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全面整理了日本数学教育家长泽龟之助的主要业绩,在此基础上对他的翻译工作进行评述,阐明了长泽在明治时期西方数学著作的引介、数学术语的确定与统一、数学书横排等方面的重要贡献.指出长泽数学教科书编撰及数学教育方面的成果基础就是其前期的翻译工作,他的译著不仅对日本的数学教育影响巨大,而且还被介绍到中国,促进了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19世纪下半叶中国出版的汉译方数学著作在日本的流传情况,重点论述和讨论了《数学启蒙》和《代微积拾级》这两部数学著作的流播对当时日本数学的影响,认为汉译西方数学著作对于日本吸收和消化西方近代数学以及日本数学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李善兰传统数学著作和传播西方近代数学理论历史文献的研究,得出李善兰在极限思想上与近代西方数学中极限理论是保持一致的。李善兰通过极限思想得到了一些关于极限和的数学表达式。这些数学公式与近代西方数学中的公式是一致的,然而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这一数学思想对晚清数学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近代西方数学理论传入我国并且得以接纳和广泛传播都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基于李善兰传统数学著作和成果的研究,发现李善兰也在微积分理论方面,在数学思想上与近代西方微积分理论是保持一致的。李善兰得到了一些关于积分的数学表达式,这些数学公式与近代西方微积分中的公式是一致的,但是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虽然如此,但是这一理论对晚清数学的应用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近代西方微积分理论传入我国并且得以接受和传播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1877年建立的"东京数学会社"是今天的日本数学会和物理学会的前身。其首任会长柳楢悦(1832-1891)不仅是一位数学家,也是一位测量学家。围绕其学习日本传统数学和汉译科学著作的情况,深入分析创建"东京数学会社"并进行沿海测量的事迹,研究近代日本数学、测量学等学科发展的经纬。通过考察柳楢悦年轻时在长崎海军传习所学习西方航海和测量技术的历程,探讨他在"东京数学会社"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和在英国商船上进行沿海测量的基础上,全面介绍其成就,并通过分析近代日本学者在从传统文化转型到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的历程中既受到来自清末中国的影响,又到西方实地考察,进行航海测量等实际操作,最终顺利完成从传统转型到现代化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传统数学中很早就有了"微分"和"积分"二术语,在中国古代传统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注》中就多次出现,其意义是无限分割和无穷叠加。而作为微积分理论中表示无穷小分析的"微分"和"积分"二术语则是在1859年的《代微积拾级》中首次出现。"微分"和"积分"二术语是中国数学家李善兰和西方传教士伟烈亚力合译时共同选用的。通过历史文献的梳理,得出"微分"和"积分"二术语的翻译可以说是李善兰翻译西方数学著作中名词意译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目的将《几何学原础》的内容、体例、术语与汉译本《几何原本》和现代版日文《欧几里得原论》进行比较并重新考察《几何学原础》的英文底本问题,探讨欧氏几何学在日本明治初期的传播情况。方法文献比较、分析。结果明确《几何学原础》的英文底本和译著者的具体情况,通过比较得知汉译本《几何原本》的体例和名词术语对《几何学原础》有一定的影响,而《几何学原础》中的体例和名词术语被现代日文版《欧几里得原论》参考和引用。结论《几何学原础》为最早出现的欧氏几何学前6卷的日文译本,在明治初期被多所学校当作教科书使用,对当时日本数学教育的国际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晚清时期是西方近代数学在中国的传入初期,高等数学著作开始译入我国.李善兰与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历合作汉译了<代微积拾级,这是中国翻译出版的第一部高等数学著作,其创造的大量中文数学名词被普遍接受并沿用至今.这个时期尚未进入中国现代数学研究开拓时期,汉译的国外数学文献多是中国人和外国人合作完成的,为中国现代数学研究开拓时期的数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杨辉的数学教育思想对数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传统数学及其数学教育思想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如何运用这些思想推动当代数学教育改革是当前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古代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杨辉的三部著作论述了杨辉的数学教育思想对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多方面启示.  相似文献   

10.
长泽龟之助作为日本明治、大正时期的著名民间数学教育家,在编译数学教科书方面成绩突出,他不仅与本国数学家一同探讨数学问题、合作编译教科书,还和中国及欧洲数学家进行数学翻译的交流与合作.将西方先进教学理念和教材引入日本并应用于教学,同时将自己成熟的教科书编撰法介绍到中国,推动了晚清、民国时期中等数学教育的顺利开展.这些数学翻译交流活动丰富了长泽的数学知识,提高了翻译能力,为他大量编译数学教科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李斌 《世界博览》2008,(23):76-80
近代西方的船坚炮利迫使闭关锁国的、在科学上后进的中国和日本都走上了改革的道路。不同的是明治政府全面吸收西方文化,以教育现代化为突破点,成功地实现了日本科学与西方科学的对接。  相似文献   

12.
宋元时期秦九韶、李冶和杨辉数学著作的序言中反映出,该时期的中算家认为数学知识源于生产实践并由"圣人则之".而数学功用则依次表现为三个递进的层次:尽管数学是六艺之末,但在服务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活动中可经世和类物;数学家们从事数学研究是为了"通神明,顺性命",数学家在数学创造过程中有强烈的美感体验数学生于道,最终还要进于道,最后尝试性地分析了中国数学起源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从文献分析出发,采用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探讨了数学方法论的历史,数学方法论的提出,古代东西方的数学方法论、近代数学方法论思想,数学基础研究中的数学方法论,应用数学与数学的应用、计算机数学及数学中的创造性思维等方面,论述了数学方法论的产生和发展。由此得出结论,数学方法论是数学发展的产物和先导,它对数学研究、数学创造以及数学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1.李善兰(1811—1882)是清末著名的数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出生于浙江宁波一个书香世家。他和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等共同翻译了许多西方科学和数学著作,为近代科学在中围的传播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古代希腊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发祥地之一。希腊数学对近代数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的影响。公元5世纪以后,希腊文化连接遭受致命打击,终于走向衰退。希腊学术著作屡遭动难,绝大部分被焚毁,那么,希腊数学又是怎样被保存下来,以及怎样在文艺复兴之前传入欧洲,并最终成为近代数学的基础的呢?这是数学传播史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笔者在以工作的基础上,又深入探掘,研究了大量史料,文献,基本搞清了希腊数学著作传播的概况,本  相似文献   

16.
近代早期的科技翻译呈现很大的特殊性.在数学术语翻译过程中,李善兰和伟烈亚力翻译的《代数学》、华蘅芳和傅兰雅翻译的《代数术》,探索和遵循了一些术语翻译规则.通过分析史料,发现主要有沿用传统术语、旧词新用以及创译新词等术语翻译规则,这些翻译规则对近代科技翻译特别是数学术语的翻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揭示了16、17世纪中国引入西方数学的历史背景,指出中国通过传教士传授和翻译、中国学者评介和中西合作编译以及中西方数学交流三种途径引进西方数学。西方数学的引进,促进了中国数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培养了一批造诣较深的数学家,推动了数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考证与对比分析的方法,考察了日本数学书横排的历史源头、推广过程及其对日本和中国的影响。日本数学书横排始于1879年日本著名数学家中川将行和荒川重平合著的《几何问题解式》,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完成。日本数学书横排的完成反映了日本学者在引进西方数学过程中突破传统、锐意进取的集体智慧,不仅为日本数学的发展提供了方便,也影响了晚清数学教科书的编排工作。  相似文献   

19.
厘清李善兰翻译出版西方天文学著作的主要历程,分析其翻译天文学著作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通过史料分析,得出李善兰是把近代西方天文学全面地引入我国的第一人,是近代西方天文学传播和研究的奠基人。通过翻译西方天文学著作为中国传统天文学带来了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的天文知识,为落后的天文学教育和研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中国传统天文学的西化作了铺垫。《谈天》的翻译出版为清末科学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且影响着后来的科学教育。  相似文献   

20.
 在18世纪到19世纪的200年间,欧洲人才辈出,诞生的大数学家数不胜数。这期间,东方的数学却反常地沉寂。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数学成就远不如中国;但到了19世纪末,中国的数学反而不如日本。通过比较从明治维新到二战前后中日数学人才的培养,分析了中国这期间数学落后于日本和世界的原因。日本政府明治维新要求老百姓全面向西方学习乃原因之一,而中国人由于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信念,因而在追求真理的态度上始终不能全面以赴,也不失数学及其他科学落伍的重要原因。此外,中国早期学习西方以应用科技为主,缺乏对数学的热情,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还没有认识到当代最先进的数学,始终未接触到学问的前沿。另外,日本数学的迅速兴起与其学习方法有密切的关系。没有做学问的热情,没有崇高的志愿,不可能产生杰出的数学家。今日中国数学的前途,端赖于年轻一代数学家的培养,研究生的培养则溯源于中学生的教育。期望重新燃烧起中国人对数学的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