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采用前驱液混合并结合反相微乳液法制备了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复合纳米粒.利用IR光谱表征了所得复合纳米粒的化学结构,通过Zeta粒度仪、透射电镜观察粒子粒径及形态,通过X射线衍射及热失重研究羟基磷灰石晶体生长情况和含量.并研究了前驱液中钙、磷离子浓度对复合纳米粒中羟基磷灰石晶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纳米粒中壳聚糖和羟基磷灰石相互结合紧密,呈球形,实现了纳米级分散.使用NaOH陈化,可以使羟基磷灰石晶体规整性增加.  相似文献   

2.
三维丝素蛋白/羟基磷灰石支架的生物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运用丝素蛋白纤维网的非编织制作方法和仿生矿化法,构建三维多孔丝素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通过体外蛋白酶降解和成骨细胞培养,对支架材料的生物学性能进行初探.发现蛋白酶对丝素蛋白降解的作用大小依次为,蛋白酶K>胰蛋白酶>α-糜蛋白酶>Ⅰ型胶原酶.所构建的支架显示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能促进成骨细胞生长和分化.三维多孔丝素蛋白/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可望成为新型有机/无机复合生物材料,为骨组织工程支架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生物材料学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无机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及其应用十分活跃,其中备受关注的是羟基磷灰石陶瓷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多孔羟基磷灰石陶瓷材料的制备方法,并对其结构、性能与应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羟基磷灰石及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用SEM、XRD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羟基磷灰石与壳聚糖复合后结构和吸附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壳聚糖复合后,羟基磷灰石的结构和晶型没有发生变化,但颗粒的分散性能提高了;复合材料中羟基磷灰石和壳聚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对Cr^6+的吸附性能优于纯羟基磷灰石.  相似文献   

5.
以纳米羟基磷灰石和壳聚糖为基质,构建一种新型甲硝唑缓释微球,作为充填材料用于骨修复.利用乙醇为反应溶剂,聚丙烯酸为分散剂,在pH=11的条件下,制备针状纳米羟基磷灰石.采用W/O型反相乳化-交联技术制备羟基磷灰石/壳聚糖载甲硝唑复合微球.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甲硝唑含量和体外累积释放度.研究结果表明:制得的羟基磷灰石/壳聚糖载药复合微球粒径主要集中在1~10 μm,壳聚糖对羟基磷灰石和甲硝唑形成了很好的包覆.复合微球平均载药量为38.23%,平均包封率为54.21%,3 d内对甲硝唑的释放达到82%左右.所制备的羟基磷灰石/壳聚糖载药复合微球形态圆整,粒径分布较为均匀,对甲硝唑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6.
简讯     
我国“人工骨牙”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人体中的骨和牙等硬组织有了损伤怎么办?高技术医用生物材料羟基磷灰石解决了这一难题。用它制成的颗粒状、块状的生物活性材料能较好地对人体骨、牙进行修复,并与其它组织牢固结合。 “羟基磷灰石生物活性材料制备新工艺研究”是“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四川联合大学生物材料研究中心等单位完成了这一研究,并于最近通过了国家验收。  相似文献   

7.
电泳沉积羟基磷灰石/碳纳米管复合涂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泳沉积的方法在医用金属钛表面沉积纳米羟基磷灰石(HA)/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复合涂层.力学拉伸实验表明,所制备的纳米HA与MWCNTs的复合涂层可显著增强其与基底材料的结合力.体外细胞培养试验证明,电泳沉积制备的复合涂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望成为一种新的综合性能良好的硬组织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8.
羟基磷灰石生物复合材料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医学的整形领域,这是一种很用的材料。文中综述了羟基磷灰石生物复合材料的类型、等,并对现有的此类生物材料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载银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抗菌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微弧氧化及水热合成在钛片、钛合金基体上制备二氧化钛羟基磷灰石复合涂层,然后利用电子束及离子注入对此涂层进行改性,制备了具有抗菌性能的载银羟基磷灰石复合涂层.借助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对样品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大肠杆菌和金葡萄球菌对载银羟基磷灰石涂层进行了抗菌实验,抗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硅橡胶/羟基磷灰石生物材料的制备及血液相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共混法制备出羟基磷灰石(HA)含量不同的硅橡胶(SR)与羟基磷灰石复合生物材料,并对其机械性能和血液相容性进行表征.采用DXLL-2500电子万能拉力机、XY-1橡胶硬度计对材料机械性能进行测定;以溶血率、动态凝血指数及血小板粘附表征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当羟基磷灰石质量分数为30%、40%、50%、60%、70%时,材料的撕裂强度分别为0 38、0 44、0 99、0 85、0 54kN·mol-1;溶血率分别为0 61%、0 51%、0 30%、0 26%、0 29%.实验结果表明,羟基磷灰石质量分数为60%时,该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撕裂强度和拉伸强度.溶血实验、动态凝血实验及血小板粘附试验也表明该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血液相溶性.  相似文献   

11.
用异丙醇作为分散介质,对电泳沉积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涂层进行了系统研究,经过制备稳定的悬浮液、电泳沉积,高温烧结等过程,在Ti6A14V合金上得到表面均匀的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涂层,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等技术对羟基磷灰石颗粒的物相和沉积层的表面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电泳时间与电泳沉积量和电流密度,电泳沉积量和电泳电压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讨论了这些实验参数对电泳沉积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湿法制备羟基磷灰石,并将其应用于不同分散介质进行电泳沉积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涂层,利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以及X-射线衍射(XRD)对涂层的形貌和化学组成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分散介质对电泳沉积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涂层的组成和形貌起着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电泳沉积法制备了镁合金基羟基磷灰石表面涂层生物复合材料.利用动物体内埋植实验和SBF浸泡实验分别对复合材料生物相容性及生物活性进行研究.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植入组,植入一定的时间后,取植入物周围组织进行切片、HE染色和组织分析;将复合材料恒温浸泡于SBF溶液四周后取出,通过检测复合材料表面生长磷灰石的能力作为评价该材料的生物活性.实验结果是植入物周围出现组织增生,有结缔组织及新生血管的形成,未见明显的组织炎症反应,无多核的巨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炎细胞的浸润;复合材料浸泡于SBF溶液后,复合材料表面形成一层类骨磷灰石.表明镁合金基羟基磷灰石生物复合材料无细胞毒性,不引起机体免疫反应,能诱导磷灰石的形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4.
Ti6Al4V表面HAP/聚乙酸乙烯酯杂化陶瓷膜层的电化学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电化学共沉积技术制备HAP/聚乙酸乙烯酯杂化陶瓷膜层,XRD、XPS、SEM表征结果指出,由电化学共沉积制备的复合膜层中无机相以HAP为主,有机物含量达4%。HAP陶瓷膜层的表面结构形貌因引入有机高聚物而发生显著改变。力学拉伸实验表明HAP/聚合物陶瓷膜层与金属基体的结合力比单一HAP相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多孔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与人体的无机组成和晶体结构相似 ,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 .多孔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 ,其相互连通的微孔有利于组织液的微循环并为羟基磷灰石深部的新生骨提供营养 ,促进纤维组织和新生骨的结合和生长 ,是一种性能优异的硬骨组织替代材料 .近年来 ,发明了一系列制备多孔羟基磷灰石陶瓷的方法 ,如有机泡沫浸渍法、添加造孔剂法、快速成型法等 .对于多孔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的研究 ,注重研究孔尺寸对多孔体与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 ,并逐步实现了对多孔体孔径的控制 .本文综述了多孔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的制备工艺、生物特性和发展趋势 .  相似文献   

16.
磷酸钙生物陶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磷酸钙生物陶瓷材料包括磷酸三钙(β-TCP)和羟基磷灰石(HA),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本文总结了磷酸钙生物陶瓷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力学性能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溶液沉淀法和溶胶凝胶法是目前优先使用的精细磷酸钙陶瓷粉末制备工艺,由于磷酸陶瓷的韧性较低,必须对它进行补强增韧,以扩大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生物活性颌面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探讨了羟基磷灰石生物活笥颌面骨的制备工艺对其物理性能和生物性能的影响。采用注浆法,热等静压-后烧结等工艺制备出抗折强度高于人体致密骨指标的羟基磷灰石颌面骨。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ZrO2颗粒增强生物活性陶瓷TCPF[Ca3(PO4)2]材料的制备方法;分析了粉末及烧结体的相变和显微结构;探讨了粉末特性及不同制备工艺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考察了在模拟体液中的生化反应动力学过程,研究发现,亚微米ZrO2粉末对TCP有较大的增强作用,材料在模拟体液中的失重将随浸蚀时间延长而减缓。  相似文献   

19.
Bone indentation recovery time correlates with bond reforming time.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Despite centuries of work, dating back to Galileo, the molecular basis of bone's toughness and strength remains largely a mystery. A great deal is known about bone microsctructure and the microcracks that are precursors to its fracture,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basic mechanism for dissipating the energy of an impact to keep the bone from fracturing. Bone is a nanocomposite of hydroxyapatite crystals and an organic matrix. Because rigid crystals such as the hydroxyapatite crystals cannot dissipate much energy, the organic matrix, which is mainly collagen, must be involved. A reduction in the number of collagen cross links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bone strength and collagen is molecularly elongated ('pulled') when bovine tendon is strained. Using an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 molecular mechanistic origin for the remarkable toughness of another biocomposite material, abalone nacre, has been found. Here we report that bone, like abalone nacre, contains polymers with 'sacrificial bonds' that both protect the polymer backbone and dissipate energy. The time needed for these sacrificial bonds to reform after pulling correlates with the time needed for bone to recover its toughness as measured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indentation testing. We suggest that the sacrificial bonds found within or between collagen molecules may be partially responsible for the toughness of b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