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预后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资料,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且治疗后发生HT,依据改良Rankin量表评估患者预后(3个月)情况.收集患者各项资料,分析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并应用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在房颤、抗凝药物应用、入院时NIHSS评分、血小板计数、梗死体积、HT位置等因素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凝药物应用、入院时NIHSS评分以及HT位置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而房颤、血小板计数、梗死体积不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抗凝药物应用、入院时NIHSS评分以及HT位置用于预测患者预后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2、0.770、0.592,各指标联合曲线下面积为0.801.结论 抗凝药物应用、入院时NIHSS评分以及HT位置为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预后危险因素,及时识别有利于患者的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albumin ratio,HCAR)预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早期再入院的临床价值。选择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192例AE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所有患者入院时人口学资料,动脉血气分析、血常规[白细胞计数(leukocyte count,WBC)、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蛋白(albumin,ALB),并计算超敏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HCAR)。出院第30 d对其电话或门诊随访,根据30 d内急性加重再入院情况分为再入院组和未再入院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HCAR预测AE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早期再入院的临床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指标与早期再入院的关系。结果表明再入院组患者的HCAR、hs-CRP、NLR高于未再入院组,ALB低于未再入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HCA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 796,高于ALB、hs-CRP、NLR,分别为0. 786、0. 773、0. 640,当HCAR取截断值0. 9时,预测早期再入院的敏感性为65. 8%,特异性为88. 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排除其他混杂因素后HCAR是AE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早期再入院的危险因素(P 0. 001)。可见HCAR升高可作为预测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早期再入院潜在的血清标记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预测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及器官衰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AP患者住院当天(NLR-0)和入院后24 h(NLR-1)、48 h(NLR-2)、72 h(NLR-3) NLR值;根据AP患者严重程度分为MAP组(96例)及SAP组(45例),根据是否发生器官衰竭分为器官衰竭(-)组(117例)及器官衰竭(+)组(24例),采用ROC曲线比较NLR预测能力.结果 MAP组NLR-0,NLR-1,NLR-2,NLR-3的NLR中位数均低于SAP组(P0. 05);器官衰竭(-)组NLR-0,NLR-1,NLR-2,NLR-3的NLR中位数均低于器官衰竭(+)组(P0. 05); NLR在NLR-1时预测AP患者严重程度(AUC:0. 714,最佳截断值5. 18)及器官衰竭发生率(AUC:0. 739,最佳截断值4. 81)的准确度最高.结论 NLR入院24 h预测AP严重程度及器官衰竭发生的准确性最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其亚群与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所有进行冠脉造影患者的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和冠脉造影正常者(n=20)相比,冠心病患者(n=52)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中性/淋巴细胞比例显著升高,淋巴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3)。对冠脉病变范围与白细胞计数及其亚群的分析发现,与冠脉无病变者相比,冠脉病变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中性/淋巴细胞比例显著升高,淋巴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2)。结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可能有助于预测冠状动脉病变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与哮喘严重程度的关系,收集2016年10月~2017年9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成人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135例,将其分为轻、中和重度3组,其中轻度组41人,中度组46人,重度组48人。分别测定1 s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 percentage of predicted,FEV1%pred)、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及FEV1/FVC,检测血常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记录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评分。结果表明轻、中、重度组NLR水平呈依次升高,3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 0. 05)。NLR与哮喘患者FEV1%pred呈负相关(r=-0. 478,P 0. 05),NLR与ACT评分呈负相关(r=-0. 64,P 0. 05),NLR与CRP呈正相关(r=0. 361,P 0. 05)。NLR、中性粒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CRP对重症哮喘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709、0. 666、0. 584、0. 667(均P 0. 05),NLR诊断重症哮喘的最佳临界值为6. 79,敏感性45. 59%,特异性96. 35%。可见血清NLR与成人哮喘临床严重程度相关,检测NLR水平对判断哮喘临床严重程度可能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患者短期和长期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AA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组:①依据随访2周结果将患者分为死亡组(n=41)及存活组(n=100);②依据NLR 4分位数将患者分为NLR4.33(Q1组,n=35),4.33≤NLR7.26(Q2组,n=35),7.26≤NLR11.78(Q3组,n=36),NLR≥11.78(Q4组,n=35).结果:短期内死亡组NLR显著高于存活组,死亡组NLR=9.67(6.81,13.07)、存活组NLR=6.18(3.63,11.10),死亡组的NLR水平比存活组的更高(P0.05).KM生存曲线显示,Q4组的短期和长期死亡风险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与Q1组比较, Q4组增加短期死亡风险28倍,HR 28.403,95%CI 3.392(237.865),增加长期死亡风险3倍,HR 3.396,95%CI 1.596(7.228),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入院NLR≥11.78可明显增加AAD患者的短期和长期死亡风险,NLR愈高,预后愈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oluble growth stimulator gene 2protein,s ST2)、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 reaction protein,Hs CRP)、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173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110例,实验组)和稳定型心绞痛(SA)组(64例,对照组),ACS患者中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4例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56例,均行s ST2、Hs CRP、血常规水平检测,比较各组间血清s ST2、Hs CRP及NLR,分析其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冠脉病变支数和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s ST2、Hs CRP及NLR均高于SA组(P0.05); AMI组s ST2、Hs CRP及NLR均高UA组(P0.05); ACS组s ST2与Hs CRP、NLR呈正相关(P0.05); s ST2、Hs CRP及NLR与ACS患者在不同冠脉病变支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ACS组s ST2、Hs CRP及NLR与Gensini积分之间均呈正相关(P0.05);回归分析显示:s ST2、NLR是ACS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结论 s ST2、Hs CRP、NLR的水平随着ACS病情进展而逐渐升高,考虑与冠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 s ST2和NLR是ACS冠脉病变程度的预测因子,但s ST2的参考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和肽素(copeptin)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与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12 h(部分入组)、24 h(全部入组)患者的肘静脉血,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和肽素水平,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价3个月后患者的预后.结果 1)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12,24 h血清和肽素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个月后的Rankin量表(mRS)评分与入院后12,24 h血清和肽素水平呈正相关(r=0.646,r=0.712,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清和肽素水平的变化可反映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其与Rankin量表(mRS)评分的一致性,提示和肽素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后神经功能结局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变化和伤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7年至2009年的7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分别在入院24 h内、3 d和7 d时采外周静脉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并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和病人预后的不同,比较不同组间白细胞计数。结果:急性颅脑损伤外周血白细胞变化与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且成正相关。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变化可作为患者病情观测和预后判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1例22岁的女性患者因尿路感染口服复方新诺明治疗,用药前白细胞计数5.04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2.30109/L,中性粒细胞(%)45.60%,血小板计数158109/L,用药12日后,白细胞计数3.48109/L,中性粒细胞(%)35.30%,中性粒细胞计数1.23109/L,血小板计数23109/L,停药6日后白细胞计数4.99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2.26109/L,中性粒细胞(%)44.2%,血小板计数110109/L,患者血小板减少与复方新诺明的应用存在明确的时间相关性,考虑为复方新诺明导致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尿液中微量白蛋白(m Alb)水平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数值在急性脑梗死病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制定合理的评估和预后策略.方法随机筛选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尿液白蛋白(m Alb)指数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数值随机分组:对照组(n=60例,m Alb20 mg/24 h;80 m L/minCCr120 m L/min)和观察组(n=60,20 mg/24 hm Alb200 mg/24 h;CCr80 m L/min).依据美国国立卫生员卒中评分(NIHS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Barthel生活指数(BI)和改良Rankin量表(m RS)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和残疾程度进行评定,并于脑梗死后12,24月再次测定BI和m RS评分,同时随访2 a,观察复发率.结果观察组入院时NI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C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I评分在入院时及脑梗死后12,24个月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伴尿微量白蛋白患者同脑梗死尿白蛋白正常患者相比病情更重,且预后较差,病情复发率更高.尿液中m ALb水平和CCr数值可作为梗死病情诊断、干预和预后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癌单纯放疗及同期放化疗患者急性不良反应影响指标.方法选取食管癌患者238例,其中,单纯放疗108例,同期放化疗130例.依据美国放射肿瘤协作组(RTOG)制定的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进行急性不良反应评价,分析治疗期间不同营养状况评价指标(BMI、人血白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炎症指标(NLR,PLR)对急性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 238例患者治疗期间发生急性放射性肺炎60例,急性放射性食管炎173例,急性血液系统不良反应178例.总淋巴细胞计数正常组和轻度低下组Ⅱ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度低下组和重度低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人血白蛋白偏低组≥Ⅱ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高PLR组≥Ⅱ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高于低PL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总淋巴细胞计数正常组和轻度低下组≥Ⅱ级急性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中度低下组和重度低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人血白蛋白、PLR与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明显相关,总淋巴细胞计数与急性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明显相关.结论行单纯放疗及同期放化疗患者中人血白蛋白、PLR为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的影响因素,总淋巴细胞计数为急性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在放化疗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吴晓芳 《甘肃科技》2014,(2):118-119
研究分析了初发急性白血病首诊时血细胞分析参数的特点,探究血细胞分析参数在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首诊诊断中的意义,为临床医生初诊和检验人员复检血细胞分析提供依据。对已确诊的368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首诊血细胞分析参数与参考值进行对照分析。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首诊血细胞分析参数主要特点为白细胞总数异常百分比(升高或降低)82.06%、中性粒细胞(NEU)降低(55.16%)、升高(27.72%),淋巴细胞(LYM)降低11(30.44%)、升高(51.90%),单核细胞(MONO)降低(29.08%)、升高(54.62%),嗜酸性粒细胞(EOS)降低(53.26%)、升高(5.44%),嗜碱性粒细胞(BASO)降低0、升高(54.6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降低(66.30%)、升高(10.60%),淋巴细胞百分比(LYM%)降低(5.98%)、升高(57.88%),单核细胞百分比(MON0%)降低(12.23%)、升高(51.36%),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降低(51.90%)、升高(5.71%),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BASO%)降低0、升高(59.24%)。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首诊血细胞分析参数特点为白细胞总数异常率增高,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降低。但对于白细胞总数正常的初诊患者,若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升高,也应行血细胞镜下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对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acute vertebrobasilar artery occlusion,AVBAO)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至2015年间,实施血管内治疗的13例AVBAO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应用脑梗死溶栓等级系统(TICI)分级评定颅内血管再通情况.临床随访3个月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结果:13例患者的年龄平均数为62.5岁(男性11例),平均的发病到穿刺的时间为(539.0±267.7)min,入院时的NIHSS评分中位数为21.1(6~30),GCS评分中位数为8.6分(4~14).11例患者闭塞血管成功再通(TICI≥2b),血管成功再通率为84.6%.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3个月后临床随访,38.5%(5/13)的患者预后中等或良好(mRS≤3).其中,以支架取栓为初始治疗的患者,42.85%的患者预后良好.以动脉溶栓为初始治疗手段的患者,16.7%的患者预后良好.3个月后整体死亡率为53.8%(7/13).结论:血管内治疗可使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获得较高的再通率,支架取栓在改善预后方面或许优于动脉溶栓.  相似文献   

15.
实验组中华鳖稚鳖饲养于总氨氮(TAN)质量浓度ρ(TAN)为110mg·mL-1的水环境中,将含不同质量浓度的壳聚糖(0,1,5g.L-1)的生理盐水溶液100μL注射到中华鳖腹腔内,空白对照组只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溶液,并饲养于新鲜晾晒自来水中.注射7d后观测外周血细胞形态及白细胞分型.主要观测到5种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氨氮胁迫下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上升;嗜碱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下降;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值显著升高;胁迫对照组(0g.L-1)单核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而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可见,氨氮胁迫会刺激中华鳖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增多,而嗜碱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减少.注射壳聚糖对中华鳖白细胞比例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PEAR1、GSTP1基因型与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为脑梗死个体化精准治疗及二级预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选取首发症状型脑梗死患者,入院后遵循抑制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改善循环及对症治疗原则,患者24 h内口服阿司匹林100 mg, 1次/d,并长期维持治疗.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史、血小板相关指标、PEAR1及GSTP1基因型、相关待测量表评分及脑梗死复发周期,出院随访13个月.根据脑梗死复发及复发周期进行分组,比较PEAR1、GSTP1基因多态性及其他临床资料与脑梗死预后是否具有关联.结果 入组患者PEAR1基因突变型(AA+AG)占60.1%,未突变型(GG)占39.9%;GSTP1基因突变型(AG+GG)占31.8%,未突变型(AA)占68.2%.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冠心病病史、出院时NIHSS评分、血小板计数及GSTP1基因型与脑梗死复发有关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病史、出院时低NIHSS评分、低血小板计数及GSTP1基因突变型(AG+GG)为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首发症状型脑梗死患者年龄越大、出院时低NIHSS评分、低...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血清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在恶性肿瘤发热患者中的鉴别意义.将200例肿瘤合并发热患者经检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率、PCT、CRP阳性率情况分为肿瘤感染组及肿瘤发热组,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肿瘤感染组与肿瘤发热组比较:白细胞计数升高(χ2=44.50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χ2=45.298),CRP升高(χ2=55.354),PCT升高(χ2=1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而表明PCT和CRP检测有助于鉴别肿瘤患者的发热原因,为抗感染及肿瘤的治疗提供指导及依据.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调控及其与预后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脑梗死急性期血压的变化规律,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压调控对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以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发病24 h内入院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其人口特征、既往病史、入院时血压、CSS评分、Barthel指数,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患者的血压进行调控,并连续观察两组患者入院后1周内的血压情况,观察两组患者1周内的血压变化规律,及15,30,90,180 d两组患者的死亡、复发、残疾(C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情况,比较两组患者预后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急性期血压变化的规律不同,两组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脑梗死患者发病时血压增高,实验组血压24 h内迅速下降,第4天稳定;对照组血压3 d内迅速下降,第5天稳定;实验组预后优于对照组,脑梗死急性期宜适量调控血压;病灶数量影响患者预后,两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1临床资料 患儿,男性,8个月,无明显诱因发热伴呕吐3 d入院.入院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数为13.8×109/L,中性粒细胞38%,淋巴细胞55%,单核细胞7%.脑脊液检查:外观白色混浊,白细胞计数7.96×109/L,中性粒细胞为85%,单核细胞为15%,潘氏反应(卅).3次抽取脑脊液直接涂片均查到革兰氏阳性短粗杆菌,经培养证实为假白喉杆菌,临床诊断患儿是由该菌引起的脑膜炎,经用氨苄青霉素治疗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因素,探究输注疗效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113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预防性输注的1 921次血小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分析,并依据血小板增加指数值(CCI),将患者分为血小板输注有效组和无效组,对无效组及有效组患者进行预后分析.结果:血小板输注疗效与患者起病时的血象、脾脏大小有关,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型、疾病类型等并无统计学差异.无效组患者死亡率(45.2%)高于有效组患者(25.8%),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无效组中位生存期(10.4月)远低于有效组(17.2月),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无效组及有效组中位生存期均未到达,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起病时伴有贫血(血红蛋白质量浓度60 g/L)、血小板降低(血小板计数20×10~9/L)、白细胞升高(白细胞计数50×10~9/L)等血象异常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更易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的疾病预后差于输注有效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