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韩非的“矛盾”富言属于逻辑矛盾。他的“矛盾”思想则是非此即彼、非彼即此,二者必居其一。这种仅仅在对立两极中的思维方法并非完全正确。哲学上的辩证关系,借用“矛盾”、“对立”范畴来表述,也不十分恰当,因为矛与盾不是对立的双方,而辩证关系也应包括对立统一、鼎立统一、多立统一。所以我们必须确立立体矛盾观,即对立面-中介-对立面,或正中反矛盾论,或同异反分析法。  相似文献   

2.
假句(包括矛盾句)存在于语言里是合法合理的。“层级”论将存有“矛盾被证”的自然语言宣判“死刑”,是把人(语言使用者)的逻辑犯规归罪于语言本身,而解悖方案回归自然语言实际是对塔斯基“层级”论宣判死刑。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逻辑悖论研究的重心自然而然转移到了“语义悖论”上来。塔斯基对“谎者”悖论的解释,以“本语句”指称或界定“本语句假”,犯了“矛盾定义”的谬误,而哥德尔的理论也因跟塔斯基理论的内在联系,也可能引起我们的疑问。  相似文献   

3.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逼税效应”在税费改革中不减反增,折射出国家、官员和公民在税费改革中“三方博弈”目标的矛盾和冲突,是税费改革没有摆脱对计划体制“路径依赖”的反映。更是税费改革的制度变迁成本无法分摊的直接结果。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和同”观念对濒危语言保护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大面积的消亡正逐渐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趋势,对濒危语言要不要保护,如何保护,中国古代“和同”观念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和”是保持矛盾对立面存在的和谐统一,是有原则的和谐;“同”则是否认矛盾对立面存在的差异,强调绝对的同一。故要“和而不同”。这对我们解决濒危语言的保护无疑具有重大的借鉴作用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略论古汉语的同形反义词──兼为“反训”辨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反训”谈起在古代汉语经典文献的注硫和训信专著或辞书中,我们常常可见一些语言现象,诸如“乱,治也”;”受,授也”;“故”,洲“古也”、又训“今也”;“落”,训“死也”、X训“姐也”,等等。从表面看,人们不难发现:它们训释词与被洲释词正是一对反义词(如上述前二例);或一个词的训释词(即义项)中有两个正是一对反义词(如上述后二例)。古人概括其特点为“一字两训”,“义相反而实相因”(王念孙悟)。O这就是传统训治学之所谓“反训”。其被训释之字(词),也笼统地被称之为“反训率”或“反训词”。晋人都球首先…  相似文献   

6.
对语言符号的创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然而,在使用上,人们又总是面临着有限的语言与无限的意义之矛盾。一向被称为驾驭语言的高手的文学家,也常常因文不逮意,意不称物而陷入“语言的牢笼”。为摆脱这种难以言说的痛苦,文学家进行着不懈地努力和探索。“艺道并进”作为一种途径,意味着文学才能的优化。当文学创造者做到了文学之才与文学之能并举,并在“自然而然”中进入无目的合规律性的创造境界,方能为突破“语言的牢笼”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7.
以标榜“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美国先后实施“唯英语运动”和《美国土著语言法案》等语言政策,不仅与其建国时的原则相抵触,而且相互间也存在矛盾,但通过联系的方法,运用科学的态度,不难发现,美国的语言政策及其实践是围绕盎格鲁撒克逊白人的核心价值观服务的。  相似文献   

8.
丰子恺散呈现为一种闲话语境,本潜含一种与读对话的可能性,拉近了作与读之间的距离。且又具有“淡如菊”的特点,即朴实平淡、自然无饰的语言以及清澄深远的艺术意境。  相似文献   

9.
“稍微”+动词+响应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稍微”及其呼应成分修饰动词时的语法结构,说明各自的意义、用法和特点。根据动词的可饰范围,将动词分为六类进行考察,阐述各类动词与“稍微”及其呼应成分的组合关系。指出动态动词可饰范围广,可以接受“稍微”及其各种响应成分的限制;静态动词可饰范围窄,一般只接受一部分补语修饰,有的动词则与“稍微”及其修饰构造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0.
瞿佑的文言小说集《剪灯新话》问世后便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统七年国子监祭酒李时勉以“假托怪异之事,饰以无根之言”为由请求禁毁,因此,《剪灯新话》便成为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被禁毁的小说。其语言华丽,多为艳语,部分情节过于怪诞以及小说的“诲淫”倾向则是其被禁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汉、日语言中的“反义词”是相当丰富的,其属性多种多样,既有名词,又有动词、形容词等,它们在语言表述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语言中运用“反义词”,可以突出事物矛盾,起对比、烘托的作用,在说话、写作中善于运用“反义词”可以使语言更加鲜明,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在强烈的对比中,使读者获得极为鲜明、深刻的印象,从而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汉、日语言中的“反义词”是相当丰富的,其属性多种多样,既有名词,又有动词、形容词等,它们在语言表述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语言中运用“反义词”,可以突出事物矛盾,起对比、烘托的作用,在说话、写作中善于运用“反义词”可以使语言更加鲜明,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在强烈的对比中,使读者获得极为鲜明、深刻的印象,从而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人们利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把各级语言单位组合起来,传递某种信息的过程。在组合的时候,人们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常常故意把一些互相矛盾对立的概念、判断或者推理,十分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组合成言语表面看似矛盾的语言结构,使语言表达“呈现出一种动人的魅力”,达到特定的修辞目的。这种修辞方法,我们称之为语言的矛盾组合法。例如,王蒙在《谈短篇小说的创作》中说,作家所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应该是大家“熟悉的陌生人”。句中的“熟悉”和“陌生”,从字面上看,意义是互相矛盾的,但是从它们所表达的语义看,又是一致的。在这里,“熟悉”指的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中自己周围各类人的接触和了解,而“陌生”则是指人们对经过作家加工后出现在文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感觉。这种艺术形象,既有人们熟悉的成分,也有人们感到陌生的地方。这样,“熟悉”和“陌生”看似矛盾的组合,就恰如其分地揭示出艺术形象的特点,说明了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质。对语言的这种矛盾组合方法,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4.
形象的间接性是文学形象区别于其他艺术形象的突出特点,“形象”与“间接”本是一对矛盾,但在文学形象里却是和谐统一的。本文认为,这一矛盾得以统一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文学语言内涵的丰富性;二是语言本身的文化积淀;三是读者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5.
运用修辞论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著名散文《背影》的“重复”现象作细致分析,可以发现《背影》的深层蕴含:它揭示了朱自清在传统与反传统之间的矛盾和焦虑,而这种矛盾和焦虑是20世纪上半叶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境遇,《背影》正是这种矛盾和焦虑的一种审美置换。  相似文献   

16.
臧克家诗作《有的人》以近似口语化的非常态逻辑语言开篇,凭借“生”与“死”两个矛盾概念的两极碰撞,勾勒出诗歌的艺术框架,思想意义反向扩张,对立中求得统一,显示出深邃的辩证哲理,主题因此而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17.
陆荣廷是清王朝的封疆大吏,在辛亥革命时被迫“附和共和”。所以,他在思想感情上对亡清与废帝溥仪是艰舍难分的。从辛亥革命以至护国、护法,他的思想言行十分矛盾复杂。这种“身在民国,心恋亡清”的矛盾表现,并非陆荣廷所独有,而是许多被迫转向的清朝封疆大吏的“通病”。他们植根于封建经济,依靠帝国主义势力的扶持而割据一方,自成派系。民国初年的政坛纷扰,民主政治的举步维艰,无不与此有关。因此,反帝反封成了中国走向民主统一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矛盾三题     
文章提出两个观点:一是差异不是矛盾,差异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构成矛盾;二是矛盾不是一切,不能给复杂的物质世界建立一个简化的矛盾思维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矛盾普遍性进行了哲学思考,以为人类中许多灾难都源于“矛盾”理论的误导,人类应该走出“矛盾”的误区,“非攻”、“兼爱”,和平相处,共同迎接21世纪的曙光!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的崛起是二十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坛上最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之一。荒诞派戏剧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流派,它的主旨是“反戏剧”、“反传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表现手法荒诞、场景孤立封闭、情节荒诞离奇、人物怪异扭曲和语言破碎混乱。  相似文献   

20.
徐青 《世界知识》2014,(9):55-57
“反服贸”的“三月学运”之所以引起岛内社会长达20多天的震荡,有多重原因;而学运发展过程也暴露了岛内一系列社会矛盾、两岸问题,以及国、民两党内部权力斗争等问题。但这些原因、问题都不能掩饰或模糊一点,这就是,“台独”势力占领了此次学运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