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主要对语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对它的起源,定义、特点、语类结构潜势理论、语类与语域、语境和语篇的关系,语类理论在多种语篇分析中的应用的做了总结和概括。使读者对语类有一个总体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讨论了语用标记语的分类、特征、位置、多功能性以及语域。语用标记语的多功能性展示了其分类的复杂性,但主要体现为3个功能:主体性功能、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主体性功能标示了说话人与交际命题之间的关系;语篇功能描述了说话人所感知的命题与其他话语单位之间的关系;人际功能表达了说话人所感知的听话人与交际命题的关系以及相互明示的程度。语用标记语的语域是指在特定社交场合或专业领域中人们使用标记语的范围,例如话剧中的对话,以及学术文章、法律文献、报纸文章、政治语篇等等。  相似文献   

3.
黄姁 《科技信息》2011,(36):181-182
语域理论是功能学派的重要理论,包括语场、语旨、语式三个变量。而语域三变量又分别与概念、人际、语篇意义相对应,它们的变化会影响到及物系统、语气、主位的选择。本文从文学翻译入手,先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了语域偏离以及与词义偏离、词汇偏离的辨析;再从功能学角度把语域偏离应用到文学翻译中。  相似文献   

4.
汉语外位语结构在英译汉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位语结构在汉语中俯拾皆是.本文研究了汉语外位语结构的定义,从语法角度、修辞角度和功能角度分析了外位语结构的特点,按照本位语与外位语的关系和本位语在句中充当的语法成分对外位语结构造行分类,并探讨了汉语外位语结构在英译汉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位相论是日本语言学家菊泽季生提出的社会语言学范畴概念,集团语属位相的一部分,而年轻人小集团使用的青年语是集团语之一。本文用实证论述了集团语与青年语的关系,提出了考察集团语、青年语对了解日本人工作、生活状况及拓展日语语言研究有重要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赵强 《枣庄师专学报》2008,25(3):102-104
与传统的语言学派不同的是,篇章语言学的翻译理论,注重源语与目的语之间语言层次之上的、各种语境因素的对等。本文借助韩礼德的语域理论以及格雷戈里和卡罗尔语场、语旨、语式的概念,从交际功能的角度,讨论了翻译过程中语域对等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央宗 《西藏大学学报》2008,23(3):102-105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而委婉语是社会心理在语言上的一种反映。文章从职业委婉语、死亡委婉语、疾病与残废委婉语等方面探讨了委婉语的内容及其构成,以便正确地理解、鉴赏和运用。  相似文献   

8.
连贯是语篇分析的重要课题之一。从互文性角度对连贯现象进行重新审视,一方面,展示出了互文性与连贯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更揭示了语篇连贯的实质,即语篇的连贯是与当前语篇相关的主客体在语篇交际中的认知整合性连贯,是超出单个语篇范围、诸因素间的理据性关系。连贯的互文分析法,能给研究语篇连贯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语篇的衔接和连贯需要借助许多手段,如指称、替代、省略和标记语。讨论了标记语与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分析了标记语的错误使用和不当使用,并指出在外语教学中,尤其是写作教学中应对标记语的使用有一定重视。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而委婉语是社会心理在语言上的一种反映.文章从职业委婉语、死亡委婉语、疾病与残废委婉语等方面探讨了委婉语的内容及其构成,以便正确地理解、鉴赏和运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动态表演性原则在英若诚先生所译的《芭芭拉少校》中习语、活句、文化转换、称谓等方面的应用来论证这一原则在戏剧翻译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电视剧《闯关东》主题曲《家园》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首歌曲。主题曲的歌词精彩,寓意深刻;它发展手法自然合理;整体布局错落有致,富有创意;段落对比鲜明;调性变换虽然频繁,但自然有效果;它的Rap节奏与《摇篮曲》的交织结合新颖;很好地表达了顽强坚韧、勇于抗争、重义轻利以及与人为善的“闯关东精神”,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汤显祖的"至情观"在其戏剧作品尤其是《牡丹亭》中展露无遗,然而"情"在汤显祖这里至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情"的承认和赞美,二是"理"对"情"的引导和收束。前者是论"情"的起点,后者则是"情"的落脚点。因此汤显祖不仅是"情"的歌颂者,而且也是"情"的批判者。  相似文献   

14.
艺术中的“心理距离说”是由英国爱德华·布洛提出的,他认为距离介于主体自身和主体感受之间,它是主体产生某种感受的源泉或媒介。借助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分析中西戏剧的表演,发现前者表现为“距离太远”,后者则是“距离太近”。这鲜明地反映在中国虚拟程式化地表演和西方戏剧“第四堵墙”的理论上。  相似文献   

15.
早在20世纪60年代,黄佐临深切感受到中国话剧完全按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进行艺术创作并不完善,因为中国的文学艺术有着写意的传统,因此他提出"写意的戏剧观",主张在中国传统的写意戏曲的基础上创造话剧,同时吸取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使话剧既能继承民族优秀遗产,又能吸取世界各国戏剧精粹,使之能成为相当完善的艺术.  相似文献   

16.
中国戏剧对悲剧和喜剧不做截然的判分,多数喜剧剧本的构成要素以悲剧为主,只是在结局作喜剧处理。喜剧收束不能淡化全剧伤感压抑,悲剧结局也会有善恶果报的补偿。西方悲剧的主旨在于创造剧场气氛,所以它更多追求演剧的震撼效果,考问观众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考验观众的心理承受力。中西戏剧的差异在于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中国文化崇尚“中和“,而西方文化追求“崇高“。  相似文献   

17.
元杂剧水浒戏和小说《水浒传》中的李逵都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形象。在水浒戏中,李逵是个喜剧角色;而在小说《水浒传》中,李逵这一形象虽然也有着一定的喜剧因素,但是总体来看,他是一个悲剧人物。水浒戏和《水浒传》产生的时代背景的不同、创作主题的不同和故事流变等原因使得“两个”李逵的形象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8.
文明戏时期最重要的新剧社团是春柳社、进化团与南开新剧团.春柳社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先驱,进化团的演剧具有浓厚的革命气息,南开新剧团在文明戏全面衰落之时"为中国早期话剧注入生机".  相似文献   

19.
假定性、剧场性以及娱乐性是高行健从民间文化中摘取的三棵重要的“种子”。他渴望这三棵“种子”能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土壤上存活下来,以此带动中国戏剧的复兴。高行健寻戏剧之“根”并不是对中国原始野性文化的自恋,而是在现代性浸淫中对传统戏剧资源的新的开掘,是一种找寻超越与突破支点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陈最良与劳伦斯神父各自在<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扮演着叙事符号的角色,他们表现出来的是显在叙事特征,但由于中国古典戏剧与西方古典戏剧的不同美学基础,他们又表现出不同的叙事意义.据此可以认为,显在叙事与潜在叙事的区别,是由不同的美学基础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