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而且很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本文从昆曲的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角度分析其内在的哲学思想,从中领略艺术本身的哲学本质,以给各种从事艺术事业者给予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戏曲形成问题,至今颇多分歧,诸说纷纭。自本世纪初,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问世,提出“论真正之戏曲,不能不从元杂剧始也。”这是研究中国戏曲史的创始之论,影响之大,自不待言。此后,学术界对中国戏曲史的研究引起了重视,并相继出现了中国戏曲形成于春秋战国、汉、唐、金、元诸说。其中如任半塘认为中国戏曲形成于唐,周贻白认为北宋民间所演的《目连救母杂剧》“才使中国戏剧确立起自己的地位,脱离‘百戏’的范围而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部门。”直至现在,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议,亦复如是。  相似文献   

3.
《定军山》作为中国早期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奠定了电影在中国的特殊形式——“影戏”的形成.文章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从戏曲在群众中广泛的社会基础、京剧在清末的异军突起、谭鑫培本身的地位、三国戏与早期电影自身的特点等几个方面,阐释了戏曲《定军山》作为中国戏曲电影奠基之作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王骥德和李渔,虽处不同时代,但其戏曲理论在文体特征、文体创作、文体结构、文体批评、文体功用等方面大同小异.王骥德的戏曲理论给李渔的戏曲理论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为李渔的戏曲理论奠定了基础.李渔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作了全面的总结,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了中国传统戏剧理论,使之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二者的戏曲理论为我国近现代戏剧的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林婵娟 《海峡科学》2012,(3):161-164
中国戏曲艺术最早出现在汉、唐到宋、金;主要是以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等不同形式所编排演出.据历史记载宋朝刘壎(1240-1319)最先引用”戏曲”这个名词,中国表演艺术中表现手段与词曲、音乐、美术等之合而为一更富有独特的魅力.以歌舞表现出剧中人物的个性思想、情感、及行为之外,其传统与特色的脸谱艺术,却是传统戏曲中最具特殊的脸谱表现手法.随着时代改变,西方的文化渐进,我们的固有文化已渐渐流失了,而现今的青少年对于传统戏曲的认知竟然是陌生,相对地在西方文化上是亲近了解.本研究主要是探讨京剧文武场的脸谱描绘在台湾的教育发展、现况与影响,学生是否能够了解京剧脸谱的特质?其中针对史料记载以及文献探讨,将京剧教育中的脸谱作为切入观察的角度,并从台湾京剧文武场,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戏曲美学原则创作?透过脸谱描绘了解教育现况中教学发展以及所产生的影响为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以圆为美的观念蕴含着一种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它以一种内在的审美张力规范着戏曲表演者,牵引着戏曲观赏者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并以其独特的功能和诱人的魅力,贯穿于戏曲表演的"四功五法"之中。  相似文献   

7.
戏曲是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学成就的戏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之中国民众的一种选择。由于它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舞台艺术。因此不少戏曲理论家皆认为它集中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写意美学观,而戏曲的这种写意特征又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诗、画写意有异曲同工之妙,数百年来一直与观众的审美情趣相契合,成为最受大众喜爱的一种艺术。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戏曲"这一传统文体开始向现代"戏剧"转化。在这一转化过程中,社会达尔文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在这一思潮的感召下,"戏剧"这一西方化的文体形式才得以在中国普及,人们从而能够以全新的视野来认识和思考中国戏曲的发展流变历程。同时社会达尔文主义也引发了新旧两种阵营和两种视域关于戏曲、戏剧问题的激烈论争,这无疑进一步加速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进程。可以看出,在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强有力的催化作用下,"戏曲"才完成了向"戏剧"观念的嬗变。  相似文献   

9.
"科玄之争"与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是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从这一视角反思20世纪初期的"科玄之争",便有了一种特殊的历史意义."科玄之争"作为一种文化象征,预示了此后中国文化发展的重大主题在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中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当代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之路必须在这种大文化背景下展开,要解决好中西文化的沟通、科学与人文的融会和个体与人类的统一这样一些关键性课题.  相似文献   

10.
焦循的戏曲理论著作<花部农谭>、<剧说>,尤为赞赏花部戏曲的重要价值,在中国戏曲批评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焦循认为戏曲应具有示范作用,应重视观赏与演出紧密结合,并能同诗歌一样"言志",而某些优秀的花部戏曲确实符合他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1.
黄梅戏是我国五大剧种之一,有着极强的文化背景和浓郁的地域特色,是中华戏曲百花园里一朵瑰丽的奇葩。但由于戏曲的地方局限性等特点,也为它的发展传播带来障碍。如何弘扬民族文化,推进黄梅戏艺术的健康快速发展,值得我们思考。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开放姿态,打造精品力作、推出文化品牌,加大地方高校的推广力度,重视戏曲旅游开发等四个方面阐述了黄梅戏艺术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2.
荆轲刺秦王未遂被杀,尔时"秦腔"已传遍咸阳城,并被注入了许多秦国文化的元素,即从唱到吼。秦地老百姓喜欢的就是那慷慨悲凉的味道。秦腔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经相当成熟,六种唱腔、十三门角色都有严格的规矩。适值易俗社成立12周年之际,鲁迅专门题写了"古调独弹",包含着对秦腔的赞美。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原功能"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秦腔名段"西湖山水还依旧"语言风格及艺术成就,必然有助于中国传统戏曲的大众化与国际化。  相似文献   

13.
京剧在近代传到上海,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海派艺术,其形成是各剧种间的同台竞技、融汇交流的结果,也是近代上海特有的城市文化哺育下的产物.京剧海派的出现,形成了与京朝派既抗衡又相补充的另一极,促进京剧艺术的革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前高校古代戏曲教学有待改革,不应仅仅重视文本意义,更多的是要结合戏曲文化和戏曲艺术并借助一定的表现手段以求全面地、立体地向学生展示戏曲的全貌,让学生充分领略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弋阳腔的历史足迹和现代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戏曲成熟于宋元时期,以“高腔”名世的弋阳腔作为宋元南戏流传到江西的产物,同余姚腔、海盐腔和昆山腔并列南曲四大声腔,数百年来对中华戏曲有深入骨髓的影响。步入新世纪,当戏曲艺术在时代潮流推动下再次面临巨大转型之时,回顾弋阳腔的流变历程,审视弋阳腔的审美特质,对于我们正确把握中华戏曲的当下生存和未来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时代英国伦敦剧院上演的剧本多用无韵体诗形式,无韵体诗突破传统格律诗束缚,自由度大些,易抒发情感,语言也显自然些,轻重音节的有规律的交替是构成英语韵律的突出因素。中国约有360种戏曲。秦腔,川剧,越剧,粤剧,豫剧和黄梅戏等拥有众多民众,但京剧影响最大,普及全中国,它们风格各异,但唱词上有共性;均为戏曲“诗”体。由此,与莎士比亚“诗剧”相对应的中译文,应用道地中文,吸取中国历史悠久的戏曲(诗)体长处,仿戏曲体,运用现代汉语,译成略具古典风味,耐看,上口,耐唱(耐诵),耐欣赏,耐回味的中文。  相似文献   

17.
臧琳佳 《科技信息》2008,(17):175-175
罗西尼意大利著名歌剧作曲家,浪漫乐派,喜歌剧大师,其作品《塞尔维亚的理发师》是意大利剧作家斯太尔比尼根据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戏剧《费加罗三部曲》中第一部的故事编成歌剧脚本。本剧是一部意大利传统风格的二幕喜歌剧,成为歌剧创作中有代表性的精品之一,艺术魅力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18.
河南曲剧是河南省第二大剧种,也是中华民族戏曲艺术中的优秀种类,流行于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及河北、安徽、湖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等省。它由高台曲演变而来,发源地当为现河南平顶山汝州。  相似文献   

19.
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芗剧,具有鲜明的闽南文化特征和地域特色,是全国近四百个地方剧种中惟一由海峡两岸文化交融而成的地方剧种,对开展闽台文化交流和增强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闽南芗剧具有自身的传承价值,具有自身的发展与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