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孝义皮影、木偶、碗碗腔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在面对多元文化挑战中,生存空间受到了严重挤压。本文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总结孝义地方剧种、剧团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找出制约其生存的主要原因,进而探索符合剧种自身传承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杨森林 《海峡科学》2006,(10):85-86
芗剧是我省五大剧种之一,与台湾歌仔戏同根同源,是闽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芗剧流行于闽南、台湾和东南亚一带,它独具地方特色,蕴含乡音乡情,是紧密联系海外侨胞的情感纽带。明末清初,郑成功将流行于闽南的“锦歌”等民间艺术带入台湾,与台湾民歌相结合,使清唱与人们表演相结合。清末,歌仔戏在唱腔上得到较大发展。民国初年,由于音乐曲调富有地方特色,方言俚语通俗易懂,又博采其它剧种的剧目和表演艺术而风靡盛行。  相似文献   

3.
怀梆亦称怀庆梆子,系河南地方稀有剧种之一,因源于明代怀庆府而得名,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变迁的今天。怀梆等民间艺术走进地方高校,地方高校参与保护、传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地方文化,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地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地,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被破坏和消亡威胁最严重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是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常丰富。在地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高校图书馆除了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外,还应开拓思维,通过多渠道、多形式来参与地方非物质文化的信息采集、地方文化的整理和归类、储藏及传播等工作。  相似文献   

6.
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图书馆特色文献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沉积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佐证,其文化信息空间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历史与人文知识信息。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而多样,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这些资源的文献种类繁多,是图书馆建设自身特色文献的重要来源。利用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探讨、分析和研究大理地方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和服务,更好地体现民族地方图书馆的重要价值,促进图书馆参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展示边疆少数民族璀璨的文化遗产,发挥图书馆的职能和绩效,积淀馆藏特色文献资料,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像资料库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记忆的主要表现形式,具有重要的文化知识信息价值。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资源丰富而多样,利用现代声像学影像技术记录、开发与利用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像信息资源,建立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像资料库,是保护和传承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繁荣与发展大理民族民间文化事业,满足读者地方人文影像知识信息需求,建设发展馆藏特色文献资源,促进地方民族文化旅游与经济的和谐并进。图书馆理应利用自身的文献信息技术,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8.
吴珊榕 《科技信息》2012,(28):201-201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地区,闽南有着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本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起着很大作用。同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图书馆提供了一个新的服务点。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精神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其重要承载者与传递者,他们对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前景具有相当程度的决定作用,了解传承人的真实意愿和现实需求,对提供行之有效的保护具有基础意义。我们应该立足现实,从文化多样性的大视野上、从中华文化传承角度来思考问题,培育文化生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黑龙江省“五乡八村”及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开展田野工作,了解各地区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在对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鄂伦春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概括当下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特点,对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予以探索和讨论,助力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黄梅戏是我国五大剧种之一,有着极强的文化背景和浓郁的地域特色,是中华戏曲百花园里一朵瑰丽的奇葩。但由于戏曲的地方局限性等特点,也为它的发展传播带来障碍。如何弘扬民族文化,推进黄梅戏艺术的健康快速发展,值得我们思考。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开放姿态,打造精品力作、推出文化品牌,加大地方高校的推广力度,重视戏曲旅游开发等四个方面阐述了黄梅戏艺术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2.
闽南体育文化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史前时期—秦汉至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20世纪后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历程。闽南文化的“重乡崇祖、爱拼敢赢、兼容并包、尚义贵利”,使闽南体育文化具有民族体育活动展现地域性文化特色、传统的庆典民俗活动融入竞技元素、文化的融汇与交流凸显文化兼容性、尚义贵利的品质使闽南体育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内涵特征。同时,通过体育交流、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和两岸民俗体育的发展,闽南体育文化具有促进闽南经济的发展、展示互惠共赢的开放观念、演绎爱拼敢赢的闽南精神、唤起闽台文化认同感等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3.
萨特早期戏剧《苍蝇》的成功改编给中国当今戏剧戏曲的改革与发展以几点启示: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仍是今日戏剧戏曲创作的丰润土壤,创作中应更加重视对它的挖掘;二、今日创作经验借鉴的视野可更开阔、多元;三、当代剧作家应在创作中注入现代精神,而不盲目迷古。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文化产业春潮涌动,在许多文化领域都出现了复苏和复兴的迹象.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中国戏曲却始终无法融入到即将到来的大发展之中.有识之士奔走呼吁,并开列了振兴中国戏曲的一系列"药方":要给戏曲"松绑"者有之,要让戏曲"回归民间"者有之,中国传媒大学周华斌教授更提出了将戏曲、话剧、电影、电视剧全部归入"大戏剧"概念,希望给中国戏曲注入更为鲜活的研究和发展空间.从我国文化发展现状分析戏曲的当代生存环境,也希望能引起戏曲理论研究者正视这种现状,使戏曲避免成为故宫博物院的"珍藏".  相似文献   

15.
以历史考据的方式,将秦腔脸谱与传统面具相联系,分析其起源、形成、发展以及不同类型.以美学、文化学理论和秦腔戏剧发展为参照,得出了秦腔脸谱以色彩隐喻忠奸,以写意表达好恶,以神态刻画精神三大美学表现特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十七年戏剧文学创作的总体格局是“话剧——戏曲二元结构”共生互补,话剧的突出特点是日益政治化和正剧化,戏曲则基本上是“传统戏、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三并举”和悲剧、喜剧与正剧同步发展.如果说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主要是由话剧的诞生与发展来代表的,那么,在十七年,戏曲的“推陈出新”及其文学成就对于中国戏剧现代化的意义则在话剧之上.  相似文献   

17.
三山国王是粤东地区的地方保护神,特别为粤东客家人所信奉。在明清时期,伴随着粤东客家移民台湾,三山国王信仰也飘洋过海到台湾。三山国王信仰曾被视为台湾客家人所特有的信仰,是台湾族群辨别的标准之一。目前两岸交流是文化先行,三山国王信仰可借其在两岸客家人的特殊地位,推动两岸客家及与其他族群的文教交流。  相似文献   

18.
壮族的戏曲剧种,可分为壮剧和壮师剧;壮剧依流布地域不同,又可分为广西壮剧和云南壮剧。在中国少数民族戏曲中,壮剧占有突出的历史地位,其文化传统深厚、社会影响广泛、艺术形态完整、剧团结构合理,显示出一个成熟剧种的特有品质。而走专业与业余剧团共同发展的道路,紧抓民俗与民生的生命线,则是壮剧发展的重要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闽南人向台湾和东南亚移民并建立起覆盖闽南、台湾和东南亚的移民网络。歌仔戏基于闽南人移民活动诞生、成长并流传分布于闽南族群聚居的闽南、台湾和东南亚。闽南人的移民生活塑造了歌仔戏悲情的剧种个性,为歌仔戏提供“过台湾”“下南洋”剧目题材。歌仔戏在闽南移民社会的传播中,不断丰富着艺术载体;其观演活动也影响着闽南人的移民生活,建构着闽南移民对祖籍文化的认同,帮助整合、凝聚闽南族群,巩固和发展闽南人的社会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20.
在全国三百多个戏曲剧种中,有些剧种是单声腔剧种,有些剧种是多声腔剧种。云南壮剧既有在本土民间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山乐西土戏的(乐西戏调)和富宁土戏的(哎依呀)腔调、(哎的呶)腔调,同时又有融合其他剧种声腔的广南北路沙戏的(沙调)、富宁土戏的(乖嗨咧)腔调、(依嗬嗨)腔调以及散用在富宁土戏和广南沙戏音乐中的(皮黄腔调),因此,云南壮剧是以本土腔为主要特征,融合其他剧种声腔的多声腔少数民族剧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