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以西部地区12个省份为研究区域,运用DEA方法中的BCC模型、CCR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分析了2000-2010年各研究区域旅游业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技术进步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以综合研究旅游业的发展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对投入指标的冗余度、产出指标的不足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12个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大于1,呈增长态势,这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指数的增长;除青海省外,其余11个省份的静态效率评价指标都保持在高水平,处于递减规模报酬生产阶段;投入指标中旅游业从业人员存在较大冗余,有17.33%的改进空间,各项产出指标的不足率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
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采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β收敛回归检验、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构建了对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指数进行综合测算并分析其收敛性及影响因素的框架,对1993—2012年中国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该时期建筑业TFP的年均增长率为4.6%,技术进步是TFP增长的主要源泉,技术效率则未有明显提升;TFP的变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增长速度在2004—2007年处于最高水平,随后呈下降趋势;全国及东部、中部地区各省份之间TFP增长具有绝对β收敛,西部地区各省份之间的收敛性则不显著;经济环境、行业科技能力、行业市场结构等3类因素的变动与TFP增长存在关联,其中,外资建筑企业比例指数与TFP增长指数具有最高的灰色关联度.  相似文献   

3.
基于"自上而下"法对中国大陆30个省区的入境旅游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使用变异系数衡量入境旅游碳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借助莫兰指数对入境旅游碳生产率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入境旅游碳生产率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年增长8.63%;东、中、西部增长趋势未见显著差异,东部地区增幅略高于中西部地区;入境旅游碳生产率西低东高,存在明显空间集聚现象;低、高入境旅游碳生产率省区分别与低、高省区为邻,空间集聚性大于异质性,且以低入境旅游碳生产率省区彼此为邻现象为主;入境旅游碳生产率在局域空间分布上较为稳定,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对入境旅游碳生产率时空演变特征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旅游碳排放研究的内涵,还有利于中国各省区分享发展低碳旅游经验.  相似文献   

4.
采用中国大陆分地区分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平均工资和工资总额等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对2006至2015年中国大陆各省区公务员工资区域差异进行系统的研究,发现当前各省区公务员工资存在较大的差异,最高省份工资与最低省份工资的倍差在2.47-3.37之间,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均会使倍差显著缩小;公务员工资水平处在全行业中间水平,增长幅度基本与全行业平均增速保持一致;从空间分布上看,各省区公务员工资高水平集中在直辖市、沿海地区和西藏、青海两省区,而低水平地区则集中在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从分布模式上看,各省区公务员工资空间分布模式接近随机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5.
索罗斯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在资本达到一定水平后,技术进步才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我国经济经过多年高速增长,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技术进步对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财险业作为服务业中的重要一员,大力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可以从多方面支持我国提升技术水平。财险业主要经营风险保障型业务,即可以通过风险保障的方式为技术进步保驾护航,也可以通过将保险资金配置于可以促进技术进步的领域的方式,为技术研发提供资本支持,促进技术水平的提升。本文在使用随机前沿方法对技术进步率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利用2002——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的方法,研究了财险保费收入对生产中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财险业发展对技术进步率的提升产生了明显的溢出效应;财险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增加,从而通过促进固定资产带动技术进步率水平的提升;财险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时对技术进步的溢出作用程度不同,财险业发展水平越高对技术进步率的促进作用越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静态、动态及生产率效应角度分析了我国主要工业部门2003-2005年劳动力、技术进步因素引起工业结构变动情况,得出工业部门的主导产业应定位于劳动生产率高且吸纳大量劳动力部门的结论;采用1993-2002年我国五大类产业工业总产值、就业人数和资本投入量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表明我国技术密集程度不同的产业具有利润率均等、工业结构变动趋缓的特征,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财政支出结构对资源型省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我国18个资源型省区2007—2013年的面板数据,采用SEM模型和一般面板数据模型对资源型省区的各结构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资源依赖度对经济增长存在负效应的省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农林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环境保护支出和科教支出对经济增长不利;另外的省区,各结构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不相同。政府应根据各资源型省区的发展状况,进行合理的财政支出。  相似文献   

8.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测度了1996—2010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和差距,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在各地区差异明显,但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趋同的趋势。相比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来看,科技活动人员、对外开放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正,市场化程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研发强度、政府管理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从工业发展效率和城市综合发展两个方面评价新乡市近年来的转型发展效果.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指数法,对新乡市工业部门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测算分析,发现新乡市工业发展态势良好,绝大部分行业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提高取得了生产率的改善,逐步走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道路;构建新乡市城市转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经济指标、社会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运用熵权法对其城市转型效果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新乡市城市转型运行情况良好,经济指数、环境指数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而资源指数和社会指数进步较小.  相似文献   

10.
在利用IPCC提供的参考方法对中国大陆30个省区(不包括西藏)1997~2012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估算、分析的基础上,采用LMDI分解模型将碳排放的影响因子分解为人口规模效应、经济发展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以及城乡人口结构效应和人均能源消费效应,并对江苏、河南、内蒙古和重庆4省区的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解.结果表明:中国各省域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但增加幅度各省区明显不同;CO2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省区差异,表现为东部省份中部省份西部省份,除青海、宁夏和海南3省碳排放强度仍在增加外,其他各省区均呈下降趋势;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表现为正向效应,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则表现为负向效应,其中经济发展对4省区能源消费碳排放正向效应最大,而能源强度对4省区碳排放负向效应最大;乡村人口比例、城乡人均能源消费量对4省区碳排放量的影响有限且存在较弱的正负波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分布滞后效应,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分析2002—2011年我国27个省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化规律、收敛性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全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缓慢,多数省区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受技术进步变动影响,西部高于东中部地区;全国和中部地区绝对/3收敛和条件/3收敛效应显著,东西部地区仅条件/3收敛效应显著;高级职称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经费投入对全国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计量经济学在中国服务业生产率测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和Frontier 4.1计算程序对中国1992--2002年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测度.采用了利用面板数据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这一模型与传统的经济核算模型不同,它不仅将产出增长分解为投入增长和TFP增长,而且还将TFP增长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的10年中,服务业多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2.5%,这一贡献主要来自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3.
为了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研究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结构与变化规律,对285个中国城市在2003—2014年间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程度进行了测算、分解,其结果表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以年均2.12%的速度增长,其中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升的平均速度分别为1.74%与0.37%。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累积增长率上小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表明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与资源代价过高;但也有部分城市能够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规制之间的有效协调。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累积增长率存在中部东部西部的区域差异,技术进步在东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过程中的贡献最高,而中、西部则相对较多地依赖技术效率改善。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5—2019年全球68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运用经典线性回归模型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信息网络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技术进步和组织变革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信息网络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使用工具变量法减缓内生性问题后,回归结果仍然稳健;资本水平、经济自由度和创新水平是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影响因素,汇率水平的提升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呈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纳入空间因素的计量分析表明,一个国家信息网络发展水平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条件,而地理邻近国家之间的信息网络发展水平居于次要地位;信息网络主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组织变革2个中介机制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将技术进步率分解为资本生产率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加权算术平均和的形式,得出四要素经济增长方程;在第一种角度(外延 内涵角度)的经济增长类型判别基础上,提出第二种角度(资本 劳动角度)的经济增长类型判别方法;在两种角度的4个指标中,提出用内涵贡献率、劳动贡献率两个指标来描述经济增长类型的方法,并给出判别经济增长类型的指标值区域;最后给出算例,并指出两种角度经济增长分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研究从数字化技术投入、数字化生产应用和数字化创新效益3个维度对我国30个省份(除西藏外)制造业数字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在厘清制造业数字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基础上,构建了2009—2019年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制造业数字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数字化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且存在较大的地区差距和异质性,制造业数字化生产应用能力逐渐加强,但数字化技术投入与创新动力不足;制造业数字化能显著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且制造业数字化创新效益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制造业数字化能够通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提升和规模效率改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且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17.
在提出采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与绿色GDP增长率的比值测算经济增长方式绿色转型的基础上,依据2006~2014年我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对经济增长方式绿色转型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方式绿色转型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环境规制对经济增长方式绿色转型没有显著影响,而产业结构高度化、外资和要素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方式绿色转型反而有负面作用。结合中国现实情景,对实证结论背后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解释,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带有"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2000~2016年陕西省10个市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指数,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在陕西省全局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鉴于此,从科技创新视角为提高陕西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禽蛋等畜产品消费群体不断增加。同时,中国畜牧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问题,因此,提升畜牧业效率愈发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本研究采用DEA法对2010~2019年中国31个省区的畜牧业发展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2个省区的总技术效率始终处于有效状态,投入产出保持稳定。同时,利用Malmquist指数对不同省区的畜牧业发展进行进一步动态分析,发现重庆、福建、陕西、海南、天津5个省效率提高主要是由综合技术效率和技术变化效率上升引起的。13个省区在10年间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归因于技术的进步。因此,要提高畜牧业投入产出效率,应注重调整产业结构,更有效地利用生产要素,提高技术水平,实现更高效的生产。  相似文献   

20.
基于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现代增长与发展理论,利用武汉市1950-200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劳动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资料,并以时间序列表征技术进步,建立了武汉市的生产函数,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各因素进行核算。核算发现,改革开放前,资本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劳动力的增加,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为负。改革开放后,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成为武汉市经济增长的引擎,其次才是资本、劳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