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筱春 《科学通报》1985,30(12):933-933
随着我国东部地区下第三系古生物化石中某些海相属种的相继发现,许多学者都认识到我国东部下第三系沉积时期,沉积盆地与海水有过联系或不止一次地遭受过短暂的海侵,笔者近几年来对辽河盆地和东濮盆地(华北)等下第三系渐新统沙河街组沙一段中钙质超微化石的研究,为上述海浸问题补充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钟筱春 《科学通报》1993,38(4):341-341
白垩纪末期、地球上发生过全球性的生物绝灭。1980年Alvarey等在意大利、西班牙等地海相白垩-第三系(K-R)界线层中发现了铱异常,至今全球已在几十个地点包括我国西藏地区都有类似的发现。1981年Orth等又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北部的Raton盆地陆相K-R界线层中也发现了铱异常。我国陆相白垩系与第三系虽广布于各含油气盆地中,但存在白垩-第三系(K-R)界线地  相似文献   

3.
双星藻科化石在东、黄海沉积中的发现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开发 《科学通报》1982,27(22):1387-1387
双星藻科化石研究近年来在我国才引起人们的注意。几年来,我们对东、黄海海底沉积物的孢粉研究中,在许多柱状剖面首次发现了双星藻科化石,特别在更新世晚期的泥炭层,双星藻化石甚为丰富,并经常与淡水藻类化石和水生植物花粉共生,为研究东、黄海当时的古环境提供有用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盘星藻化石在我国第四纪湖相地层中频繁出现,但其在第四纪古环境研究中的指示意义存在较大的争议.一些研究认为盘星藻大量的出现代表了湖泊变浅,一些研究则认为盘星藻主要集中在湖泊水深较大的区域.本文对位于云南中部的星云湖现代水样和湖床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盘星藻的分布状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湖面水体中盘星藻浓度在水平方向上随水深基本没有变化,在垂直方向上盘星藻在湖水底部浓度最大,推测可能与盘星藻重力沉降及波浪扰动底泥产生的再沉积作用有关;湖床表层沉积物中盘星藻含量与水深无明显关系.初步认为,在一些较大湖泊的沉积物中,盘星藻的分布与水深的关系可能是沉积过程造成的,较大湖泊中风浪的作用使得盘星藻趋中沉积非常明显;而湖水中是否有大量盘星藻生长可能与河流输入、水体营养化状态、水温、p H、盐度等水环境状态有关.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湖泊可能机制并不一样,没有统一的规律.因此,在第四纪古环境研究中将盘星藻含量作为水深的指标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分析.星云湖过去3000年化石盘星藻含量的变化与沉积物粒度和磁化率指示的区域人类活动强度变化趋势一致,且更敏感地响应了人类活动导致的湖泊水体富营养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渤海沿岸及邻近地区早第三纪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郝诒纯 《科学通报》1984,29(12):741-741
作者在1980年,研究河南临清拗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第四段钙质页岩韵律性纹层的物质成分,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时,发现其中含有钙质超微化石。继而扩大研究地区及层位,先后在渤海沿岸及其邻近的黄骅拗陷、济阳拗陷、下辽拗陷及东明拗陷的下第三系岩心中,又有新的发  相似文献   

6.
《科学通报》1974,19(5):198-198
我国中、新生代地层以陆相沉积为主,特别是陆相红色地层非常发育,分布广泛,自三迭系至第三系均有发现。侏罗纪以后红色地层更为发育,显示了我国中、新生代沉积的特色。过去,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为了达到他们长期控制我国的目的,制造了不少“贫油”“无矿”的谬论,说什么“红层”是哑层(即没有化石的地层),少数资产阶级学者追随着帝国主义分子也说红层  相似文献   

7.
中国油气区第三系与欧美标准层序的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油气区第三系以陆相为主,仅在我国新疆、台湾和东南海域等地有海相沉积,在广泛分布的第三系内,已找到了丰富的油气藏,因此,为深入研究和总结含油气规律,指导今后的油气勘探,编制国内外第三纪地层对比表是十分必要的。 自1987年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组织了第三系研究专题组,对全国油气区的地层、生物群、“三古”和油气资源预测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地层对比方面,除继续完善各含油气盆地间的对比外,通过海,陆各门类微体化石、脊椎动物化石、磁性地层学和火山岩年代地层学的研究,首次提出了我国油气区与欧美第三纪标准层序的对比方案(见表1)。  相似文献   

8.
在滇东地区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中多年野外化石采集工作发现了许多软躯体化石富集层, 其中包括一些单属种富集层和贫属种富集层. 这些软躯体化石富集层的产出特征进一步证明了促使澄江化石库软躯体化石的大量保存与广泛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频繁的风暴沉积而导致的快速埋葬, 从而表明早寒武世滇东海盆的生态频繁遭到风暴作用的破坏. 同一软躯体富集层的动物类型很可能占据相近的生态位.  相似文献   

9.
树木变的石头,叫做木化石。我国的木化石产地很多。北起黑龙江,南到广东,东自江苏,西至新疆,几乎都有发现。有趣的是,最古老的木化石是近年来才发现的,如在湖南澧县一带,发现了距今3.6亿年左右的中泥盆世晚期的植物化石。古生代的鳞木类化石在山西晋城一带也有发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陕西省上二叠纪地层中产的炬木现在还陈列在南京地质陈列馆门前。在我国  相似文献   

10.
张忠英 《科学通报》1979,24(2):82-82
伦坡拉盆地位于藏北高原的南部,介于唐古拉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平均海拔高达4,000米以上。这里新生代地层十分发育,第三系厚达3,000米以上,系一套内陆湖盆相沉积。最近,作者在研究伦坡拉盆地第三系真菌孢子的同时,在牛堡组上段发现一种很有意义的小盾座亚科(Microthyreae)具口孔的子囊果化石。这种类型的小盾座亚科化石在中国还是首次记录,值得加以报道。  相似文献   

11.
类型丰富的蕨类孢子与微体藻类在第四纪沉积物中频繁出现,然而对其中的大部分蕨类孢子和重要微体藻类所蕴含的古生态与古环境信息仍缺乏深入分析与研究.论文详细地总结和分析了其中的7种(属)重要的化石孢子和微体藻类的形态学特征、产地、时代、分布区域及其古生态环境指示意义,即中华卷柏(Selaginella sinensis (Desv.)Spring,1843)、水蕨(Ceratopteris cf.thalictroides (L.)Brongn,1821)、短棘盘星藻(Pediastrum boryanum (Turp.)Meneghini,1840)、单角盘星藻(P.simplex Meyen,1829)、整齐盘星藻(P.integrum Ngeli,1849)、刺甲藻属(Spiniferites Mantell,1850,emend Strjeant,1970)以及环纹藻属(Concentricystes Rssignal 1962,emand Jiabo,1978).除环纹藻属的系统位置仍存疑之外,其他化石类型中所对应的植物视其亲缘关系可归属到相应的自然科属.它们分别属于蕨类植物卷柏科(Selaginellaceae)的卷柏属(Selaginella Spring)、水蕨科(Parkeriaceae)的水蕨属(Ceratopteris Brongn)、绿藻门水网藻科(Hydrodictyaceae)的盘星藻属(Pediastrum)、沟鞭藻类刺甲藻科(Spiniferitaceae)以及疑源类系统位置未定亚类的环纹藻属.这些蕨类孢子和微体藻类的植物体往往适应特定的生境,除中华卷柏适应温干气候条件或温暖偏湿的山坡或林下阴处石灰质土壤环境条件外,其他均为与水体环境紧密相联的水生植物.水蕨、盘星藻和环纹藻属于淡水种,适宜在各种大小型自然湖沼湿地和水田、水沟等人工湿地生长和繁殖;刺甲藻则生活在近海海域中,属于咸水种.它们在我国第四纪地层的沉积物中含量丰富,而且在有些层位中个体浓度非常高,因此,这些适应特定生境的蕨类植物和微体藻类成为阐述第四纪古生态与古环境的强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2.
大荔化石人     
人们常说,中国是人类化石丰富的国家.的确,我国既发现过举世闻名的北京猿人,又拥有人类发展所有各个阶段的代表.在猿人中,较早的有元谋猿人,较晚的还有蓝田、郧县、郧西、南召的猿人化石.在新人中,有山顶洞、柳江、资阳等地发现的头骨,还有峙峪、荔浦等地发现的零星骨片和牙齿.这些化石  相似文献   

13.
南京浦镇附近中新统地层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立文  方鄴森 《科学通报》1964,9(8):730-730
南京附近晚第三系中新统地层的时代,由于缺少化石证据,长期以来是个悬案,如南京方山的洞玄观组曾先后被认为是始新世(刘季辰、赵汝钧,1924)、上新世(程裕淇、沈永和,1948)。1956年我们在方山南麓洞玄观组内发现了化石,经周明镇、胡长康同志鉴定为安琪马(Anchitherum aurlia-nense Cuvier)化石,确定其时代为晚中新世,因而洞玄观组的时代争论始告一段落。但是,由于该组地层那时仅见于方山孤立的一个地方,所以在1959年全国地层会议时,还有人表示怀疑,曾提出“中国南方中新统地层存在与否”的问题。 1963年6月,江苏省地质局组织了南京附近古砾石层的现场会议,作者等前往浦镇一带调查,在  相似文献   

14.
说百合     
自然界是那样的博大精深,植物是那样的千姿百态,散发着勃勃的生机、盎然的气息和读不透的深蕴……万物皆有灵性,生生死死循环往复。夏天,在那一片沙壤土中,洁白的野百合花正自在地怒放,给人一种自然美的享受。百合,原产地亚洲,性喜温暖高燥,我国各地多有分布,主产于浙江、陕西、湖南、江苏等地,种类甚多,有开红黄、黄、白、淡红等花,有食用价值的仅为卷丹、小卷丹、山丹天香百合、白花百合等几种。关于百合名字的由来,我还是从一位老郎中讲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知晓的。有一年,东海上一伙海盗跑上岸来,洗劫了一个渔村,把劫去的财物搬上贼船,还把…  相似文献   

15.
关中盆地黄土地层中竹子植物硅酸体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厚远 《科学通报》1994,39(24):2257-2257
在对我国黄土地层各种动植物化石的研究中,仅在半坡遗址堆积物中发现过靠吃竹根而生存的中华竹鼠(Bhizomys sinesis)的骨骼残片,但至今尚未发现过竹子植物化石的直接证据.近年来植物硅酸体的研究逐渐弥补了花粉分析的不足.本文通过对关中盆地的渭南剖面(3万年来)、宝鸡剖面(13万年来)的黄土地层样品进行植物硅酸体分析,并与现代竹亚科、芦竹亚科、画眉草亚科等几个禾本科亚科植物硅酸体形态进行对比研究,在渭南S_0地层及宝鸡S_1地层发现竹亚科植物硅酸体.  相似文献   

16.
华南中更新世海进的发现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平日 《科学通报》1991,36(13):1007-1007
作者在广州西北约50km的四会贺岗、岗美和三水白坭等地高程约25—35m的多个剖面(图1)发现丰富的咸水-半咸水种化石硅藻,石英砂的热释光年代为距今18.0±1.4—55.9±5.6万年,表明这些剖面是中更新世海进的沉积物。这是华南首次经系统进行年代测定和微体古生物分析的中更新世海进层,它们的发现,对研究我国第四纪环境演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赵建新 《科学通报》1987,32(15):1168-1168
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我国早寒武世最早期——梅树村期小壳化石研究取得了颇为可观的进展。发现了多处小壳化石点,这为我国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的确定起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该时期含小壳化石的含磷碳酸盐岩系主要发育于扬子地台,特别是扬子地台的中、西部,因而对梅树村期小壳化石的研究亦主要限于这一地区(包括滇东,川西,陕南,川北,鄂西等地)(图1)。在扬子地台东部,即下扬子地区(包括赣北、皖南、苏南、浙西等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中生代有尾两栖类一新种: 道虎沟辽西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王原 《科学通报》2004,49(8):814-815
有尾两栖类化石在中生代十分稀少且多数残破.我国近期报道了5属5种保存骨架化石的中生代有尾类,因而引起国际同行的重视.它们都产自下白垩统热河群或略低的层位中.与世界其他地区有尾类相比,我国种类具有时代早、化石较完整以及分异度大等特点,对研究有尾两栖类的起源、早期演化和散布具有特别意义.在我国已知中生代有尾类化石点中,内蒙古道虎沟的化石材料最为丰富,已报道了奇异热河螈和天义初螈2属2种.但道虎沟化石层的时代争论很大,  相似文献   

19.
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非海相钙质超微化石的锶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沙河街组在沉积过程中有无“海侵”,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问题之一.争论的原因是在这套地层中既存在典型的陆相化石(如介形虫、腹足类及轮藻等)又有一些所谓“海相性”化石(如有孔虫、鱼类、钙质超微化石等).其中尤以钙质超微化石最为引人瞩目,因为尽管该类生物现代有一个属(Hymenomonas)生活在淡水中,但其不具钙质骨骼而无法保存为化石,故一般认为钙质超微化石为典型的海相化石.本文无意再从这些化石的属种组成、形态特征及生态分布对上述问题进行深究,而利用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锶同位素分析方法,以沙河街组钙质超微化石为材料,从地球化学的角度来探讨该类化石生活的环境.1 材料与方法样品取自山东济阳拗陷6个钻孔的沙河街组(图1).通过分析发现钙质超微化石主要分布在沙河街组一段和四段,其数量丰富,但属种单调,主要为Reticulofenestra bohaiensis(图2).产钙质超微化石的岩性主要有钙质页岩、灰色泥灰岩及灰褐色泥岩,其中以其“黑”、“白”相间韵律纹层的钙质页岩中最为丰富,灰白色的钙质薄层几乎全部为钙质超微化石(图2),而暗色的泥岩层则为沟鞭藻及其他有机质,不含超微化石.首先对每个样品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然后挑选了10个超微化石最丰富、成岩作用影响最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化石层的地层关系与时代讨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近年来详细的野外区域地质调查发现, 道虎沟化石层的分布并非仅仅局限在道虎沟村附近, 还断续出露于相邻其他几个地区. 道虎沟化石层角度不整合在复杂的基底地层之上, 岩石地层层序由三部分组成, 其中下部为夹红色页岩沉积, 这一地层曾经被误认为是下伏土城子组. 野外大规模化石发掘显示, 道虎沟层的化石主要富集在上部地层的湖相页岩中; 由于后期强烈的构造改造, 地层在多处发生褶皱倒转. 新发现的地层接触界线清楚地证明, 一直被认为是“上覆”地层的髫髻山组中酸性火山熔岩(同位素年龄159~164 Ma)实际上为其下伏地层, 道虎沟化石层的时代不可能早于这一年龄, 也不可能是中侏罗世“九龙山组”. 目前的化石发现和研究显示, 叶肢介和昆虫组合所反映的时代要早于脊椎动物化石所代表的时代, 如辽西螈、热河翼龙和带羽毛的手盗龙类等与义县组同一类群的分子非常相似. 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可靠的热河生物群鱼类化石, 但是这一地层的脊椎动物化石组合更接近于早白垩世热河群. 道虎沟层与热河群无论从沉积地层特征、火山活动和脊椎动物群面貌都很相似, 属于相同的火山-沉积旋回, 化石动物群可能代表了热河生物群最早的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