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8 毫秒
1.
本文作者合成了主体化合物1,1-二对羟苯基环己烷,并对醇类、酚类和羰基化合物等客体分子进行了包结性能的研究,该主体化合物具有较好的包结性能。  相似文献   

2.
紫外光谱研究β-环糊精衍生物对R/S-扁桃酸的包结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系列β-环糊精衍生物(羟丙基β-环糊精1、羟乙基β-环糊精2和甲基β-环糊精3)时R/S-扁桃酸的包结作用,考察了各β-环糊精衍生物浓度对包结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扁桃酸与各β-环糊精衍生物形成的包合物的包结比为1:1,三种主体环糊精的包结能力强弱顺序为:1>2>3,对于同一主体而言,R-扁桃酸比S-扁桃酸易于被包合,且Ks/KR的顺序与K值的次序有所差别:2>1>3。同时,以羟丙基β-环糊精作为主体研究了客体扁桃酸的存在形态对包结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羟丙基β-环糊精适合包结中性扁桃酸分子,不宜包结扁桃酸离子。  相似文献   

3.
用紫外吸收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七元瓜环对鸟苷的分子包结作用,以及体系pH值对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瓜环与鸟苷相互作用受体系pH值的影响,在体系pH约为3的条件下,七元瓜环对鸟苷有较大的包结能力,并且形成了1:1的包结配合物.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可溶性β环糊精聚合物与客体分子的包结行为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可溶性β环糊精聚合物与客体分子按同一包结比进行。而β环糊精体系在浓度较低时,包结比为1∶1;浓度较高时,包结比为1∶2。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CyH)2Q[6]为主体分子和4-(1H-咪唑-2-基)苯胺盐酸盐为客体分子,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研究发现,主体与客体分子之间通过离子—偶极作用,客体分子的苯胺部分包结在(CyH)2Q[6]的疏水性空腔内,形成(CyH)2Q[6]部分包结客体分子的1:1主客体包结配合物.又通过离子-偶极作用和氢键互相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在DMSO中,对-[(对羧基)-苯偶氮基]杯[4]芳烃与甲萘威的相互作用.CBC4A对甲萘威的荧光猝灭作用表明了CBC4A与甲萘威之间可能形成了1:1的包结物.计算了包结常数,根据不同温度下的包结常数,计算了热力学常数△H和△S,并由此证明包结反应是焓变驱动的过程,基于分子模拟图讨论了二者的包结模式.  相似文献   

7.
环糊精疏水空穴所具有的包络特性,在生物学中被作为潜在的酶模型进行研究,医学中被当作“分子胶囊”加以应用.在有机合成、对映体分离等其它研究领域也都越来越多地被研究和应用.通常采用H—NMR,差热一热重分析,X射线分析等方法研究环糊精的包结络合物.我们利用包结络合物的圆二色性(CD),研究了β—环糊精(β—CyD)与生物色素罗丹明B(RH)、茜素红(AL)形成的包结络合物.并对影响包结络合物的稳定性因素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环糊精与中性红包结作用的循环伏安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玻碳电极以循环伏安法研究了β-环糊精与中性红的包结行为.当电活性客体分子中性红被包结时.在循环伏安图上表现为客体分子的氧化还原峰电位和峰电流的变化.固定中性红的浓度,改变环糊精的浓度.结果表明中性红分子低电位区间的氧化峰电位随着环糊精浓度的增加而负移,氧化峰电流则逐渐降低.依据电位变化和电流变化分别求出了β-环糊精与中性红形成包结物的包结比和包结常数.  相似文献   

9.
利用客体分子的圆二色性,研究了β-环糊精对DL-酪氨酸的立体选择包结行为以及体系pH和时间对立体选择包结行为的影响.确认β-环糊精具有选择包结L-酪氨酸的特性,且随体系pH的增加而增强.并认为β-环糊精的这种特性是其分子中手性化合物D(+)-吡喃葡萄糖单元和客体分子的不对称静电场总体效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在pH=10.2的NH3-NH4Cl的缓冲溶液中,用紫外-可见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Meso-四(4-吡啶基)卟啉(TPyP)与α-CD、β-CD、γ-CD、SBE-β-CD、TM-β-CD五种环糊精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超分子体系.利用双倒数曲线法计算了TPyP与以上五种环糊精的包结比和包结常数(K).结果表明TPyP与TM-β-CD形成了1∶2的包结物,而与其它四种环糊精均形成1∶1的包结物.通过对包结常数大小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出五种环糊精对TPyP包结能力的大小,其中TM-β-CD表现出最强的包结能力.此外,还探讨了包结机理.  相似文献   

11.
采用饱和溶液法制备β一环糊精(β-CD)和尼泊金丙酯(PP)的包结物,并通过UV、IR、DSC、XRD等方法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包结物的红外谱图中尼泊金丙酯的特征吸收峰明显减弱或消失,其中羰基峰向高波数位移了32 cm-1;DSC谱图中在86℃和106℃出现两个弱而宽的吸热峰;X-射线粉末衍射显示包结物与β-CD的谱图极为相似,没有新的峰产生.通过比较包结物与相应主、客体光谱及热性能的差异,可以确定包结物的生成.  相似文献   

12.
在100℃以下制备了一系列Ba0.9Sr0.1Ti1-xNdxO3固溶体纳米粉末(0≤x≤0.1),TEM观察粒子为均匀球形,平均粒径70 nm.制陶实验发现材料的室温介电常数达86000,比BaTiO3纯相提高近30倍,纳米粉体的烧结温度为1 150℃,比传统微米级粉体的烧结温度降低200℃.  相似文献   

13.
Ba_(1-x)Ca_xZr_yTi_(1-y)O_3纳米材料的合成、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常压水相法 ,在100℃以下制备了一系列Ba1 -xCaxZryTi1 -yO3 固溶体纳米粉末(0≤x≤0.5,采用常压水相法 ,在100℃以下制备了一系列Ba1 -xCaxZryTi1 -yO3 固溶体纳米粉末(0≤x≤0.5,0≤y≤3),经XRD物相分析和d -间距 -组成图证明 ,产品为立方晶系的完全互溶取代固溶体 ,结果符合Vegard定律.TEM形貌观察 ,粒子为均匀球形 ,平均粒径70nm.通过制陶实验 ,分别测定了该系列固溶体的室温介电常数以及介电常数随温度的变化 ,结果发现 ,用软化学方法在BaTiO3 中掺入适量钙和锆 ,由于掺杂离子均匀进入母体晶格 ,引起tc 降低 ,室温介电常数达9200 ,比BaTiO3 纯相提高6倍.  相似文献   

14.
采用常压液相法 ,在 10 0℃以下制备了一系列BaTi1-xCexO3 固溶体纳米粉末 (0≤x≤ 0 .3) ,经XRD物相分析和d -间距 -组成图证明 ,产品为立方晶系的完全互溶取代固溶体 ,结果符合Vegard定律 .TEM形貌观察 ,粒子为均匀球形 ,平均粒径 70nm .通过制陶实验 ,分别测定了该系列固溶体的室温介电常数以及介电常数随温度的变化 ,结果发现 ,用软化学方法在BaTiO3中掺入适量铈 ,由于掺杂离子均匀进入母体晶格 ,引起tc 降低 ,室温介电常数达 160 0 0 ,比BaTiO3纯相提高近 10倍 .制陶实验证明纳米粉体的烧结温度为 12 0 0℃ ,比传统微米级粉体的烧结温度降低 15 0~ 2 0 0℃ .  相似文献   

15.
微米级球形无机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米级球形无机化合物已成为功能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评述了微米级球形无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工艺,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在1873K下,MoSi2电阻炉内用70mm×100mmMgO坩埚和AlMnCa合金开展了3炉低碳低硅钢脱氧实验.结果表明,用1#AlMnCa脱氧后,钢中溶解氧和全氧含量均较低,终点全氧质量分数为37×10-6.用AlMnCa脱氧后钢中夹杂物大部分为球形的含有CaO的复合夹杂物.用AlMnFe脱氧后,钢中主要是Al2O3或Al2O3-MnO等构成的复合夹杂物,其形状仅有少量为球形.实验终点钢中89.1%的夹杂物尺寸小于10μm,无大于50μm的夹杂物.用1#AlMnCa在25t转炉上进行了6炉TGD07钢脱氧工业试验,脱氧后钢中氧质量分数平均为23.8×10-6,最低达到8×10-6.与未用...  相似文献   

17.
在100℃以下用软化学掺杂方法,合成了一系列Ba0.75Sr0.25ZrxTi1-xO3固溶体纳米粉末。XRD物相分析和d-间距-组成图证明,产品为完全互溶取代固溶体。TEM观察,粒子为均匀球形,平均粒径60nm,通过制陶实验,分别测定了该系列固溶体的室温介电常数和介电损失,结果发现,用化学方法在BaTiO3中掺入适量锶和锆,引起tc前移,室温介电常数提高8倍,而介电损失(tanδ)却下降3倍。  相似文献   

18.
 利用700 g硝酸铝、199 g尿素和300 g黑索金为原料制成高密度的水胶炸药,该炸药在爆炸罐中爆轰合成出了纳米氧化铝.利用高分辨率透射电镜和X光衍射仪器对实验得到的粉体进行了分析.透射结果表明该法所得到的氧化铝颗粒尺寸都是纳米级的,而且颗粒的形状呈球形,最小的颗粒约8 nm,颗粒尺寸为15nm左右的居多.衍射结果表明大部分的纳米氧化铝为α型,有少部分的θ型.另外把纳米氧化铝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烧结.根据烧结后的衍射曲线简单分析了氧化铝的烧结过程.同时指出大部分θ(型氧化铝的转化温度为900℃左右.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无穷大各向同性基体中完善粘结的球向各向异性球夹杂,发现当基体在无穷远受均匀荷载时,球夹杂同样具有类似的显著性质。结果表明,当0<κ<1,球夹杂中心将出现无穷大应力。而且,在无穷远拉荷载作用下,当0<κ<1/3,将出现空蚀现象;在无穷远压荷载作用下,当0<κ<1,将出现黑洞现象。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不同的制备方法,得到了球形,立方体,八面体和花瓣状氧化亚铜微粒,使用XRD、SEM对其进行了表征。用不同形貌的氧化亚铜对含铬(VI)废水进行了光催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花瓣状氧化亚铜性能最差,球形氧化亚铜光催化性能最佳,且光催化性能与颗粒度有关,颗粒度越小,其光催化活性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