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陈宏恩 《科技信息》2013,(34):109-110
要研究中国文化,就不能不研究中国宗教文化。而在中国宗教文化的几大支柱中,唯独道教文化是华夏母体上土生土长起来的血脉文化,其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传统生活及传统思维方式贴得最近,最具嗣承关系与亲情关系,最能充分反映传统中国人的宗教生活和精神世界。同样,神道(亦称神道教)也是在日本民族固有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宗教,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并且在今天的国民生活中仍有重大影响。本文主要从它们的教理与教义、起源、发展和演变等几个方面对这两种民族性宗教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道家属于中国哲学学派,始于老庄,尊崇道法自然,"道"是其理论核心。道教以道家学术思想为纲,吸纳了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巫史文化、鬼神崇拜以及各类方术等民间信仰元素,是中国特有的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制度化宗教。道家与道教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道教是对道家的继承与发展,道家思想为道教提供了文化背景和理论基础,但是二者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7,(3):106-110
观音信仰在其不断的本土化过程中,逐渐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乃至民间民俗文化相适应,构成了中国社会中独特的观音信仰体系,其信仰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基于此,论文首先论述了观音信仰及其基本特征;其次,则以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观音信仰的六种信仰方式做出了社会学视野下的具体分析;最后,将观音信仰放置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语境中,论述观音信仰如何实现从个人信仰到社会信仰的社会化机制建构,旨在揭示观音信仰及其文化内涵等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构建出观音信仰及观音学的基本体系。  相似文献   

4.
宗教一直是中国人信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受中国特殊的宗教文化传统以及市场机制和社会转型的影响,近年来宗教的过度世俗化、世俗化现象加剧,它对国人信仰体系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发生了明显的负面效应。为了更好地建构国民信仰体系,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需要在"合而不同"思想的指导下,合理抑制宗教过度世俗化现象,建设新型的信仰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中存在着人本主义的儒教、自然主义的道教和佛教(不包括虔信阿弥陀佛的净土宗)以及神本主义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些宗教都超越了中国单个民族界限和固有国界而成为世界不同文化、宗教共处与对话的一个缩影。虽然它们历来在孝道观上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争论甚至彼此非难,但如果我们从哲学伦理学层面考察其中的孝论并对它们的思想内涵进行对比和思考,则不难发现,至少在孝为德性与德行,孝是客观的伦理义务与责任,孝道通天或通神诸方面,这些宗教的确是可以相通的。不同信仰群体之间的实质性对话与融通的确是具有深刻的价值基础的。  相似文献   

6.
湘南瑶族民间宗教是湘南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地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湘南瑶族民间宗教主要有三大特色,它们分别是:以原始信仰为主,保持其民族特色;宗教仪式丰富多彩,融入了日常生活中;受道教影响大,并且与道教相互渗透。湘南瑶族的民间宗教集中体现了地域特色,受到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它虽有其独特的个性,却也体现了民间宗教的共性。更深入地研究和保护湘南瑶族的民间宗教必然为研究和保护民间宗教本身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张姓人士在道教发展中表现突出,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张角创立太平道,张陵的后人继承发展了五斗米道,使之不断壮大,成为中国道教之源。唐代的张果和元明时代的张三丰都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道长,进一步推动了道教的发展,扩大了影响,最终使道教成为我国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之一。  相似文献   

8.
羌族宗教文化是青藏高原文化的有效构成,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始终是羌民族宗教文化的核心信仰。地处汉藏之间的羌民族,其民族宗教文化与道教、苯教及藏传佛教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9.
梅山教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最具有影响的民族宗教。它经历了原始部落宗教、民族宗教和跨民族性宗教三个阶段。作为一种民族宗教,它正式创立于唐末五代,而作为一种跨民族性宗教即完成于元末明初。梅山教是由瑶族所创立,由我国西南众多少数民族共同信仰的一种独立的民族宗教,并不是道教的一个流派。瑶族老人尤其是梅山师公死后,其亡灵都要回归梅山就是梅山教作为独立的民族宗教的最主要证据。但由于两宋以后,随着族群的迁徙与文化的融合,道教凭借着政权的力量进入梅山文化地区,一部分汉族道教移民转而改信梅山教,并进而将道教的神祗和道教的教理教义植入梅山教之中,从而使梅山教具有了浓重的道教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0.
西王母信仰的本土文化背景和民俗渊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王母信仰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和原始道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西王母信仰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与流行的观点相反,本文揭示了西王母信仰的本土起源,证明西王母信仰源于上古时代的秋尝仪式,而西王母的原型则是秋尝仪式上祭拜的祖妣之神,此种民间信仰在汉代演变为以传“西王母筹”为特征的民间宗教。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南山区民间信仰的神灵混杂,基本上是以道教统摄阐释,深圳民间信仰的底色是道教。民间道教信仰的宗教活动场所,绝大多数以文物保护单位存在。这些寺庙没有专门的神职人员,一般是流动的和尚、道士或者外来人员管理日常活动,寺庙的所有者是公司名目的村委会;香火钱和捐款是主要的经济来源;正规系统的科仪法事很少,主要的宗教活动是各种民俗祭祀活动。深圳道教受深圳社会的冲击和海外华人宗教的巨大影响,有明显的当代性和地方性。没有明显的宗教活动中心地域和核心人物,需要有专门的道教寺庙和有影响力的神职人员进行整合,深圳需要专门的道教寺庙。  相似文献   

12.
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关于道教的宗教历史渊源问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主要集中体现在,上古宗教和巫文化传统、古巴蜀地区民间信仰和巫术、战国秦汉时期的方仙信仰以及盛行于两汉的谶纬思潮对道教形成的直接影响等关系层面之揭橥和考释。文章旨在对此诸关系层面一一作出介绍,并适当穿插自己的看法和评论。  相似文献   

13.
明代,齐云山道教信仰世俗化构筑了齐云山信仰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从齐云山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发现随着世俗群体在齐云山的活动日益频繁,士绅充当了齐云山道教与世俗之间的桥梁,继而推动了齐云山道教信仰的世俗化。士绅在齐云山的活动,对于调节齐云山道教信仰与世俗之间的关系,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致许寿裳》一书中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在《小杂感》一文中又说:“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中国的大思想家鲁迅如此郑重地指出“道教”与“中国”问题,可见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多么深远!据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一书考证:道教作为一个成熟的宗教体系,“形成于公元四世纪之后”,并随封建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唐代,由于经济的空前繁荣,文化生活格外昌盛,道教活动也异常热闹。从君主皇帝到士大夫们再到庶民百姓,举国上下兴起一股道教热。武德八年(625年),唐高祖李渊下  相似文献   

15.
周晗 《当代地方科技》2010,(16):180-180
中国先秦时期逐步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体系。伊斯兰文化也在世界宗教文化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两者有许多共通之处,也有相异处。它们都能够协调人与信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宗教音乐以其特殊的艺术手法表达神学信仰情感,在宗教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宗教又以佛道儒三家最为突出,本文从音乐形态风格、美学思想上对佛道儒家音乐加以介绍,为我们了解宗教音乐及宗教文化开启一个特殊的窗口。  相似文献   

17.
词语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因此,往往具有该文化的特征,某些特殊词语的文化特征往往更突出.道教是中国自身的宗教,其主要目的是追求今生不朽,长生火视.为此,就有一整套修炼方术,如像服食金丹、炼气功等.而这些方术术语就带有很浓厚的文化特征.道教气功术语的文化特征可以从道教的来源和道教的特点两方面来分析.一、从道教的气功术语看道教的来源道教来源较复杂,大致可以分为:民间的种种观念和方术;古代哲学中阴阳家和道家的某些理论框架;佛教的渗透等方面.下面分别举例说明。(一)民间的神秘观念和方术的影响民间的神秘…  相似文献   

18.
萧晓阳 《衡阳师专学报》2010,(5):F0003-F0003
近年出版的有关宗教与信仰的学术著作中,何敦培《和而不同——神俗信仰关系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显得与众不同,既不专论宗教,也不单纯谈论信仰,而是从宗教与信仰出发,探讨宗教信仰与世俗信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由于迷信风水而导致的民间纠纷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特色,同时也是传统司法中一类不可忽视的特殊案件。"刁讼陈仲垣、陈杰二杖"案系明代《盟水斋存牍》中记载的一个典型的风水诉讼案件。分析其诉讼双方的利益分歧和诉求,以及官员的审理过程,对于探究传统社会中百姓的生活常识和内心信仰,以及这些观念是如何影响司法案件的审判,司法官员对民间的风水禁忌这一案外社会现实又有着何种见解与认同,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宗教是伴随着人类愈千年之久的特殊文化现象。近年来信教人数呈现迅速增长趋势。经济快速增长导致的信仰缺失,不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对死亡的本能恐惧构成了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在尊重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严格区分正常的宗教行为与宗教犯罪,努力改善不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实现中国社会公平与和谐,是遏制信教群体数量非理性增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