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298名中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性别差异显著。父亲教养方式在惩罚、严厉,偏爱被试,过度保护维度上性别差异显著,在拒绝否认维度上存在城乡差异,在情感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三个维度上存在年级差异。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城乡差异。父亲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母亲教养方式在过度干涉、过度保护维度及拒绝、否认维度和惩罚、严厉维度上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在偏爱被试维度上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选取中专学校350名被试,发现中专生的网络成瘾程度与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因子,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因子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与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对被试的网络成瘾程度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父亲惩罚、严厉和过度保护因子对被试的网络成瘾程度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孤独感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儿童孤独量表(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调查了341名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研究表明:1.除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外,其余各因子男生均显著高于女生;中年级学生虽比高年级得到父母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但父母也更惩罚严厉,同时父亲的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也更严重。乡村学生较城镇学生受到父亲更多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却较少受到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2.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对孩子表现出更多的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的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也越少。3.农村的学生与城镇学生相比,其孤独感更强。4.合群儿童较孤独儿童享受到来自父母更多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而较少受到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父亲的过度保护.5.父母各因子中除了过分干涉、过干涉过保护,其余均与儿童孤独感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其中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是影响儿童孤独感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儿童行为问卷(CBQ)对配伍抽样获得的190对黎、汉高年级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城乡高年级儿童的学业成绩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且黎族儿童的学业发展风险随年级升高而加大;相对而言,农村黎族母亲"偏爱被试"教养方式得分更高;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关爱与黎、汉儿童的努力控制、黎族儿童的学业成绩有正相关;母亲严厉惩罚和拒绝否认与黎、汉儿童的努力控制和学业成绩呈负相关;母亲过分严厉、过度惩罚不仅会直接影响汉族儿童的学业成绩,还会通过弱化其注意控制能力而增加学业失败的风险。结论:农村黎族母亲"偏爱被试"的教养方式是六年级儿童的学业风险因素;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爱有利于促进黎族儿童的学业成绩;母亲过分严厉、过度惩罚对汉族高年级儿童的学业成绩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为家庭教育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人际信任量表(ITS)对31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是否独子、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人际信任与父母情感温暖和理解(FF1、MF1)均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而与父母惩罚严厉(FF2,MF4)和拒绝否认(FF5,MF3)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结论: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积极情绪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使用EMBU和情感平衡量表,对太原市分层随机抽取的450名初中生进行评定,探讨初中生积极情绪、家庭教育方式及家庭因素的相互关系。测评结果表明:父母亲因子中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初中生积极情绪呈非常显著正相关;父亲因子中的拒绝否认,母亲因子中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与积极情绪呈非常显著负相关;情感得分的学校间有差异,与学生来源有关,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初中生对父母教养方式的体验存在较大差异,城市的初中生更多地感受到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家庭因素中父母是否离异,母亲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对其积极情绪有明显影响,尤其是人均月收入高的家庭,给予子女的是情感温暖理解,其情感得分较高。  相似文献   

7.
贵州农村初中生自我概念发展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530名贵州农村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1.初中生自我概念发展呈U型发展模式,初二年级处于最低点,同时,初中生自我概念的发展反映了性别方面的差异。2.父母养育方式中,父母因子"情感温暖与理解"与个体自我概念与发展呈正相关,父母因子中"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与个体自我概念发展呈负相关,"母亲偏爱"与其自我概念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曾伟楠 《科技信息》2009,(19):384-385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抑郁障碍产生的影响机制,研究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我图式特点及其跟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以及对抑郁障碍产生的影响。方法:分抑郁组和对照组,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自我图式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对被试进行调查。结论:1.抑郁障碍患者父母教养方式倾向于缺少情感上的温暖和理解.过多的严厉惩罚和拒绝否认。2.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我图式表现出更多的回避性、强迫性和依赖性。3.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我图式和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积极心理学方面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健全人格取向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西华师范大学230名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教养方式上,父母对男生采取较为严格的教养方式,而对女生则采取较宽容的教养方式;独生子女相比非独生子女能更多地体会到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和爱;2.从心理健康水平来看,男生能比女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理工科学生在情绪控制和目标追求上表现得比文科类学生和艺体生好;3.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父母惩罚严厉、过度干涉、拒绝否认等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消极作用,而父母的偏爱对其没有明显的影响。4.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惩罚严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特质焦虑问卷(TAI)对中州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大一至大三共48名聋人大学生进行调查,旨在探讨聋人大学生特质焦虑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父母情感的温暖、理解(FF1、MF1)与聋人大学生的特质焦虑水平呈负相关,而父母的过度保护、过分干涉(FF6、FF3、MF2)、父母的拒绝、否认(FF5、MF3)、偏爱被试(FF4、MF5)、父母的严厉、惩罚(FF2、MF4)与聋人大学生的特质焦虑水平呈正相关,即父母教养方式对聋人大学生特质焦虑水平有重要影响,因此,父母应该调适对子女的教养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洪菊  赵莹  吕善辉 《科技信息》2010,(36):392-392,394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父母的教养方式、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防御方式问卷(DSQ)测量一、二、三、四年级的大学生120名。结果:父母拒绝否认与惩罚严厉因子与SCL-90的总分正相关,父亲情感理解温暖与SCL-90负相关;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中间型的防御机制和掩饰度与SCL-90的总分正相关。不成熟防御机制、掩饰因子、母亲拒绝否认因子、父亲惩罚严厉因子、拒绝否认因子对SCL-90总分具有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和防御方式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使用青少年网络欺负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650名初中学生为被试。结果显示:母亲拒绝与抑郁情绪、网络欺负显著正相关,父亲情感温暖和母亲情感温暖分别都与抑郁情绪、网络欺负呈显著负相关;家庭教养方式中,母亲拒绝维度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网络欺负、父母情感温暖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网络欺负,抑郁情绪在预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家庭教养方式不仅直接作用于网络欺负,而且可以通过抑郁情绪间接作用于网络欺负。  相似文献   

13.
采用自我修订的拖延调查量表和中文版EMBU对400名小学生进行测试,旨在研究小学生拖延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拖延行为存在显著相关;(2)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父亲的惩罚和严厉、母亲的惩罚和严厉因子对小学生的拖延行为都有着非常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选取暴力犯罪青少年这一典型群体,并将其与普通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进行多维度对比调研,以期科学了解其家庭内在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青少年父母相比,暴力犯罪青少年的父母缺乏情感温暖理解,更多采用严厉惩罚、拒绝否认的不良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15.
李艳萍 《科技信息》2010,(22):83-84
本文运用应对方式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广西百色市两所农村高中共544名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1)农村高中生最常采用的应对方式是忍耐,应对方式的选择存在显著性别和年级差异。(2)父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等积极教养方式与问题解决、求助等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性正相关,父母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偏爱、拒绝否认和贬低等不良教养方式与退避、发泄、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侗族地区高中230名侗族高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及其相关因素做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男女生在父母各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2)该地区父母教养方式与父母文化程度在父亲情感温暖、偏爱被试和母亲偏爱被试呈显著正相关;(3)父母教养方式与家庭的收入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对282名初中生进行了测试。结果(1)男女生在母亲教养方式分量表各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男生在父亲教养方式分量表的父亲惩罚、严厉(FF2),父亲拒绝、否认(FF5),父亲过度保护(FF6)三因子上的得分极其显著的高于女生得分;(2)状态和特质焦虑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l),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F1)均存在极其显著负相关,与除父亲过分干涉(FF3)以外的其余六个因子(FF2、FF5、FF6、MF2、MF3、MF4)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子女焦虑有着密切关系;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F1),母亲过干涉、过度保护(MF2)、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l)三因子对初中生焦虑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11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父母给予的温暖理解越多,子女适应社会越好,父亲越拒绝否认,母亲越严厉惩罚,子女社会适应越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焦虑的关系.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对282名初中生进行了测试.结果 (1)男女生在母亲教养方式分量表各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男生在父亲教养方式分量表的父亲惩罚、严厉(FF2),父亲拒绝、否认(FF5),父亲过度保护(FF6)三因子上的得分极其显著的高于女生得分;(2)状态和特质焦虑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l),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F1)均存在极其显著负相关,与除父亲过分干涉(FF3)以外的其余六个因子(FF2、FF5、FF6、MF2、MF3、MF4)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子女焦虑有着密切关系;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F1),母亲过干涉、过度保护(MF2)、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l)三因子对初中生焦虑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学优生和学困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星  胡婷婷  陈霞 《科技信息》2009,(31):175-177
目的:比较研究学优生和学困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的差异及其及其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的关系。方法:运用自我描述问卷(SDQ-II)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158名初中生(学优生76名,学困生82名)进行调查。结果:(1)学优生较之学困生,父母更多的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给予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较少运用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等消极的教养方式;(2)在自我概念各因子上,学优生与学困生存在显著差异(除言语、外貌、体能外),具有更加积极的自我概念;(3)父母积极地教养方式与子女的自我概念呈显著正相关(p〈0.001),而消极的教养方式与其呈显著负相关(p〈0.001)。结论:(1)学优生和学困生在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2)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概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