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8 毫秒
1.
川麦42是采用人工合成小麦首次培育成功的普通小麦推广品种,苗期表现强势生长.为弄清其遗传基础,评价其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利用价值,利用川麦42×川农16构建的127个重组自交系群体,对苗期叶长、叶宽、生长率等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性状在RIL群体中呈连续分布,分布频率符合正态分布,同时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相关性分析表明,叶长与小区产量、千粒重呈显著性相关,可作为品种早期初步选择的参考性状之一.  相似文献   

2.
川麦42是采用人工合成小麦首次培育成功的普通小麦推广品种,苗期表现强势生长.为弄清其遗传基础,评价其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利用价值,利用川麦42×川农16构建的127个重组自交系群体,对苗期叶长、叶宽、生长率等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性状在RIL群体中呈连续分布,分布频率符合正态分布,同时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相关性分析表明,叶长与小区产量、千粒重呈显著性相关,可作为品种早期初步选择的参考性状之一.  相似文献   

3.
试验研究不同小麦密度和田间配置对套作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密度过大,套作群体内透光率低,群体质量差,虽然以穗多可获得较高小麦产量,但玉米单产低,致使套作群体产量偏低.小麦密度低,通风透光好,以争取较多分蘖、穗大、粒多也能获取高产,并且还有利于玉米生长,套作群体产量较高.行数不同播种量一致的处理在4行150万/hm2的田间配置下,套作群体质量优,产量较高;行数和播种量均不同处理中以3行90万/hm2的田间配置较好.相关分析表明麦/玉套作群体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玉米单产.  相似文献   

4.
普通小麦济南177原生质体和经紫外线照射的高冰草原生质体用PEG法诱导融合,形成杂种植株,但未能正常结实。杂种植株经子房诱导产生可育F0代;将F0代产生的4粒种子播种后产生F1代植株,对由其产生的F2代4个株系进行田间观察和室内考种。分析表明,F2代植株的表现型及产量性状均明显优于亲本小麦。田间穗行,株系表型稳定,具有抗寒、茎杆硬、抗倒伏等优良性状。在分蘖数、单株粒重衣千粒重等产量性状上亦有明显优  相似文献   

5.
矮败小麦群体连续选择早代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单株产量为育种目标,采用含未选对照系统的二向选择方案,针对由不同亲本构建的“矮败”小麦群体DNS3,就株高、穗粒数、千粒重、小穗密度四个主要性状各自进行了三轮选择.结果表明,小穗密度选密、株高选矮的效果最佳,三轮平均进展分别是672%、602%,且其选择响应第1轮最大;穗粒数、千粒重的选择效果不理想.利用矮败小麦连续选择可克服株高升高的趋势,选择使群体的平均数向量位置迁移、群体内植株的分布频率改变.四个选择性状向下选择的变异系数呈现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6.
利用小麦京771×Pm97034产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对小麦碱性水保持力与其他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在重组自交系群体中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碱性水保持力与蛋白质含量和籽粒硬度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r=0.189,r=0.253),与谷蛋白膨胀指数表现出了极显著的负相关(r=-0.232,P<0.01);与面筋指数、Zeleny沉淀值呈不显著的负相关;与湿面筋含量、膨胀势呈不显著的正相关。碱性水保持力与各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其中除与穗长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外,与其他产量性状均呈不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L.)济南177原生质体和经紫外线照射的高冰草(Agropyronelongatum)原生质体用PEG法诱导融合,形成杂种植株,但未能正常结实.杂种植株经子房诱导产生可育F0代;将F0代产生的4粒种子播种后产生F1代植株,对由其产生的F2代4个株系进行田间观察和室内考种.分析表明,F2代植株的表现型及产量性状均明显优于亲本小麦.田间穗行、株系表型稳定,具有抗寒、茎杆硬、抗倒伏等优良性状.在分蘖数、单株粒重及千粒重等产量性状上亦有明显优势,此研究为培育体细胞杂种优良小麦品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6—2015年安徽省谷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种植面积、产量等数据,运用LMDI分解法、数理统计和GIS技术,定量探究了安徽谷物增量格局、种植面积和单产对谷物增量的贡献率,对增产的各地级市谷物增量构成和贡献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0年间安徽省谷物产量增加了733.72×10~4 t,玉米、小麦和稻谷增产幅度分别为78.12%、45.94%、6.35%,谷物增量贡献最大的是小麦,比例达60.54%;2)从谷物增量贡献量来看,小麦优势地位明显,玉米增幅大增产贡献提升较快;从增量空间格局来看,安徽省13个地级市因小麦主要贡献导致增产,2个地级市因玉米主要贡献导致增产,只有1个地级市因稻谷主要贡献导致增产;3)种植面积增加引起的增量占谷物总增量的35.14%,由单产提升贡献的增量占谷物总增量的64.86%,时序上,谷物种植面积贡献率总体呈下降,单产贡献率总体呈上升趋势;4)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和淮南6市对安徽谷物增量的贡献达66.53%,是安徽省谷物生产的主力。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利用小麦亲本间遗传距离预测F1产量的可行性,以大田农艺性状表现优良的36个小麦品系配成50个组合为材料,研究SRAP分子标记遗传距离(GD)与50个杂交组合的F1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分子标记距离与全部杂交组合F1产量相关程度低,但分析各区组内的相关关系时,存在高度正相关.当不改变母本的各组合中,GD与F1产量之间相关关系数在05以上的占786%;当不改变父本的各组合中,GD与F1产量之间相关关系数在0.5以上的占56.3%.  相似文献   

10.
小麦新品种煤生0308经过11年的选育研究,于2003-2006年参加安徽省小麦联合区域试验,2008年度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2004-2006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为7 488 kg/hm2,较对照品种皖麦19增产4.8%;2005-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 828 kg/hm2,较对照皖麦19增产6.83%;参加汇总统计的24个点次中有22个点次增产,占92%,6个生产试验点全部增产.本文简要介绍该品种的选育技术和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相似文献   

11.
不同土壤类型对优质小麦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不同土壤类型对优质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以10个不同基因型优质小麦品种(系)在5种不同土壤类型区的11个地点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表现为河潮土>棕壤〉潮土〉砂姜黑土〉褐土,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表现为河潮土〉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但变异系数相对较小,分别为5.80%、5.96%、12.06%;容重、硬度、面团形成时间、断裂时间、公差指数和评价值表现为砂姜黑土最优,褐土、棕壤次之,河潮土最差,容重、硬度变异系数较小为1.27%、6.38%,粉质参数变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10.08%、14.62%、16.90%、13.30%.产量表现为砂姜黑土〉潮土〉褐土〉棕壤〉河潮土,在不同土壤类型间产量、穗数和千粒重变异较大,粒数相对稳定.不同土壤类型对优质小麦品质性状、产量和产量因素有较大影响,但各性状在不同土壤类型间的变异不同.  相似文献   

12.
利用普通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研究了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在后代群体中的分离和分布,同时对籽粒蛋白质组分与其它主要品质指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籽粒蛋白质组分在群体后代中表现为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相对亲本的性状变异较大.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相对含量与湿面筋含量、SDS沉降值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硬度呈正相关.清蛋白、球蛋白相对含量与湿面筋含量、SDS沉降值和硬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多效唑对小麦生长,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初步研究了多效唑对小麦生长动态,籽粒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主要结果是:喷施多效唑能明地抑制茎节及叶片的生长,使株高降低,特别是对上部间的伸长抑制较严重,但节间,叶片和穗部的干物质积累却有增加,不同喷施浓度处理中,以喷施200mg/L多效唑处理的产量最高,不同氮肥基础上喷施多效唑的产量平均比对照增产幅度为6.44-10.00%,喷施多效唑对蛋白质含量的增加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影响小麦加工品质数量性状位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M5和M16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为材料,对影响小麦加工品质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TL)进行了研究.检测了群体中籽粒硬度、蛋白质含量、SDS沉降值、拉伸面积等品质性状,它们在群体中呈近似正态的连续分布,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利用43个SSR标记和42个AFLP标记构建了相关染色体的分子连锁图.在1A、5D、6D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与籽粒硬度相关的QTL各1个,其中位于染色体5D上的Xgwn190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最大,达62.5%,为主效基因;在1B和6A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与蛋白质含量相关的QTL各1个,它们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13.2%和15.6%;在染色体1B和3B上分别检测到与SDS沉降值相关的QTL各1个,贡献率最大(10.2%)的一个QTL位于3B染色体上靠近E37M61—286的区域;在1A、3B、5D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与拉伸面积相关的QTL各1个,其中5D染色体上的Xgwn190对表型的贡献率最大,为11.5%.  相似文献   

15.
皖北小麦主栽品种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39份皖北小麦主栽品种进行农艺性状分析,以探讨品种产量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为小麦的遗传改良与育种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的是小穗粒数、小穗数和千粒重;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穗粒数、千粒重、单穗结实小穗数;建立了产量因素与产量的回归方程,解释了单位面积产量变异的99.3%。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千粒重、穗粒数、小穗数是通过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产量。因此,高产育种时,宜考虑选择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高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6.
玉米自交系数量性状遗传参数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数量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 对20个常用自选和引入的玉米自交系进行数量性状遗传参数的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穗粗、行粒数、百粒重与单株产量的遗传相关达到正向极显著; 吐丝期、株高、穗行数、单株叶片数、单株产量的遗传力较高, 受环境影响小, 宜早代选择; 单株产量的遗传进度较其余性状高, 获得的遗传增量大, 直接选择效果较为理想; 穗粗、行粒数、百粒重以及它们所构成的选择指数对单株产量的相关遗传进度都较高, 通过这3 个性状的间接选择或者综合选择, 都将会提高单株产量的遗传增量, 达到增加自交系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玉米自交系数量性状遗传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数量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对20个常用自选和引入的玉米自交系进行数量性状遗传参数的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穗粗、行粒数、百粒重与单株产量的遗传相关达到正向极显著吐丝期、株高、穗行数、单株叶片数、单株产量的传力较高,受环境影响小,宜早代选择;单株产量的遗传进度较其余性状高,获得的遗传增量大,直接选择效果较为理想;穗粗、行粒数、百粒重以及它们所构成的选择指数对单株产量的相关遗传进度都较高,通过这3个性  相似文献   

18.
高粒重(48号)和低粒重(154号)小麦株系是01-35(大粒)和6044(小粒、多穗)的稳定杂交后代,具有相似的遗传背景.取灌浆期(开花后17天)的小麦籽粒,提取代谢蛋白,双向电泳后,进行图谱分析.结果显示:两品系中分别鉴定了380和367个蛋白点,其中52个蛋白点为两品系差异显著性表达.将其中13个差异点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进行了肽质指纹图分析,通过采用Mascot软件对MSDB数据库查询,其中9个蛋白质点得到了鉴定,包括葡聚糖合成酶、葡萄糖-1-磷酸-腺苷转移酶小亚基前体、一种胚胎晚期富集蛋白等.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小麦籽粒灌浆其代谢蛋白蛋白质组分析的双向电泳(2-DE)方法,通过质谱分析、数据库搜索的结果对粒重形成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对以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9.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冬小麦矮抗58为材料,在小麦生育期不灌水(W0)和拔节期灌水(W1)两个水分处理下,研究了不施氮肥(N0),180 kg/hm(2N1),240 kg/hm(2N2),300 kg/hm(2N3)4个施氮水平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灌水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不灌水处理,但灌水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明显低于不灌水处理.相同水分处理下,不同施氮处理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且均以240 kg/hm2施氮处理产量最高.研究还发现,在拔节期灌水处理条件下,小麦籽粒灌浆后期存在"灌浆小高峰"现象,这可为最终提高籽粒千粒重,进而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奠定基础.综上所述,适宜的水分处理和合理的施氮量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