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重庆市竹叶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叶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和其它有用成分.它的提取物是我国新开发的一种植物类黄酮制剂,具有优良的抗自由基、抗氧化、抗衰老、抗菌、抗病毒及保护心脑血管,防治老年退行性疾病等生物学功效.此外,竹叶提取物在医疗、营养保健、食品添加、保鲜等多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  相似文献   

2.
为了开发天然果蔬保鲜剂,以苹果为研究对象,以竹叶中的黄酮作为活性成分,利用不同浓度的竹叶提取物对鲜切苹果的品质影响。从质量损失率、色泽、多酚氧化酶的活性、硬度、抗坏血酸的含量、可滴定酸的含量以及感官评定来评价竹叶提取物对鲜切苹果的保鲜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鲜切苹果通过不同浓度的竹叶提取物处理,可以减少苹果的质量损失,延缓色泽褐变以及多酚氧化酶活性,同时对抗坏血酸和可滴定酸具有保护作用,而且将鲜切苹果的感官质量提高了一定的程度,其中0. 5mg/m L的黄酮浓度的竹叶提取液对鲜切苹果的保鲜作用最佳。  相似文献   

3.
竹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评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竹叶提取物(Extract 0f bamboo leaves,Ebl)是我国新开发的一种植物类黄酮制剂,具有优良的抗自由基、抗氧化、抗衰老、抗菌、抗病毒及保护心脑血管,防治老年退行性疾病等生物学功效.就竹叶黄酮的提取、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的测定方法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同时结合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竹叶花椒挥发油干预高脂血症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为竹叶花椒挥发油中功能性成分研究及其干预高脂血症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首先通过GC-MS鉴定竹叶花椒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再借助数据库获取化学成分对应靶点和高脂血症疾病靶点。又通过Venn图、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分析、GO分析、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和构建“靶点-通路-活性成分”网络得到竹叶花椒挥发油干预高脂血症的关键靶点。最后采用分子对接软件AutoDock对竹叶花椒挥发油主要活性化合物与关键靶点进行半柔性对接验证。结果 在竹叶花椒挥发油中鉴定出29个化学成分,得到37个干预高脂血症的核心靶点,该核心靶点涉及细胞对脂质的反应、脂质的定位调节和对脂多糖的反应等方面。KEGG富集分析与“靶点-通路-活性成分”网络进一步得到PPARA、RXRA、TNF、NR1H3、PPARG和IL-6等28个关键靶点,也得到金合欢醇、亚油酸和α-石竹烯等7个主要活性成分。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关键靶点与主要活性成分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合能均小于-7.0 kJ/mol。结论 竹叶花椒挥发油中的多种功能性成分可能...  相似文献   

5.
几种植物化学物粗提物体外抗DNA氧化损伤功能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植物化学物功能开发备受关注,其粗提物有效生理功能快速筛选方法成为制约保健食品开发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以CuSO4-Phen-Vc-H2O2-DNA化学发光体系为基本检测手段,调整检测条件,分别对竹叶提取物、黑加仑提取物、葡萄籽提取物进行了体外抗DNA氧化损伤功能的筛选.结果提示葡萄籽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DNA氧化损伤功能,在5-25mg/L呈现剂量效应关系(r=0.97,P<0.01).竹叶提取物在400mg/L表现为一定的抗DNA氧化损伤功能.但其仅表现为延缓自由基的生成,并不能阻止DNA的氧化损伤,而黑加仑提取物则表现为促进DNA氧化损伤.由此可见CuSO4-Phen-vc-H2-O2-DNA化学发光体系可以作为植物化学物.甚至粗提物抗DNA氧化损伤功能检测的一个快速、经济、有效的方法.葡萄籽提取物可作为良好的保健食品资源,竹叶提取物则需慎重,黑加仑提取物不能作为保健食品资源直接利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测定竹叶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的分光光度法,作出部分优化:以碱性显色体系显色,增加显色剂用量,分别使用芦丁和异荭草苷作为标准品,制作标准曲线,竹叶提取物中总黄酮测定结果存在差异。在浓度0~40 mg/L范围内,芦丁、异荭草苷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99、0.9998,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7.93%、99.65%,对应测出总黄酮含量分别为30.3%与26.3%,RSD为1.35%、0.7%(n=6)。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用异荭草苷制作标准曲线优于芦丁。  相似文献   

7.
竹叶椒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竹叶椒挥发油成分。利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竹叶椒挥发油,用GC—MS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分离出37个组分,鉴定出32个化学成分,其中含量最高的是苧烯21.76%。  相似文献   

8.
竹叶提取物对微生物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竹叶的乙醇醋酸提取物对大肠杆菌、枯草牙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具有广泛的抑制作用,抑制效果随作用时间延及使用提取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强,但是对根霉和黑曲霉的抑制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9.
竹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酮类化合物是竹叶中含有的一类生物活性较强的成分,具有很大的开发应用价值.对竹叶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分离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竹叶黄酮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测定菟丝草药材对15-LOX、COX-2酶的抑制率来评价其体外抗炎活性,菟丝草药材各溶剂提取物对COX-2酶有较高的抑制率,其中石油醚提取物的活性最高;而对15-LOX酶的抑制率均比较低.同时采用GC-MS技术对其脂溶性部位进行成分分析,并根据峰面积归一化法对各组分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分析,共鉴定出酯类、脂肪酸、甾类等47种成分.结果显示,菟丝草药材有一定的抗炎活性,石油醚提取物活性最强,脂溶性提取物中甾类及脂肪酸成分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竹类植物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植物资源,竹叶表皮细胞富含硅质,导致制片过程中切片易破碎,不能获得清晰完整的竹叶切片。开发竹叶切片处理方法,对于研究竹类植物叶片解剖结构具有重要的实践和应用价值。筛选有效的氢氟酸处理浓度以及时间是观察竹叶内部解剖结构的前提。【方法】采用石蜡制片的方法,以竹叶为材料,首先优化去硅环节,筛选出适用于竹叶的最佳氢氟酸浓度和时间;之后采用此最佳处理方法制片,观察竹叶内部细胞结构并结合去硅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竹叶叶表皮和基本组织的形态解剖结构进行比较,发现真正影响竹叶完整石蜡切片制备的结构是叶片上下表皮的硅质细胞和主脉,这些结构使得制片易破碎,无法得到完整竹叶内部解剖结构。通过试验发现经过体积分数为25%的氢氟酸去硅处理2 d后再进行石蜡制片可以使竹叶上下表皮细胞和叶脉结构完整,得到理想的石蜡切片。【结论】竹叶去硅处理最佳氢氟酸体积分数为25%,处理时间以2 d为宜。  相似文献   

12.
毛竹向撂荒地扩展过程中叶功能性状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毛竹林扩展过程中叶片的适应特性和生存对策,为合理调控毛竹林的扩展提供依据。【方法】以毛竹-撂荒地扩展界面为对象,比较了不同扩展阶段毛竹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含量(LDMC)及叶片主要养分元素及计量比等叶功能性状。【结果】①随着毛竹的扩展,SLA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扩展前期、中期和后期的SLA值分别为1.80、2.16和1.83 m2/kg。②不同年龄毛竹不同时期的LDMC的变化趋势不同,Ⅰ度竹LDMC随着毛竹扩展呈降低的趋势; Ⅱ和Ⅲ度竹LDMC呈升高的趋势。③随着毛竹的扩展,叶碳含量(LC)、叶氮含量(LN)、碳氮比(C/N)的变化差异不明显,叶磷含量(LP)呈降低的趋势,分别为1.70、1.53和1.15 g/kg; 碳磷比(C/P)呈升高的趋势,分别为264.06、292.33、392.03; 氮磷比(N/P)呈升高的趋势,分别为12.70、13.62和17.16。【结论】随着毛竹向撂荒地扩展,SLA 先升后降,Ⅰ度竹LDMC降低,Ⅱ和Ⅲ度竹LDMC升高,LP降低,C/P和N/P升高,毛竹主要叶功能性状随着环境的变化发生了适应性改变。毛竹通过降低SLA和N/P,增加LP含量来适应扩展前期剧烈变化的环境条件。随着毛竹的扩展和林分环境的形成,毛竹叶N/P增加,生长由受N制约变化为受P元素制约。Ⅰ、Ⅱ、Ⅲ度毛竹LDMC随着毛竹扩展的变化规律不同,使毛竹能够在扩展过程中更好地保有资源,具有 “集团”优势,能更灵活地利用资源。  相似文献   

13.
 利用软印刷技术,研究了在竹材表面仿制荷叶表面的超疏水性微纳结构。以新鲜荷叶为模板,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印章,经过两次复形处理使竹材表面获得类似荷叶表面的超疏水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及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仿生荷叶竹材样品具有与荷叶类似的微纳乳突结构粗糙表面,其与水滴的接触角达到150.5°(平均值),非常接近荷叶表面的接触角(154.5°),表现出超疏水特性。仿生荷叶微纳结构竹材样品的成功制备,证实了纳米技术赋予竹材等亲水材料以超疏水性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南京地区竹类病害发生状况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查清南京地区竹类病害发生流行状况,笔者通过野外路线踏查和标准地调查相结合,于2007年5月至2009年3月对该地区主要散、混生竹种系统开展了病害发生种类和危害状况调查,并对竹类病害发生流行的主导因子进行了分析。共调查竹种18属107种(含种下等级),发现竹类病害15种,其中真菌性病害13种、非侵染性病害1种和螨害1种。发生较严重的病害为竹丛枝病(Aciculosporium take)、竹叶枯型丛枝病(Phaeosphaeria bambusae)、刚竹秆褐腐病(Fusarium spp.)、竹叶锈病(Puccinia spp.,Uredo ignava)、竹叶锈褐斑病(Schizotetranychus nanjingensis)等,对竹类生产危害和影响较大。竹类病害的发生流行与竹种、环境条件及经营管理关系密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竹类植物栽培过程中要做到适地适竹,科学管理,加强优良竹种选育以及竹类病害研究和检疫等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毛竹林带状采伐可实现竹林机械化经营,研究不同采伐宽度毛竹立竹生物量分配及其异速生长,为毛竹林带状采伐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12月模拟机械采伐对不同宽度条带内的毛竹林实施全林皆伐,2020年8月统计试验毛竹林不同采伐宽度带(0、3、9、15 m)内新竹数量、胸径、枝下高和竹高。调查新竹枝、叶、秆生物量,分析伐后新竹地上构件生物量分配特征及其异速生长关系。【结果】 随着带状采伐宽度的增加,新竹数量先增加后减少,9 m采伐宽度带新竹数量最多,新竹竹高降低,胸径减小,枝下高及相对枝下高降低,立竹鲜枝质量、鲜叶质量、鲜秆质量及总生物量均显著降低。带状采伐可以提高立竹出叶强度、相对竹高,尤其增加叶分配占比和叶相对生物量。带状采伐未改变立竹秆-总生物量的等速生长关系,但对枝-总生物量、叶-总生物量相对生长速率产生显著影响,由异速生长关系转变为等速生长关系。【结论】 带状采伐致使毛竹通过生理整合作用权衡各构件资源分配关系,改变其异速生长关系,诱发新竹形态可塑性变化,9 m采伐宽度的新竹数量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竹子营养叶与秆箨之间的关系,揭示竹子不同功能叶器官的结构差异,为竹类植物的基础生物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信息。【方法】以6种竹子即勃氏甜龙竹(Dendrocalamus brandisii)、慈竹(Bambusa emeiensis)、绵竹(Lingnania intermedia)、香竹(Chimonocalamus delicatus)、云南箭竹(Fargesia yunnanensis)和美竹(Phyllostachys mannii)的营养叶、秆箨和叶枝为研究对象,观察它们的显微结构,并对其各项指标进行测量与比较。【结果】竹子营养叶解剖结构具有指状臂细胞或梅花状细胞的分化,并且具有薄壁维管鞘细胞;秆上部的箨片形态更接近于叶片,而下部的箨片具有较厚的角质层,无叶肉细胞的分化,与叶片形态差异明显。竹子营养叶的叶片、叶柄、叶鞘和叶枝维管束韧皮部的面积占比均高于木质部,与秆箨(笋箨)有显著差异。秆箨(笋箨)的箨鞘与箨片维管束木质部面积占比更高,虽然秆上部箨片形状和大小都与叶片接近,但与叶片相比,其维管束木质部面积占比更高。叶鞘和箨鞘的解剖结构与叶片和箨片的有区别,与叶柄的结构基...  相似文献   

17.
在卧龙五一棚大熊猫生态观察站设点进行冷箭竹生态生物学研究.定时观测外界因子(光量值、气温和各层次地温)对冷箭竹叶、茎、根、鞭和笋等器官生长发育的影响.对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1)气温对叶温关系密切,影响显著.根据气温利用回归方程可以推算叶温;(2)茎温与气温和0 cm,20 cm,40 cm 土层的地温密切相关,影响显著.根据气温和地温可以利用回归方程推算茎温.  相似文献   

18.
竹叶锈病是竹类主要病害之一,影响竹子生长。为了利用重寄生菌赭红枝顶孢(Acremoni-um salmoneum)防治竹叶锈病,笔者利用该重寄生菌对竹叶锈病进行了室内及野外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防治竹叶锈病时,重寄生菌接种量为(10×10倍显微镜视野下)100个左右孢子时较适宜,竹叶锈病的发生程度随着重寄生菌寄生率的增加而减轻,防治效果达64.8%。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金佛山方竹(Chimonobambusa utilis)为禾本科竹亚科寒竹属植物,是目前寒竹属中保存面积较大、自然分布类型较丰富的竹种,竹笋经济价值较高。分析不同竹龄金佛山方竹冠形、叶形的差异及枝、叶异速生长关系,明确竹龄差异对金佛山方竹形态可塑性的影响,为金佛山方竹的高效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