利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萃取吉首市郊区4个采样点的大戟科植物假奓包叶的种子油,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种子油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4个采样点的假奓包叶种子油提取率平均为22.71%,种子油的脂肪酸成分分别为8,7,5, 4种;各采样点植物假奓包叶的种子油共有的、相对含量较高的脂肪酸成分为亚麻酸(52.38%)、亚油酸(28.18%)、硬脂酸(13.30%)和棕榈酸(5.78%),其总量占总脂肪酸的99.47%.  相似文献   

18.
研究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锦灯笼种子油,经皂化和甲酯化,用GC-MS联用法分析和鉴定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从锦灯笼种子油中共检出15种脂肪酸成分,主要是8-十八碳烯酸甲酯(58.40%)、软脂酸甲酯(20.29%)和硬脂酸甲酯(14.60%)。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分别为60.88%和39.12%...  相似文献   

19.
油用与食用向日葵籽形态及主成分差异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分析了食用和油用葵籽实和籽仁的大小、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脂肪酸组成以及碳水化合物含量.结果表明:食葵籽实和籽仁均较大,种皮多为灰底白纹;油葵籽实和籽仁均较小,籽实饱满充实,种皮多为黑色;食葵籽仁蛋白含量平均为19%,油葵籽仁蛋白含量平均为15%,食葵籽仁蛋白含量大都高于油葵;食葵籽仁含油量在30.0%~42.4%之间,油葵籽仁含油量在30%~47.3%之间;葵籽油主要含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其油酸和亚油酸较高,约占90%,70%食葵籽的亚油酸含量丰富,达到60%以上,58%油葵籽油酸含量较高,达80%以上;食葵籽仁淀粉含量约14%,油葵籽仁淀粉含量13%左右.食葵和油葵籽虽在某些主成分上有差异,但其划分主要是按其种皮形态、籽粒大小以及嗑食方便性.  相似文献   

20.
海边月见草种子油中脂肪酸组成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海边月见草种子油中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种子油中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尤以亚油酸含量最高,达80.12%,并含有一定量的γ-亚麻酸;同时对海边月见草两个不同产地,两种生长季节,3种不同成熟度的种子中各种脂肪酸的含量进行了比较测定和分析,为海边月见草种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