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职护理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高职院校科学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采用SCL-90、生活事件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对270名高职医学护理学生进行了调查和数理统计.研究表明:人际关系问题、学习压力是影响高职护理生心理健康的生活事件;高职护理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学生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显著相关;生活事件的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因子与应对方式的幻想、自责、解决问题、健康适应因子对高职护理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最大;应对方式是作为生活事件与心理困扰症状的中介变量而存在并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2.
大理地区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我校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大理学院医学生测评。结果:我校医学生各因子得分低于国内大学生常模。与青年常模比较,强迫、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均较高,且有显著性差别(P<0.05)。有、无心理问题的学生在生活事件各因子上存在差异。结论:我校医学生总体心理状况较好,但需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大学生常模在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和偏执三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父母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与父母文化程度为中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强迫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父母文化程度为中学与父母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不显著;父母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与父母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强迫和其他二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其心理问题检出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大学生对主要社会生活事件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和“SCL-90”自评量表同时对710名地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交往等主要社会生活事件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的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进行测评,并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发现被测查的大学生所表现的积极与消极的应对方式与其反映心理健康中的各因子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的认知、情感、行为三维度方面的积极和消极应对与其反映心理健康中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部分因子呈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生从事学习及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心理健康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学习方式的重要变量,其本身也是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至关重要,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调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父母教养方式同子女心理健康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状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普通中学和重点中学的32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及其与学生家庭状况的关系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心理健康与是否重点中学有显著的差异,同时在性别上也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重点中学好于普通中学,女生好于男生.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经济、居住状况及父母职业、受教育状况无明显相关,但与父母婚姻状况有显著相关,婚姻越幸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好.  相似文献   

7.
“习得无助”感的存在,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生“习得无助”有多种表现形式,其成因既有学生个人的主观因素,也有外在教育环境的客现影响。从学生心理干预、教师教育过程、班级建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是可以有效解决学生“习得无助”问题的。  相似文献   

8.
叶宁  罗琼 《科技信息》2008,(17):259-259
本研究以98名来自三个不同专业的大一、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生活事件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为研究工具,探讨了生活事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同时比较了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生活事件的评价及心理健康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月  时春阳 《科技信息》2007,(3):232-232
负性生活事件与人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它是导致人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目的在于找出哪些生活事件会影响学生的生活,这些事件发生的频率如何。从而可以使学校、教师和心理学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体验、生活状态,并且有针对性的采取适当措施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愉快地完成学业,顺利地步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0.
转型期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为出发点,采用《心理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对重庆市30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强迫、敌对和偏执等方面;性别因素在父母养育方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心理健康方面不存在差异;父母是否离异、下岗等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不产生影响,但离异因素在父亲的严厉、惩罚,下岗因素在父亲的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父母亲的文化程度、职业因素对心理健康和教养方式的部分因子产生了影响;父母亲积极的教养方式会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减轻学生的心理焦虑,消极的教养方式则会增加学生的焦虑。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因出现心理问题而对他人和自身造成伤害的事件频频发生,这些事件不管是对学生自身还是家庭、甚至是社会,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高校也开始反思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根据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深入分析,针对性提出有效解决策略,以期能够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发生以后,引发高校教育管理者的思索,面对大学生的人生第二次“断乳期”,我们该怎样应对?本文从目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入手,着重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以此引起高校教育管理部门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不艮倾向并加以疏导教育,缓解学生心理压力,澄清模糊的认识,培养健康意识,从而有效防范大学生因心理疾病既而引发的恶性事件.  相似文献   

13.
对杭州市660名4~7岁幼儿进行行为问题的检测,采用SCL-90量表对幼儿的父母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水平测试,以探讨相互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幼儿总体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5.90%,父母心理健康总分和各因子分均与幼儿行为问题总分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从父母总体的心理健康对幼儿行为问题的回归分析看,父母的强迫、抑郁、恐怖、偏执4项心理健康的水平能较好地预测幼儿行为问题;母亲和父亲的心理健康对幼儿行为问题的回归分析表明,母亲的抑郁、偏执、恐怖能较好地预测幼儿行为问题,父亲的强迫、抑郁、恐怖、偏执、精神病症能较好地预测幼儿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问卷(ASLEC)和防御方式问卷(DSQ)对5 946名大学新生进行测试,探析大学新生生活事件和防御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生活事件和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551(p0.01),0.462(p0.01);心理健康的前3个影响因素是人际关系、不成熟防御和学习压力,分别解释总变异的26.6%,12.2%和3.4%;生活事件、不成熟防御、中间型防御和掩饰因子对心理健康的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39.297,244.978,57.052,64.501,p0.001;防御方式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23.4%.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就读于各类中小学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们或忙于_E作与孩子交流和沟通甚少,或呵护过度,或期望过高;由于学习任务繁重、生活内容单一枯燥,甚至遭受体罚或变相体罚等方式不当的教育;同时社会负面影响也不断扩大,孩子们的成长环城由“儿童世界”转化成了“成人世界”,从而导致了众多的心理问题:自卑、任性、焦虑、嫉妒、抑郁、自闭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实施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学校首当其冲地应该积极承担并切实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学生的应激反应症状与生活事件、行为问题、自我效能、家庭父母因素关系。方法:应用事件影响量表(IE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等量表整群抽取广州某中学580名学生进行现况调查。结果:所有调查学生应激反应临床症状检查率为38.7%;在年级、教养方式上分布差异明显的有:应激反应临床症状检查率、闯入亚症状群、IES总分、发生频率前7位主要事件应激量均值、生活事件量表各因子平均应激量及总应激量。应激反应症状与生活事件典型相关分析,创伤应激反应症状的闪入症状群主要与人际关系、健康与适应方面有关;回避症状群主要与学习压力、健康与适应方面有关。各量表因子分数的EARSON相关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激反应症状的发生与个体心理行为特征和家庭父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疾病,而且还有向“少年化”发展的趋势,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不注重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所致.本文提出检验心理健康的标准,并对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在重视生理健康的同时,如何注重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韶关市技师学院512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但比中学生常模要好,男女生在抑郁、焦虑、精神病性三个因子上存在差异,技工院校学生群体易发的一般心理问题是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抑郁、偏执、恐怖等;结论:技工院校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需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入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大学期间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这项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适应大学生活,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和未来发展。深刻认识大学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教育方法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肖晓玲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28(B06):149-149,155
选取普通中学和重点中学的32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及其与学生家庭状况的关系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心理健康与是否重点中学有显著的差异,同时在性别上也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重点中学好于普通中学,女生好于男生。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经济、居住状况及父母职业、受教育状况无明显相关,但与父母婚姻状况有显著相关,婚姻越幸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就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