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伤春悲秋”是文学界由来已久的一种文化现象与审美体验,也是中国历代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与之相关的诗歌创作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而有关描写夏季的诗歌并没有以主题的形式出现,且绝大多数诗歌是以一种激情与炎热并存的精神状态出现。蹇先艾作为一位以“乡土文学”创作闻名的小说家,在其诗歌创作领域开创了“悲夏”这一独特现象。“悲夏”作为蹇先艾诗歌中最具个人意识特征的体现,其所蕴含的生命思考和个人感受能较典型地反映他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2.
论李白杜甫诗歌的盛世悲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史之乱前,理想的颂扬与现实的悲慨是李杜诗中两个相互依持的情感向度,后即本所指的盛世悲音,具体内容包括处盛世而发危言、现卖批判、身世悲慨三个方面,这类诗歌悲壮豪迈与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虽然都以悲情为情感内核,但却与衰世悲音的萎靡颓废、轻艳单薄截然不同,分别呈现出刚性之美与沉厚之美。  相似文献   

3.
《世说新语》“新亭对泣”故事塑造了直面国土沦丧而悲戚无奈的周?和悲中奋起的王导两个相辅相成的人物形象,蕴含着悲情哀婉的审美意蕴、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等文化基质,彰显了六朝缘物起情、以“兴”为美的创作取向,引发了后世无数文人的情感共振。“新亭对泣”史实被初唐史家接纳与记载后,逐渐被经典化,经历代文人直引、化用、反用等成为母题性质的文学事典,涵盖诗、词、赋、戏剧等多种审美性文体,更辐射至经部文献。在不同文化场域与政治语境下,文人联系自身,从悲情之美与家国情怀两个基本意涵中抽绎出兴亡之叹、隐遁情怀、悲愤之感、飘零之情、困窘之态等多重引申涵义,使“新亭对泣”术语成为一个丰富的语义场。探赜“新亭对泣”经典化历程,可明晰文学经典生成与建构的内在理路与外在契机,丰富人们对中华文化基因中以悲为美与忧患意识的具体认知,加深人们对审美文化共同体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况周颐身处末季,其词多感怀身世之作。栖迟零落,身世浮沉,激发了词人对生命的思考,形成了独特的身世感喟,集中地表现为飘零之恨、垂暮之叹和落拓之悲。它们是三位一体的生命意识,常与家国之思、沧桑之叹相通,表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身世词多以比兴抒哀怨,凄丽缠绵,托寄深远。  相似文献   

5.
王昭君的事迹,是唐人咏史诗集中表现的主要内容之一。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除题材的继承性之外,更主要的是王昭君这一形象在封建时代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她集悲、怨、壮诸多情感于一身,既能引发诗人们对怀才不遇的同感,也符合了他们偏爱悲怨主题的口吻。  相似文献   

6.
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评价南朝诗人江淹"诗骚之意居多"壮盛于齐"。"诗骚之意居多"是因为其诗歌常常抒发悲郁侘傺之情,"壮盛于齐"乃指其卓出群伦的壮健诗风。关于江淹如何营造壮健的诗风,笔者总结了五点规律。  相似文献   

7.
在对《离骚》的接受过程中,司马迁的悲其志历来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但在理解这句话时,人们多从司马迁与屈原的悲剧性人生理解,这并不能达到十分准确的理解目的。结合《离骚》和《屈原列传》,可知司马迁的悲其志与《离骚》的内在情感是一致的。屈原之志主要指其高洁人格、忠君爱国理想和怀才不遇的经历,而司马迁的悲其志表现的正是对屈原高洁人格和忠君爱国理想的赞美以及对其怀才不遇的哀伤。  相似文献   

8.
贾谊因赴湘在空间上开始了中国大一统政治局面贬谪士人精神苦境的历程,与屈原的不期相遇,开启了士人吊屈、悲屈之风。他对屈原的解读,不仅是儒道思想的交锋、融合,更是他对屈原“悲世之风”继承之后的解脱。同时,楚文化在沉寂百年之后因贾谊而再度兴起,并超越历史空间的局限,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渊源与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9.
侗戏在情节上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即柔化冲突,它为侗戏中的悲剧故事赋予了更多的柔和因子。侗戏这种柔性之维的审美价值取向的根源主要在于侗族内部的萨神信仰和外部的农耕社会。对侗戏这一审美价值取向的根源溯源,有助于从美学的哲学高度认识侗族,对其和谐生活与自身民族先进文化的现代性构建具有现实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江淹辞赋多以表现悲愁怨恨。为主题,形成了以悲凉为主的风格特色。这种主题的形成既与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和江淹出身孤贫、早年遭遇坎坷、思想抑郁的情形有关,又与汉魏六朝以悲为美的审美风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从考古发掘的图像资料与古文献的相关记载出发,探讨轩辕帝与有熊氏的关联:一方面检讨远古"熊图腾"的成因,说明文学与人类学的多元视角和知识视野对追寻远古失落之文化记忆的作用,并昭示其融入国学谱系后的效应,尤其是在"释古"方法上的推动与创新;另一方面也试图经由中国古代的例子,探讨人类学中国话语之必要和可能。  相似文献   

12.
古代文学审美的主体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本、读、作及其所知觉的对象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学审美的主体意识。认为:学本是一种具有想象性、情感性、可感性、社会性的本。读的主体意识主要表现是因人变形、自作多情、超越作。“误读”也是主体意识的一种表现,虽在同古人开玩笑,但从中也获得美感。学创作与审美,是太极中的两仪,相依相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3.
三昧:佛教审美感悟的主要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对中国古代学创作和审美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已经是不争的问题。而在感应外物的心理知觉上与学审美究竟有何内在联系及区别,则又大多语焉不详,或详而无纲、油水分离。笔从佛教教义中拈出“三昧”两个字,深入探寻佛教审美感悟的主要方式,分析它与庄子“心斋”及俗人梦幻的同异,这对中国古代学审美理论的梳理和建构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古代文学课是对外汉语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结合对外汉语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澄清人们对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认识误区。从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取舍与侧重及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设想与改革等方面,提出对外汉语专业的古代文学课程建设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古建筑“避雷措施”的分析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我国古建筑中常见的所谓避雷措施,诸如“避雷室”、“正吻”及“雷公柱”等,并结合现代有关雷电理论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我国古建筑中的避雷措施仅是防御性的、被动的,因此其避雷效果是很有限的。同时还以应县木塔为例,指出建筑物所处的地质环境是其免遭雷击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从文献分析出发,采用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探讨了数学方法论的历史,数学方法论的提出,古代东西方的数学方法论、近代数学方法论思想,数学基础研究中的数学方法论,应用数学与数学的应用、计算机数学及数学中的创造性思维等方面,论述了数学方法论的产生和发展。由此得出结论,数学方法论是数学发展的产物和先导,它对数学研究、数学创造以及数学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学术界提倡中国文学研究应打通古今的呼声颇高,其宗旨主要在于突破学科区隔的壁垒,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作贯通性的研究。因而在越来越多的同仁把它作为一种视角和方法运用于个案研究的同时,有必要结合学科建设的需要就相关的基本问题进行学理思考,包括古今内涵的界定、与传统文论中通变说的联系、文学史的分期、开展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现实意义以及具体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等。  相似文献   

18.
面对高等教育的新形势,作为中文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其教学方法之改革创新,势在必行。经反复探试,总结出了"讲评"教学、"比较"教学、"情境"教学、"结构"教学和"歌诀"教学五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我国早期的文艺思想是一个很少触及的领域。文章从考古发现、古籍记载、文字起源、早期文学作品几方面分析,阐述了我国文艺思想产生初期的三个阶段及其重要特点:文艺与获得生活资料的功用目的相结合;文艺与达到宗教迷信的功用目的相结合;文艺和突出社会政治方面的功用目的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从先秦到南朝,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从萌芽到成熟的第一阶段.在此期间,文论的功能不断变化调整.《文心雕龙》的出现,成功地综合了文论的各种功能,从而宣告了古代文论的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