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近况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2~2004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主要捕捞鱼种的生物学资料和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对东海区近3 a季节间的资源密度、渔业生物学性状以及历年来的渔获群落结构组成、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动态比较,分析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近况.结果表明:虽然近几年东海区海洋渔业捕捞产量维持在历史高水平,但主要是依赖于超高的捕捞力量、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使群体资源得到暂时的养护等措施.主要经济鱼种的亲鱼量年间变化不大且处于相对缺乏的状态,渔获物小型化、利用资源主体以当龄鱼为主、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下降等过度捕捞现象十分明显,资源基础相当脆弱,渔业资源衰退之势仍在加剧.秋季调查资源密度的年间波动取决于补充量水平,其水平的高低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东海北部、黄海南部深水流网渔业资源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1998年8月~2004年6月在27°00′~33°30′N、128°30′E以西一带海域作业的流网渔船累计76个航次,共1 661 197张网片所捕获的941 144kg渔获物分鱼种渔捞记录数据,阐述了该海域深水流网渔业资源状况.经查明,其渔获物种类较多,鱼类有65种,优势种类为方头鱼Branchiostegidae、白姑鱼Argyrosonus argentatus、刺鲳Psenopsis anomala三者共占总渔获量的70.1%,其出现频率在87.5%~100%之间,其它种类比重不大,或仅交替出现.该作业平均网产56.92 kg/100片网片,渔获量月变化明显,9~10月较多,6~7月较低.主要渔场是舟外渔场,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35.2%,平均网产60.98 kg/100片网片,三大优势种类数量均比其它各渔场高.在调查期间,三大优势种类所占比重变化不大,方头鱼始终居首位,白姑鱼和刺鲳年间变动量互相交替.从上述情况看,虽其资源结构相对较稳定,但与早期深水流网渔业比较,优势种类所占份额尤其方头鱼已有所减少,且年间波动较大,所以应当控制捕捞强度,合理利用,以期达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长江铜陵段老洲水域鱼类资源的初步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长江铜陵段老洲水域中的鱼类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该水域中鱼类共计36种,隶属于8目15科和30属;这些鱼类可分为淡水、洄游和河口3个生态类群,其中以淡水类群为优势类群.自上世纪中后期以来,长江铜陵段老洲水域中的鱼类组成及资源发生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动,主要特点为鱼类的目数和种数减少、珍稀鱼类的濒危甚至灭绝、渔获物的低龄化和小型化.本文从不科学捕捞、环境污染、栖息地丧失和生物入侵四个方面总结了造成该水域中鱼类组成及资源变动的主要原因,并为长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建议性措施.  相似文献   

4.
广西龟石水库鱼类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龟石水库鱼类资源现状,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通过实地调查和采集标本的方法,调查龟石水库的鱼类资源,统计分析渔获量。结果调查得知,龟石水库共有鱼类37种,隶属于6目13科32属,其中鲤形目最多,共2科19属22种,占总种数的59.46%;渔获物以中小型鱼类为主,主要经济鱼类渔获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与历史资料相比,渔获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3~2015年、2017年在长江武汉段的鱼类监测数据,采用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该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4年共监测到鱼类56种,隶属于7目12科41属;鲤形目共38种,优势十分明显;不同年份间的鱼类物种数差别不大.从食性看,肉食性鱼类多于杂食性鱼类多于植食性鱼类;从栖息水层看,底栖性鱼类多于中上层鱼类多于中下层鱼类;从活动类型看,定居性鱼类占绝对优势.多样性指数年际变化不大,鱼类群落较为稳定.2017年的鱼类规格较2013~2015年有所提升.ABC曲线及W统计表明鱼类群落受到的扰动不大.Cluster分析和NMDS分析表明鱼类群落可以分为两组,但ANOSIM检验表示两组间无明显差异.SIMPER分析表明,2017年适应流水环境的鱼类的丰度有所增加,适应静水、缓流环境的鱼类有所减少.总体上,长江武汉江段的鱼类群落较为稳定,且鱼类规格有增大的趋势.建议强化禁渔措施和人工增殖放流措施,开展渔业资源长期监测,保护长江武汉江段渔业资源,确保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6.
《贵州科学》2021,39(4)
2011年4月—2012年12月,项目组按季度分7次对草海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鱼类标本8000余份。草海现有鱼类14种,录属于4目6科12属。渔获物种类主要为鲫鱼、黄黝鱼、彩石鲋、麦穗鱼、泥鳅、黄鳝、普栉鰕虎鱼。通过对草海捕捞方式的调查和对渔获物组成的分析测量发现,草海鱼类资源严重衰竭,捕捞方式更为激烈,优势种群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6年5月~2007年2月在浙江南部外海渔场使用单拖网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所获的鱼类样品,初步研究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和区系特征。结果表明:浙江南部外海渔场调查海域共有鱼类205种,其中硬骨鱼类为195种,软骨鱼类为10种,隶属于20目,85科,145属。大多数为暖水性种类,共有135种,占鱼类总种数的65.9%;暖温性种类次之,共有67种,占鱼类总种数的32.7%;冷温性种类较少,仅3种,占鱼类总种数的1.5%。鱼类区系属印度-西太平洋区的中-日亚区,其区系关系与我国南海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是日本,而与黄海、渤海关系较疏远。在调查所得的鱼类中,以底层鱼类所占比重最大,为65.9%,近底层鱼类次之,占15.6%,岩礁性鱼类、中上层鱼类分别占9.8%、8.8%。经济价值较高、捕捞产量较好的重要种类主要是刺鲳、竹筴鱼、短鳍红娘鱼、带鱼、黄鳍马面鲀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漓江水流域鱼类生态类型和鱼类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进行调查,监测河流生态系统的情况.结果是,漓江鱼类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但单种属较多;敏感性鱼类种类大幅度减少,中下层鱼类和底栖鱼类明显减少,杂食性鱼类比例上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减少,经济鱼类小型化,低龄化.水域生态环境存在较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9.
研究长江重庆段四大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后简称长江重庆段四大家鱼保护区)南岸至长寿江段鱼类时空分布特征,为该江段的渔业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于2018年4月(春季)和2019年1月(冬季)在研究江段使用Simrad EY60回声探测仪进行了水声学探测。研究结果显示:长江重庆段四大家鱼保护区南岸至长寿江段的鱼类空间分布不均匀,在春季主要分布在主汊型江段和回水沱型的江段水体上层,在冬季主要分布在江中坝周围水体的底层和上层;此外有支流桃花溪汇入的观音滩江段中鱼类密度在春、冬季均较大,分别为3.65×10 -2 和8.10×10 -2 尾·m -3 。研究江段鱼类目标强度范围为-60~39 dB,相对应的鱼类体长范围为3.94~49.55 cm,且鱼类的平均体长在冬季略大于在春季。结合有关鱼类物种多样性调查数据和栖息生境分析可知,长江重庆段四大家鱼保护区南岸至长寿江段的鱼类时空分布特征主要与长江上游鱼类的种类特性、繁殖特性和栖息地生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3年5月(春季)、10月(秋季)在宁波-舟山港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定点拖网调查所获得的数据,用渔获率作为鱼类资源数量分布的指标,对宁波-舟山港海域鱼类种类组成、数量时空分布、优势种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两次调查共获得鱼类36种,隶属于10目26科35属,其中,以鲈形目种类为最多,有10科17属17种,占鱼类总种数的47.3%。(2)通过分析鱼类数量的时空分布发现,时间上是秋季的平均每小时渔获量多于春季,空间上是分布在桃花岛、金塘岛及穿山半岛海域的每小时鱼类渔获量较多。(3)不同季节的优势种变化明显,春季优势种有龙头鱼、小黄鱼、六丝钝尾虾虎鱼等3种,而秋季优势种仅有龙头鱼1种,表明分布在该调查海域的鱼类以洄游性种类为主。  相似文献   

11.
2014年舟山市1-8月份帆张网作业捕捞产量占捕捞总产量的40.35%,帆张网作业仍然是目前东海区海洋捕捞的主要生产作业方式之一。依据2014年秋季帆张网渔船渔获物调查统计数据,分析了渔获物种类结构组成和多样性特征。本次调查帆张网渔获物共30种,其中鱼类18种,虾类7种,蟹类5种,其中带鱼、小黄鱼、银鲳、虾蟹类分别占捕捞总产量的47.83%、24.78%、2.42%、19.44%,其他鱼类品种较多,总共占5.53%,在随机抽取的4 409个样品中,鱼类质量占总质量的91.12%,虾类占1.37%,蟹类占7.52%。经过计算分析,调查海域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物种较为丰富,但是从带鱼和小黄鱼幼鱼所占比例来看,帆张网作业对幼鱼资源仍有较为严重的破坏。  相似文献   

12.
吻鮈的生物学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吻鮈(Rhinogobio typus Bleeker)又名长吻鮈,地方名秋鮈子,是一种中小型鱼类。在嘉陵江中的大个体,体长35厘米,重600克,市场上的商品鱼,以体长20厘米,体重100克的占多数。肉质尚好,属于一般经济鱼类。体格不大,但捕捞量较高,在嘉陵江上游江段年产量占26种经济鱼类的5.51%(园筒吻(?)在内),仅次于鲤、鲶、青波,白甲而列为第五位。  相似文献   

13.
丰富的物种多样性长江流域是我国淡水鱼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共有鱼类约370种,占全国淡水鱼类种数的2/5。其中仅栖息于长江上游、在世界其它地区从未  相似文献   

14.
基于扩展残存资源量法,提出一种根据分年龄组渔获量以及资源量指数(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求算鱼类的自然死亡系数(M)的新方法.蒙特卡罗模拟分析显示,CPUE的白色噪音(CV)对M估算结果的影响大于渔获量的CV;小的捕捞死亡系数(F)和大的M有助于改善M的估算结果,但与F相比,M自身的大小对其估计结果的影响相对较小.将该方法应用于2个已发表的真实渔业北大西洋长鳍金枪鱼和Flack湖红点鲑的数据中,均得到了较好的M估计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东海北部、黄海南部刺鲳的资源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对5艘深水流网资源信息船1998年8月~2001年3月连续渔捞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刺鲳是本海域深水流网渔业的三大优势种之一(方头鱼占首位,刺鲳和白姑鱼年间变动量相互交替),占年总渔获量的8.68%~27.16%;周年数量分布集中在夏、秋季,全年数量最高值出现在夏末初秋.渔获物重量分布以舟外渔场最多,为49.71%,其次是鱼山、鱼外、沙外、江外等渔场.  相似文献   

16.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流,具有多样的生境,栖息着丰富多彩的鱼类。金沙江上游至河源地区,主要以裂腹鱼类等高原鱼类为主;金沙江中、下游至三峡之间的长江上游地区,有众多的流水性鱼类,特有种也多;长江中、下游分布着许多具有江湖洄游习性的鱼类,种数多,但特有种少。丰富多样的鱼类对维持长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和保障其生态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以草鱼、青鱼、鲢和鳙“四大家鱼”为代表的众多物种在我国的淡水养殖渔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群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7月-2009年9月对大瑶山自然保护区进行鱼类调查,结果发现大瑶山有鱼类37种,隶属4目13科31属,鲤科鱼类是最大类群,优势种为瑶山鲤(Yaoshanicus arcus)、横纹南鳅(Schistura fasciolata)和溪吻鰕虎鱼(Rhinogobius duospilus).主要为山区溪流性小型鱼类,以杂食性和底栖鱼类为主,底栖鱼类占总数的64.86%.杂食性占43.24%,植物食性占16.21%,动物食性占21.62%,碎屑食性占18.92%.生境丧失和过度捕捞是造成鱼类多样性下降主要原因,提出了保护鱼类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84—1985年,我们对京杭大运河(常州市段)鱼类资源做了调查研究,发现该段运河水质污染严重,对鱼类资源影响极大,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鱼的种类变少,先后只采到27种,仅占太湖流域的鱼类种数26、73%;2、鱼的个体数量变少,在两年里总共只采到354尾标本,平均每个点每次只采到4、8尾,已不能成为渔业捕捞对象,资源已被破坏殆尽;3、除个别耐污染的种类外,都不能长期生存下去,多是一些个体小的的低龄鱼;4、很多个体不仅体色变深,而且在形态上也出现各种畸形现象。因此必须引起各方面的注意,迅速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大运河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尽快恢复该段运河内的鱼类资源。  相似文献   

19.
厦门海域渔业资源现存量评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6—2007年夏季(2006年8月)、冬季(2007年1月)、春季(2007年4月)和秋季(2007年10月)在厦门海域利用底拖网渔船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根据调查资料,对厦门海域(约2 713 km2)的渔业资源现状进行了评析.研究结果表明,4个季节渔业资源平均密度为981.97 kg/km2,其中秋季居首位,约为1 261.39 kg/km2;冬季和夏季次之,分别为951.31 kg/km2和936.93 kg/km2;而春季资源密度最低,约为778.24 kg/km2.各个季节的资源密度,鱼类均居首位,甲壳类次之,头足类最低.各季节鱼类优势种分别为:春季鱼类优势种有6种,以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幼鱼和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分别为第一和第二优势种;夏季有7种,以中华海鲶(Arius sinensis)和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分别为第一和第二优势种;秋季也有7种,以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叫姑鱼和中华海鲶为主要优势种;冬季有4种,以叫姑鱼为最主要优势种.4个季节的平均渔业资源现存量约为1 694.71 t;渔业潜在可捕量约10 523 t.渔业资源分布与水温、水深及盐度关系较密切.该海域渔业资源已经明显衰退,急需加强渔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12—2016年山东近海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渔捞日志以及1985年以来的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对山东省近年的渔业资源结构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进而评价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结构组成和渔业资源动态变化趋势.调查结果表明:2012—2016年,渔获种类分别为84、76、76、80和82种,种类数量变化不大.但是山东近海营养层次高、个体大的蓝点马鲛、鲐、小黄鱼等的资源量逐年减少,而鳀、方氏云鳚等营养层次低、个体小的资源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另外,其他经济价值低的杂鱼杂虾的资源量也在不断增长中.山东近海渔业生产分为明显的春、秋两汛,捕捞产量在每年的伏季休渔后达到最大值,之后迅速下降.中国渔业统计年鉴资料显示,山东近海海洋捕捞产量以及渔业资源密度从2000年开始呈现持续下跌的趋势,捕捞产量由307.84 t下降到229.72 t,资源密度由2.38 t/kW下降到1.05 t/kW.近几年,虽然海洋捕捞产量维持在较高水平,但渔获主要来源于伏季休渔制度后暂时回升的渔业资源,个别品种则几乎完全依赖增殖放流.在高强度捕捞压力和渔业环境破坏下,主要经济鱼类资源日趋衰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