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学界关于敦煌变文特征问题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其中王重民先生的观点在变文集的整理方面影响深远。总结前贤观点,结合敦煌文献记载的信息,认为现存敦煌写卷中属于变文的约有二十五篇,变文的本质特征应该是配图讲唱故事。  相似文献   

2.
敦煌变文是敦煌文献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写卷特征上,往往同一变文有多份抄本,这些抄本的残阙情况与命名纷繁复杂;写卷中存在大量的俗字、讹字、假借字、避讳字;同一个变文故事,有时候会出现两套写作模式。敦煌变文追求喜闻乐见,导民向善的编纂效果,具体表现为丰富多样的撰写形式、方言俚语俗语的大量应用、将众多人物的事迹集中于一人、因果报应教导人们向善戒恶、图文并茂。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唐代敦煌变文是后世小说《西游记》的源头之一。引入现代西方视阈,建构新的审视维度和"他者性"话语体系,对敦煌变文与《西游记》的关系作互文性考察,力图获取这一问题认识上的推进和突破。同时,从众多相关变文可以推测存在一个《西游记》变文阶段,对《西游记》成书的阶段划分作新的假设。  相似文献   

4.
范培松指出,近年来散文创作界存在三大反差:一是小说家的散文写得比专攻散文的散文家要好;二是散文作者们写“过去”的劲头超过了写“现在”的劲头;三是对繁荣散文创作的口号呼吁反而比散文创作的实际要热。在另一方面,各种文学体裁对散文领域的冲击又开始令散文工作者惶惑不安。首先是小说散文化趋向的越来越明朗化。我国传统小说过份倚重故事性、传奇性,使一惯勿视情节的散文工作者对小说的发展趋势麻痹大意,认为小说与散文是井水不犯河水。然而他们没有注意到“五四”新文学运动就已经开始冲击小说的传统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5.
蒋礼鸿先生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是一部用途广泛的语文工具书,然而其中引文多有不确之处,笔者对勘敦煌文献真迹图录本,对其不确引文做了订补。  相似文献   

6.
随着近代小说观念的更新,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艺术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晚清小说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限制叙事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全知叙事模式。在叙事结构上,由于心理描写因素的增多,突破了传统小说以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散文经历了五四时期由传统"文章"向文学的散文转变之后,在20世纪末又迎来再一次散文观念的突破。它打破了短小、真实、单纯抒情等固有观念,增强了虚构和叙事成分,呈现出与小说融合的发展态势。本文以叙事学理论为研究方法,分析了抒情散文中的叙事元素、散文与小说在叙事上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指出了叙事文学的发展是20世纪末散文繁荣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作品 ,被誉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研究中国小说 ,如果不顾及它与史传的关系 ,那就不可能深得中国小说的精髓。因此用叙事学的概念范畴 ,从叙事时间切入 ,来探讨《左传》的叙事艺术及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赵树理小说的叙事是故事体的,这完全出于他的理性自觉,早在他的成名作《小二黑结婚》发表时,他就曾特别标明是“通俗故事”。赵树理在小说中之所以采用故事体的叙述方式,是由他试图通过写作解决现实问题的创作动机决定的。赵树理故事体小说的叙事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讲说为方式,二是以忠告为目的。文章通过对赵树理《邪不压正》和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叙事方式的比较,揭示赵树理小说故事体叙事所存在的艺术缺失。  相似文献   

10.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作品,被誉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研究中国小说,如果不顾及它与史传的关系,那就不可能深得中国小说的精髓.因此用叙事学的概念范畴,从叙事时间切入,来探讨《左传》的叙事艺术及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为市井细民写心--论宋元小说话本的写实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小说话本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以市民阶层为主人公,描绘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意识;风格清淡朴实;在市民阶层的生活细节和思想意识方面都达到了高度的真实,具有写实精神.宋元小说话本的写实精神促进了中国世情小说叙事艺术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散体大赋《二京赋》与抒情小赋《归田赋》是张衡赋作中的代表作品。从大赋到小赋,从写都市到写田园,张衡完成了汉代赋作从文体到题材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换。通过研究这两个转换,可以发现汉帝国由盛到衰的过程中赋家心态和儒家精神所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曹植是三国时魏诗人。他的诗、赋、各体散文,不论数量质量,都堪称当时之冠。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他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  相似文献   

14.
在爱尔兰诗人叶芝的早期诗集《玫瑰》之中,诗人采取了多种不同的诗歌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诗歌中“赋”的手法的运用,二是哲理意味在诗歌中的传达,三是通过直白质朴的诗歌语言达到独特的诗歌效果。多种手法的并列使用既造成了叶芝诗歌纷繁多变、关不胜收的奇丽景致,又为我们理解叶芝后来不同时期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汉大赋作为特殊的文学体制,其发生发展线索的论述很不充分.从辞赋内部表达能力发展需要、描写对象变化需要、西汉文学观念特殊形态的需要几个方面探索汉大赋体制的成因.汉大赋是辞赋为了适应新的表现对象--事物外观、发展新的表现力--体物绘事而逐渐散文化的结果,也是辞赋适应新的文学审美观--以铺陈为美的西汉文学审美观念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文化有其独特的语言民族风格,就散文文体的总体风格而言,英语简洁质朴.汉语尚古唯美。英译汉语散文时,在准确传递原文信息的前提下,应充分体现汉语言的民族性特征,以提高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17.
在全面检索梁以前弹文基础上,以任日方《奏弹刘整》、沈约《奏弹王源》为例,辨析古弹文格式,特别考辨其中即主成词的正确性,并分析古弹文格式一直不够严谨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8.
历代赋各有特点,各有擅场。宋赋各体(骚体赋、大赋、骈赋、文赋)兼备,而文赋则是最能体现宋人赋体新变之艺术成就的赋体。宋代文赋作家远绍古赋,力求创新,选材较前代更广泛,往往以文为赋,好为议论,语言散文化,由艰深华丽而变为平易流畅,追求理趣。本文对文赋在北宋阶段的产生、定型、发展过程作了概括性的梳理,并对各个文赋作家的文赋风格予以探析,也对文赋产生的原因及在赋史上的定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当代“文化大散文”代表作家之一李存葆是个文体意识很强的作家,他对散文文体作了多方面的探索。他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行跨体、跨文类写作,借鉴小说、诗歌、论文、报告文学、戏剧的笔法写散文,将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融为一炉,根据需要随意取用,体现了他驾御多种文体并融汇贯通的高超能力,使他的作品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散文发展至二、三十年代 ,散文文体开始走向成熟 ,众多流派、作家群体的出现使散文创作走向多元化。开明书店的散文作家群的创作风格独特且富有教育功能。本文着重探讨“开明”一派散文作家的创作。首先关注其散文审美趣味和文体风格的特点 ,并对叶圣陶、朱自清、丰子恺、夏丐尊四位作家的部分作品进行了分析。其次 ,文章着眼于“开明”散文的教育作用。从题材的“日常化” ,作品独特的人格感化、道德教化和审美陶冶作用及语言的明白如话、章体结构的严谨、易于模仿等特点阐述“开明”散文教育与文学紧密结合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