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独特,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概念.西方诗歌的审美倾向是以意象赏析为主,因而意象翻译成为中诗英译的重点和难点.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意象图式是为了把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而对感性经验进行的压缩性的再描写.诗歌翻译的要点和难点就在于用另一语言符号还原该意象图式的对等体.图式理论为诗歌翻译给出重要提示,即在诗歌翻译中,用符际翻译的视角探寻目的语诗歌意象的对等体,用图画还原意象,帮助译诗读者在获取原诗意象方面达到最大近似的等效.  相似文献   

2.
符号学理论从语言符号的语义关系、句法关系和语用关系三方面来考察其相对应的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将符号学的三维思维方式应用到诗歌翻译,力求达到翻译的动态或功能对等。用符号学的翻译观解释翻译思路,用诗歌文本体现符号学的翻译模式,以期言与意的表达得以理解,达到文化交流、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诗歌即意象,任何翻译都不能以牺牲原作的意象为代价。意象的翻译在诗歌翻译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本章首先对意象及诗歌翻译中的意象对等的内涵作了简单的探讨,进而在一些译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进一步地分析,以更好地运用意象对等。  相似文献   

4.
董玉芳 《科技信息》2009,(21):I0154-I0154,I0192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德国翻译学者提出“功能翻译理论”后,对等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挑战。有些学者认为,“对等理论”存在诸多局限性,而“功能翻译理论”更适合指导翻译实践。那么,“对等理论”是不是真的失去其存在价值?翻译中译者到底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对等为重,还是应着重考虑译文受众,最大程度上实现译文在的语中应取得的“预期功能(目的)”?本文以诗歌翻译为研究对象,以许渊冲先生所译唐诗为例,探讨在诗歌翻译中究竟是采用“对等理论”还是“功能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5.
陈雪雪 《甘肃科技纵横》2007,36(2):208-208,43
翻译对等是翻译研究中最具争议概念之一,是翻译的最终目标.以社会语言学和符号学为基础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强调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过程.翻译的过程就是寻求对等的过程.本文以皮尔斯和莫里斯的符号对等观为基础,着重讨论翻译中实现语用对等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是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言再现源发语信息。这一理论对于广告翻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广告翻译应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字义对等法、语义对等法、指称对等法、文化对等法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中医英语等值翻译研究——以《黄帝内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英语的翻译属于科技英语翻译范畴,但是在译法上有别于其他科技文章.中医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的交融.医学语言文学化是中医语言的一大特点,译者在翻译时应力求等值再现原文内容,将翻译对等理论和合作原则运用到中医英语翻译中,使译文和原文尽可能达到翻译中的等效  相似文献   

8.
唐金同 《科技信息》2012,(12):171-171,17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受文化的影响并反映文化。翻译是语言的翻译,更是文化的翻译。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框架,对词语翻译过程中存在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并试图寻找适合的翻译技巧来处理词的文化差异,从而使翻译达到对等效果。  相似文献   

9.
夏云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10):130-133
作为一种信息重组的重要手段,标记主住通过对语言常规的偏离,在诗歌文本中可以产生特殊的文体效果,如促成语义前景化、实现篇章音乐美等。英汉诗歌翻译中既要正确理解标记主位展示的文体效果,把握诗歌神韵,力争做到形神兼顾,实现文体功能对等,又要灵活处理,注意英汉表这习惯的差异,对原语信息的传递以不超出译语读者能够接受的限度为准。  相似文献   

10.
应用文是一种讲究规范的信息文本,功能性强,程式化语言的体式特征明显。因此,在高度信息化和商业化的语用背景下,应用文的套译具有相当的价值和潜能。翻译时可以套用程式化的句子结构、礼貌用语、文体标记词语以及其他专用词语,从而实现功能上的对等翻译。  相似文献   

11.
运用接受美学基本原理,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模糊性进行审美分析,提出了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模糊美应遵循审美对等的原则,并通过运用词汇转义、语域对等、最佳协调的策略,对汉诗英译过程中更为理想地再现原文的美学要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词以营造意境见长,情、景的互化引发了无限的思绪和想象。优美的译文不仅要注意语言层面的转换,尤其要注重意境的重构。对于古典诗词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不妨用功能对等这种翻译标准来衡量译文的优劣。以古典诗词英译为例,让译文读者不仅欣赏译文的语言美,更重要的是体会译者重构的意境美,唯有如此才能达到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在奈达的“动态对应”理论的关照下,论述了中国古诗的可译性。动态翻译注重接受者的反应,旨在使译文对接受者产生与原文对其接受者一样的反应。奈达承认诗歌翻译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他认为关键是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精神”。简要介绍中国古诗英译的可译与不可译的矛盾;接着通过对一些中国古诗的研读,肯定了中国古诗的可译性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如风格的移植、音韵的移植、文化的移植等。同时指出动态对应理论有其局限性,因此翻译中国古诗并无一定的方法或原则,关键是保持原诗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春怨》三个英译本的分析,探寻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信息的缺失和增补,指出由于中英两种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信息在“音、形、意”三方面的改变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商务英语翻译愈显重要,但简单的对等翻译无法解决由英汉语言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交流障碍,而"零对等"作为一种新型的翻译处理手段,切合翻译功能目的论原则,可以更好地使译文与原文达到功能和效果上的对等,以实现和谐的商务交流。但目前国内对"零对等"翻译的研究还不多,文章着重以功能目的论为视角,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对商务翻译"零对等"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孙帮根  周同 《科技信息》2007,(9):140-140,146
许渊冲是我国翻译界“诗体派(以诗译诗)”的杰出代表。他不但为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他的独具创新的译学理论和思想也为我国的翻译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17.
在诗歌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先是对情与景的融合有了一定的理论认识,然后在创作实践中才转向作品内情与景的融合。而对作品内情与景融合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景物的工具化、对象化、主体化三个阶段以及三者与其他各种手法兼容并包的相应变化不断深化发展、逐步完善、最终才走向成熟的过程。情与景的交融又恰在于主客间的彼此交融,景物的主体化使诗词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成为可能,并使诗词的意境达到空灵蕴藉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