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竹,挺拔修长,亭亭玉立,袅娜多姿,四时青翠,凌霜傲雨,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我国古今文人骚客,嗜竹咏竹者众多。  相似文献   

2.
论者一般认为,元代馆阁诗人群体是在“元四家”时期才形成的。但据现存“雪堂雅集”等资料考证,元世祖至元年间,一个以馆阁文人为主体的诗人群体已经形成,并开始活跃在元代诗坛之上,支撑着元初诗坛局面,维系着诗坛命脉,引领着元代诗坛的走向,延续着元代诗坛以馆阁文人为主流的发展趋向,对有元一代馆阁诗人占据诗坛主体地位具有重要的奠基之功。  相似文献   

3.
元代文人优伶意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下层文人因为时代的原因被迫以“移宫换羽”为业。清初署名“于陵孟公”者在跋宋徽壁散曲时云:“今乐府不作,古诗不歌,欲人时时传咏,必出于元人优伶之调。”这“优伶之调”在一定意义可以说明,在元代,广大下层文人确实与优伶间存在一种强烈的文化同构感——即元代文人的优伶意识。这种意识通过元代文人的自贱的身份潜认、戏谑的文化本性、狷介的角色仿形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元散曲中很多作品以前代文人为吟咏对象。有些文人被元曲家们反复咏叹,比如王粲、白居易、屈原、陶渊明、刘伶、王子猷等。元代文人的特殊处境是元曲家们青睐这些文人的主要原因。从这些吟咏中不仅可以透视元代文人生存的社会环境,也可以体认元代文人心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元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5.
王海钦 《科技信息》2009,(27):196-196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异族统治的时代。统治阶级对汉族的压迫,对知识分子的漠视,使整个社会都处于矛盾的洪流中,这些都给文化艺术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使绘画从“无我之境”转到“有我之境”;由“以物观物”到“以我观物”,也导致个人的自我意识加强,使绘画成为文人士大夫的心绪表达方式:借绘画的形式抒胸中之气、发心中之慨。  相似文献   

6.
由于社会动乱的原因,相似的文人命运使唐末五代文人首先确立了杜诗“诗史”地位并效仿之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作品;又由于文人大多得不到重用,各个政权的腐败,杜甫的讽谕手法及寓议论于叙事的艺术手法也被唐末五代文人继续发扬。尤其突出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诗和韦庄对杜甫的接受和仰慕。  相似文献   

7.
王冕是元代的著名画家,他以画梅著称,在继承宋代的释仲仁和扬无咎的基础上,自创了繁花密蕊的墨梅新画风,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王冕通过创造性的艺术实践,开启了传统文人绘画艺术的新途径,将诗、书、画熔于一炉,浑然天成。这种艺术创新,一举奠定了王冕在元代独特的艺术地位。  相似文献   

8.
试论北方词缀"阿"的消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探讨了词缀“阿”的消失问题。元代之前,词缎“阿”是南北方都使用的通语词缀,元代以后,南方词缀“阿”继续保留,沿用至今。北方词缀“阿”于宋代开始呈现出逐渐萎缩的趋势,元代以后则基本消失,从而由通语词缀转变为南方方言词缀。  相似文献   

9.
叶颖玫 《凉山大学学报》2004,6(2):186-187,193
以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商品二因素的理论基础,分析了艺术从无到有,从不纯粹到纯粹的诞生过程。由于社会分工、私有制以及异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艺术经过了三次分离,最终导致了创作与欣赏的分离,实现了商品二因素在艺术中的确立,从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为“艺术商品化”提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结构安排、艺术表现手法上都体现了“直而不野”特色。这一特色的形成与《古诗十九首》从属于广义乐府、叉与文人创作有关。《古诗十九首》的“直”突破了“诗骚”的传统,保留了汉乐府言世俗之情的特质,《古诗十九首》的“不野”叉将文人的深邃和精致融入民歌中。它的出现开创了中国文人诗创作的一个新的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宋代南戏和元代杂剧所表现出的两代文人之仕婚观念,有着明显的差异:宋代文人社会地位高,他们只求做官,不求做人;为了做官,不惜负心婚变,攀婚高门,他们对待仕婚矛盾的态度是仕高于婚,婚姻是为仕宦服务的,其婚姻带有明显的功利思想,这是宋代科举大盛的一个恶果。元代文人社会地位低,他们只求做人,不为做官;为了做人,他们重婚轻仕.追求理想的婚姻生活,并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这是蒙元中断科举给元代社会道德风尚带来的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宋元戏曲中文人仕婚观的差异,是宋元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治制度、不同道德风尚的形象反映,尤其反映了两代文人尊卑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2.
元杂剧中的一系列士子与倡优的爱情戏,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元代文人的爱情婚姻观,深刻体现了元代社会生活的内涵。通过分析元代士妓爱情戏,来阐述文人形象、倡妓形象和商人形象所蕴含的社会内容。  相似文献   

13.
北宋时期的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第一次将“逸品”放在了神、妙、能三品之上,这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在美学追求上的一个历史转折,“逸”从历史上看首先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后成为知识分子生活的常态,因此对绘画乃至整个艺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倪云林为代表的元代画家将逸品绘画推向了高峰。“逸品”的特征是“崇自然”和“尚简”这种形式因素的突出恰恰形成了绘画中的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14.
元代文人身处逆境,散曲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叛逆性,从中可管窥到元代文人的人格精神;他们反叛现实反叛传统,力求寻找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坐标,他们崇尚自由,任情任性,以极端的放浪不羁实现主体人格的高扬。  相似文献   

15.
元代散曲是元代文学的重要形式,元代歌妓是元代社会的特殊群体。元代散曲中的歌妓和歌妓创作的散曲都反映了她们的生活和心理。本文立足于此,通过具体散曲的分析,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突出歌妓与文人及其作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蒙元时期活跃于浙东的几代文人,其活动中心多在婺州路,他们当中涌现出了一批批杰出的文学家和理学家。元代婺州路文化的发达与元代短暂的科举有着密切联系。科举的实行促进了该地区理学的繁荣和理学“流而为文”的转变,被称之为浙东“正学”。科举的兴盛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进而促成了以金华为中心的浙东文人圈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临江三孔”是北宋著名文人,《四库全书》收有著名的《清江三孔集》三十卷,很多宋诗选读或鉴赏辞典选有他们的篇目,可现代学者少有人论及,因此通过大量史料研究挖掘他们和二苏、黄庭坚、曾巩等文学名人的文学交往,发现他们的交友其实非常广泛,确实象苏辙所说的“时有江南生,能使多士服”,也能理解黄庭坚所说“二苏联璧,三孔鼎立”的原因,可以更全面了解“三孔”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8.
赵孟(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鸥波,又号水晶宫道人,浙江吴兴人。他是中国美术史上不多见的诗书画全才。他的艺术思想和绘画实践,对元代文人画的成熟与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文人画的出现,可以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梁萧贲作山水画“学不为人,自娱而已”①,可谓是文人画的先声。北宋时,在苏武等人的倡导下,文人画又有了新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文人儒士的重视和推崇。但在宋代,宫廷院体绘画仍然是一统天下的局面,文人画的发展还没有遇到一个适宜的环境和契机。时至元代,文人画赖以发展的客观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  相似文献   

19.
元代文学经历了由雅变俗的变革,主要表现在平民意识的突出,关汉卿是这一时代开风气的杰出人物。他的平民意识主要表现在大量地全方位地描写平民生活,平民人物成为了剧中的中心人物;大力地表现平民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剧中的文人形象也被平民化和非常鲜明地体现了平民百姓的审美接受心理。产生平民意识的社会根源是元代社会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低下。  相似文献   

20.
翁方纲“苏学盛于北”之语,主要指金代.但元代也适用。元代的文学创作颇受苏轼影响,其“影响”表现为互为联系的两个侧面:一是苏轼的为人,为学,理论,创作,时元代文学的影响;二是元人对苏轼的推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