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探讨了主体间性这一概念在俄语二外教学中的应用。首先,以主体间性为指导,解析了外语教学的内涵,井分析了俄语二外教学中实现主体间性教学的前提与可能。其次,列举了主体间性维度下俄语二外教学模式的特点。最后,提出了主体间性维度下俄语二外教学模式的具体构建。  相似文献   

2.
受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翻译研究出现了间性思维,主体间性从哲学层面引入翻译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是主体间性的早期萌芽,受这种哲学思想影响下的中国现代译论,也明显带有主体间性思想的印记。主体间性的现代性,给中国译学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中国译者在发扬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精髓的同时,应适当结合主体间性的现代意义,为中国译学找出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3.
论生态美学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生态美学需要有一个哲学基础。启蒙运动以来,确立了主体性哲学的主导地位。但主体性建立在主客对立和主体对客体的征服的基础上,因此,主体性哲学是反生态主义的,主体性美学包括实践美学不能成为一种生态美学。现代美学已经完成了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型,只有主体间性才能成为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主体间性哲学把人与世界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规定为主体与主体的关系,通过二者的交往、对话、沟通、融合而达到审美的境界。不仅现代西方美学包括生态美学是主体间性的,而且中国古代美学也是主体间性的,因而也具有生态美学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主体的对象化与对象的主体化是两个互动、互补的动态化过程,前强调历史主体性和实践基础,其理论渊源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后则强调主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此基础上还深入研究了一种“主体间性”理论。在历史主体性和实践论基础上,“主体间性”理论对当代美学艺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两个动态化过程中产生的超越性的二元思维和多元思维,极大地推动了当代美学艺学的思维方式转型。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互动机制的构建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及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主体间性为其构建提供了基本价值维度,主体观的创新、增强主体间性、创新和谐互动平台是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互动机制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凸现的一个范畴,主要关注主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师生主体间性是学界把主体间性与师生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它对交互式平等民主融合的师生关系之描述契合和谐德育的本质应然。因此,基于师生主体间性所提供的话语体系和哲学思维,学校德育工作需转换视角、重构德育师生观,创新思维、营造和谐大德育,优化实践、创造德育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英国作家阿诺德·贝奈特的《五镇的安娜》在人物关系上互为主体,其小说人物"特尔赖特——安娜""安娜——迈诺斯/威利"之间突显出一种主体间性。"特尔赖特——安娜"的关系表明主体间性的失衡,"安娜——迈诺斯/威利"的关系代表了主体间性的延伸,而贯穿主体间性始终的则是以安娜父亲为代表的父权意志。《五镇的安娜》对父权话语的反抗和对女性自由问题的探求,其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女性个体的自由,实现主体间性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是一个从哲学中慢慢演化和脱胎出来的概念,也是现在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一种行动指南.通过对主体间性的解析,认为主体间性对处理现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潍坊学院学报》2018,(5):106-111
传统高校师生关系经历了从"教师中心"模式、"学生中心"模式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模式,再到"师生双主体"模式的发展历程。基于师生交往关系中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现实需要,高校"主体间性"模式的师生交往关系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探讨。然而,理想的主体间性教育理论提出以来,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却由于沟通手段的缺乏而无法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师生、师师、生生以及学校与社会的多主体多向互动,因而教育的主体间性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一直是现代高校教育创新的难点。网络时代的高等教育越来越倾向于网络教育与实体教育的融合发展,网络教育与实体教育的界限日益模糊,共享性成为高等教育嬗变的标志性特征,也为高校主体间性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契机。共享教育与主体间性教育的融合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共享教育与主体间性教育的差异性与共通性融合;二是共享教育与主体间性教育的共识性与生成性融合;三是共享教育与主体间性教育的交互性与发展性融合。  相似文献   

10.
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是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和理论界关注的重点之一.否认译者是唯一的主体性要素,翻译主体研究是一个包括作者、译者和读者甚至还包括出版者、赞助人等在内的复杂群体主体系统.主体间性则主要从理论上解决了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以及各自主体性的表现,它不仅体现在译者主体与作者主体的关系上,而且体现在译者主体与读者主体的关系上.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至隋唐的佛经翻译作者主要为印度佛经编纂者,译者包括两部分:从西方来中国的僧侣及西行求法求经的中国僧侣,读者则不仅包括当时以皇室为首的统治阶级,也包括作为被统治阶级的劳苦大众.本文将从翻译研究的主体间性出发,着重分析当时各翻译主体间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凸显概念,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在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自身价值与合理诉求的今天,从主体间性的理论视角反思女性人文贫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这一反贫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女性对人自身价值的认知,实现对女性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2.
文学译品之要义在于原文学作品风格的再现。本文旨在明确风格定义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之上,探讨如何从词法、句法、修辞手法这三个方面更好的再现原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与译者的主体间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高校图书馆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主体性造成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人文关怀的缺失。还原高校图书馆文化自觉价值取向,必须保持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张力,倡导技术与人文关怀的融合,保持人与自然的张力,倡导图书馆实践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间性理论的引入使文学理论成为交流理论,为审美想象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审美想象是文学主体交流的中介之一,它以情感为基础,以审美判断为交流活动的表达形式,并在对审美理想的执着追求中实现其在文学交流活动中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中,主体间性与交往理性的观念对当今传播学的影响日益凸显。其交往理论在公共领域上的应用,更奠定了其对现代传播学的整体创新基础。文章重新审视了传播模式并从将媒介打造成公共话语平台角度探讨了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现代传媒理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必然性的认识而获得自由只适合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基于审美意识而实现的自由不过是对现实活动有限性的补充,而个人的美德对自由的承诺也不能与作为职业的市场活动混为一谈。我们应该看到。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由于主体间关系取代主客体关系,若要在社会生活领域内实现自由必须以达成共识为活动原则。  相似文献   

17.
教学本质探     
在任何一种课程改革中,教学实施都将成为其教育理念的落脚点和归宿.那么,对教学本质的思考也成了重点所在.而一定的教学本质观首先是基于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这一基础上的,教育应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关注其作为个体存在的人和社会存在的人的协同发展.与此相应,教学本质亦应在关注主体间性的哲学思考之上,走向对话性实践.  相似文献   

18.
指出《还乡》反映了哈代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论述小说中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人的性格和自然的特征相融合,和生态整体观的思想不谋而合;人和自然的相互交流蕴涵了了生态批评的主体间性思想;颂扬人的简单生活方式体现了生态批评的简单生活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