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藏族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血浆内皮素的动态变化特点。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70例藏族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生后72小时10天血浆内皮素(ET)的含量,并与20例健康足月儿对照。结果:HIE急性期的血浆ET的含量在轻、中、重度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01),HIE急性期血浆ET含量HIE程度密切相关,HIE越重ET值越高。结论:HIE时ET参与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80例新生儿患者,以SIRS符合项数分组,分为SIRS2(符合2项)、S玎瑚(符合3项)、SIRS4(符合4项);对照组为同期病房中非SIRS新生儿,共50例。所有患儿在入院后24h内进行危重病例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分为危重症组(≤90分)和非危重症组(〉90分),其中危重症组63例,非危重症组67例。入院后24h内采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r)、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血小板(PLT)。结果SIRS组与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PT、TT、APTT均延长(P〈0.05),PLT计数降低(P〈0.05)。随着SIRS符合项数的增加,PT、TT、APIT延长,DD增加,PLT计数降低(P〈0.01)。危重症组与非危重症组比较PT、TT、APTT延长,DD增加,PLT计数降低(P〈0.01)。结论SIRS新生儿存在凝血系统功能紊乱,符合SIRS诊断标准项数越多,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越低,凝血功能紊乱越显著。  相似文献   

3.
杨建兰 《甘肃科技》2016,(19):120-121
分析标本放置时间对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结果影响。选取国营长风机器厂职工医院于2014年2月至2015年11月采集的抗凝静脉血标本90例,所有标本均无溶血、脂血以及黄疸情况,采集之后立即进行离心,3000r/min,持续10min,使乏血小板血浆分离。采集之后立即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并且在温度-4°C条件下于采集后2h、4h、6h、24h分别对凝血功能指标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比较检查结果。与立即测定相比,4h后TT、APTT、6h后PT、APTT和TT、24h后各项指标均明显升高(P0.05);与2h后相比较,4h后TT、6h和24h后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4h后比较,6h后APTT、24h后各项指标均明显升高(P0.05);和6h后比较,24h后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为保证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结果更为精准,检测时间必须控制在采血后2h内。  相似文献   

4.
宋月华 《甘肃科技》2014,(8):137-138
探讨了孕妇在不同妊娠阶段凝血项目检查的临床价值。分别对不同孕期妊娠妇女及非妊娠之健康体检妇女(对照组)进行凝血四项检测。早孕期组凝血结果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孕期组PT、APTT的时间较对照组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B含量较对照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孕期组PT、APTT的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T结果整个孕期都无显著性差异。妊娠期妇女的凝血功能处于动态平衡,动态监测妊娠期凝血四项对于减少产后出血及预防血栓性疾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标本放置时间及温度对凝血三项测定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标本放置时间及温度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抗凝静脉血标本20份 ,离心分离血浆 ,即刻上机检测PT、APTT及FIB ,然后将标本分别放置于室温、4℃~20℃ ,室温及4℃标本分别于1h、4h、8h、16h、24h、48h、72h重复检测 ,-20℃标本分别于1w、2w、4w、8w重复检测 ,并与即刻上机检测结果相比较。结果 :室温时 ,标本放置24hPT无统计学意义(P>0 05) ,放置4hAPTT无统计学意义(P>0 05) ,放置8hFIB无统计学意义(P>0 05)。4℃时 ,标本放置48hPT无统计学意义(P>0 05) ,放置24hAPTT和FIB无统计学意义(P>)0 05)。 -20℃时 ,标本放置2wPT和FIB无统计学意义(P>0 05) ,放置1wAPTT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标本放置时间及温度对PT、APTT、FIB检测结果影响较大 ,室温放置不宜超过4h ,4℃放置不宜超过24h ,-20℃放置不宜超过1w。临床护士采集标本后应及时送检。  相似文献   

6.
观察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变化。选取甘肃省高台县人民医院收治产后出血患者92例,随机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先给予止血处理,将输血过程延迟进行,观察组根据实际情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是否立即输血,若需输血则于24 h内进行。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变化情况进行比较。2组输血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凝固时间(TT)及血红蛋白(Hb)检测值与输血前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检测值与输血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APTT、PT、TT及Hb检测值与对照组相比较高(P0.05),FIB、PLT检测值与对照组相比较低(P0.05)。产后出血患者应根据凝血指标合理调整输血治疗方案,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和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比较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颈动脉中层厚度,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颈动脉中层厚度均明显减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PT,APTT均明显增高,FIB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能够明显减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斑块面积,改善凝血指标,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治疗作用的机制.方法 采用银杏叶提取物(GBE)治疗75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分别检测治疗前后患儿血浆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一氧化氮(NO)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 治疗前后不同临床分度HIE患儿的PAF、NO和MDA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临床疗效显著.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在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方面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其作用机理与GBE中的银杏萜内酯成分有关。  相似文献   

9.
分析不同MELD评分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PT、APTT、TT和FIB)对于病情评估的应用价值。选择肝硬化患者125例,利用MELD评分标准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的不同阶段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分组患者凝血指标水平,并分析各项指标对病情评估的CUT-OFF值。与MELD评分≤9分组相比,MELD评分10-19分组和评分20-29分组PT、TT均明显延长,FIB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且MELD评分20-29分组较10-19分组PT、TT延长及FIB含量下降均更明显(P0.05);APTT在MELD评分≤9分组与10-19分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MELD评分≤9分组和10-19分组相比,MELD评分20-29分组APTT明显延长(P0.05)。PT、APTT、TT和FIB用于鉴别诊断MELD评分20-29分组与≤9分组和10-19分组的最佳cut-off值分别为16.25s、41.05s、16.25s和1.64g/L。对于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与MELD评分阶段密切相关,对评估患者病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HIE)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D-二聚体(DD)的变化规律,观察HIE患儿血管内皮损伤情况,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检测60例HIE患儿(轻、中、重度各20例)血浆中vWF及DD值,并与20例正常新生儿脐带血进行比较。按临床分度标准将HIE患儿分为轻、中、重三组。轻度组DD及vWF平均值分别为:(0.0591±0.0078)mg/L,(50.78±6.06)%,与正常对照组平均值(0.0378±0.0070)mg/L,(33.57±6.15)%比较,DD值无差异(P〉0.05),vWF值有不同(P〈0.01);中度组DD及vWF平均值分别为:(0.1857±0.1183)mg/L,(94.58±5.67)%,与正常对照组平均值比较均增高显著(P〈0.01);重度组DD及vWF平均值分别为:(0.9264±0.0633)mg/L,(228.35±38.27)%,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增高显著(P〈0.01);轻、中、重度三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并且两两间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1)。vWF与DD间具有直线相关性(r=0.960,P〈0.01)。轻度HIE患儿血管内皮已有损伤,但凝血功能尚正常;中、重度HIE患儿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功能异常,反映血液高凝状态,其异常程度与病情轻重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患者溶栓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对50例正常对照组、45例PE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不同时间段分别测定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动脉血检测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指标.结果:PE患者溶栓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D、CRP、A-aDO2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PT、APTT、FIB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过程中DD、CRP、A-aDO2逐渐下降,2~3d基本恢复正常,CRP持续时间相对长些,FIB溶栓后减低而PT、APTT溶栓后增高,随着治疗进行,2~3d后接近正常水平.结论:PE患者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测定DD、CRP、FIB、PT、APTT、A-aDO2等实验室指标对疗效的观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复杂性疾病患者在血栓前状态的共性并探讨其意义,采用流式细胞仪、ELASA法、放射免疫法、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等技术方法,检测复杂性疾病患者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p)的表达,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PAI-1)、血清内皮素(ET-1)及凝血4项即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复杂性疾病组血小板表面CD62p的表达及血浆PAI-1水平明显升高(P<0.05);复杂性疾病组血浆t-PA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肿瘤组血清ET-1水平明显升高(P<0.05)。上述指标与疾病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疾病组APTT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疾病组血浆FIB浓度明显升高(P<0.05)。其中肿瘤组血浆FIB浓度的变化比其他3个疾病组更为明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肿瘤组、糖尿病组及高血压组PT时间明显缩短(P<0.05);APTT,PT,TT进行疾病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由此得出结论:复杂性疾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凝血功能增强、纤溶功能减退,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血栓前状态可能是贯穿于复杂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共同病理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探讨细胞因子IL-1,IL-6,IL-8,TNF-α与胎儿宫内窘迫的关系及对分娩方式和产程长短的影响.选择妊娠期正常、孕龄在37周和42周之间的单胎新生儿128例,收集脐血祥本.将128例按有无胎儿宫内窘迫及分娩方式分为4组,采用免疫放射分析法测定IL-1,IL-6,IL-8及TNF-α.从产程的长短及分娩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并观察胎儿宫内窘迫脐血中细胞因子水平与pH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有无胎儿窘迫都不影内IL-1脐血水平.有胎我宫内窘迫组的IL-6和IL-8水乎显著高于无胎儿宫内窘迫组(分别为P=0.01和P<0.001),而TNF-α脐血水平显著降低(P<0.001).分娩可增加IL-8,但对IL-6水平没有影响.若胎儿宫内窘迫与分娩因素并存,则能增加IL-6和IL-8水平,但TNF-α水平降低.细胞因子与pH之间无相关关系.胎儿宫内窘迫组IL-6和IL-8水平显著高于无胎儿宫内窘迫组,而TNF-α脐血水平显著降低.细胞因子与pH之间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采用流式细胞仪、ELISA法、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P)的表达、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抑制剂(PAI-1),以及凝血4项,即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结果显示,糖尿病组血小板表面CD62P的表达、血浆PAI-1、Fib 3项指标均较正常组增高(P<0.05),而t-PA水平较正常组降低(P<0.05);糖尿病组APTT、PT及TT时间明显缩短(P<0.05);糖尿病伴血管病变组血小板表面CD62P的表达、血浆PAI-1、Fib 3项指标均较不伴血管病变组增高(P<0.05);糖尿病伴血管病变组APTT及TT较不伴血管病变组明显缩短(P<0.05);糖尿病伴血管病变组血浆t-PA水平、PT与不伴血管病变组指标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糖尿病及糖尿病伴血管病变患者血小板活化、凝血功能增强、纤溶功能减退,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测定血小板表面CD62P的表达、血浆t-PA、PAI-1,以及凝血4项,即血浆Fib水平、APTT、PT、TT等有助于早期发现血栓前状态及血管病变,并可以指导临床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急慢性酒精中毒大鼠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模型,从血液酒精毒理学角度探讨TSAH的发生机制.方法将9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及相应实验组,共5组,按不同的处置方式建立动物模型,并检测大鼠血液乙醇浓度(BAC)、凝血4项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急慢性酒精中毒大鼠各时间点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有不同程度的延长,酒后2 h差异显著(P0.01);纤维蛋白原(FIB)变化不明显(P0.05);急性酒精中毒大鼠各时间点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不同程度下降,0.5、1、2 h差异显著(P0.05或P0.01);慢性酒精中毒大鼠全血黏度及红细胞压积值升高(P0.05或P0.01).急性酒精中毒大鼠TSAH发生率与BAC呈正相关(r=0.985),PT、TT及APTT与BAC变化呈正相关(r=0.756、0.829、0.743).结论 BAC与凝血功能、血流动力学变化、TSAH间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在急慢性酒精中毒情况下,大鼠头颈部遭受轻微外力打击而发生TSAH酒精作用或为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种抗生素(青霉素钠、克林霉磷酸酯、磷霉素钠)在不同剂量的下对凝血试验的影响。方法应用普利生及太平洋试剂分别测定含有不同剂量的3种抗生素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FIT)和凝血酶时间(TT)。结果血浆中青霉素钠的浓度为3.0mg/ml、克林霉素磷酸酯浓度为0.125mg/ml、磷霉素钠浓度为1.6mg/ml时,PT、APTT改变(P〈0.05)。当血浆中青霉素钠浓度为12mg/ml、克林霉素磷酸酯浓度为2.0mg/ml、磷霉素钠浓度为3.2mg/ml时,PT、APTT、TT出现显著变化(P〈0.01)。结论这3种抗生素大剂量使用时均可干扰凝血时间的测定,造成FT、APTT、TT值延长,但干扰的程度不同,磷霉素干扰最为严重,青霉素次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并比较SD大鼠、Wistar大鼠、ICR小鼠和长爪沙鼠的部分凝血因子的凝血时间。方法采用四通道血凝仪检测4种动物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结果SD大鼠、Wistar大鼠、ICR小鼠和长爪沙鼠的TT分别为31.72 s、47.35 s、106.34 s和35.96 s;APTT分别为17.66 s、20.49 s、20.74 s和16.27 s;FIB分别为20.45 s、18.20 s、22.81 s和21.35 s;PT分别为21.00 s、21.76 s、16.74 s和25.16 s;ICR小鼠的TT值与其他3种动物间、SD大鼠与Wistar大鼠间有显著差异(P<0.05);ICR小鼠和长爪沙鼠的PT有显著差异(P<0.05);ICR小鼠与Wistar大鼠和SD大鼠间、Wistar大鼠与SD大鼠和长爪沙鼠间的APTT差异显著(P<0.05);ICR小鼠与SD大鼠和长爪沙鼠间、SD大鼠与Wistar大鼠间、Wistar大鼠与长爪沙鼠间的FIB差异显著(P<0.05)。结论SD大鼠、Wistar大鼠、ICR小鼠和长爪沙鼠的部分凝血因子的凝血时间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联用β-乳香酸(β-BA)对血瘀证模型大鼠凝血功能和全血粘度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等体积生理盐水)、模型组(等体积生理盐水)、HSYA(100 mg/kg)组、β-BA(200 mg/kg)组、联合用药(HSYA 50 mg/kg+β-BA 100 mg/kg)组,每12h给药1次,连续7 d。第5次给药后给予大鼠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0.7 mg/kg)2次,间隔4 h,中间给予冰水刺激以复制大鼠急性血瘀证模型。末次给药30 min内取腹主动脉血检测凝血指标和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指标(WBV)。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1 s,5 s,30 s,200 s切变率全血粘度普遍升高,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短,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HSYA组、β-BA组、联合用药组大鼠1s,5s,30s,200s切变率全血粘度降低,血浆TT、PT、APTT延长,FIB含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YA联用β-BA能显著改善血瘀证大鼠凝血功能和在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标本采集对凝血酶原时间(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的影响。方法:对本院住院病人进行PTT、APTI检测。第一次结果显示异常、重复检测一次,结果无显著差异,排除仪器及试剂因素造成的偶然误差影响,除外因不规范标本采集造成结果异常的病例,重抽血复查结果正常。结果:1120份标本有74份有误差,占6.6%,其中PT长18份;PT缩短4份;APTT延长58份;APTT缩短12份。结论:不规范标本采集可干扰PT、APTT检测,造成延长或缩短。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 建立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研究院医学检验实验室 SD 大鼠血浆中凝血四项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 利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 40 只 SD 大鼠血浆中的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APTT) 、凝血酶时间( TT)和纤维蛋白原( FIB)水平。 结果 正常 SD 大鼠血浆中的凝血四项参数比较稳定,PT 的参考值范围为 14. 96 ~ 15. 86 s,APTT 为 15. 25 ~ 18. 83 s,TT 为 43. 06 ~ 53. 18 s 及 FIB 为 1. 94 ~ 2. 21 g / L。 结论 建立了该实验室正常 SD 大鼠的凝血四项检查参考值范围,为药理实验提供参考数值,对其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