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研究了三类聚乙二醇接枝位置不同且表面负载纳米银的聚氨酯胶束的抗菌性及生物相容性.通过DLS表征了聚氨酯在负载纳米银前后的粒径和电位变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聚氨酯负载的纳米银的含量.MIC表征了三类聚合物的抗菌性能,细胞活性实验和溶血实验表征了其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复合材料的内核PCL在脂肪酶作用下降解并释放小尺寸纳米银从而提高抗菌性.实验数据表明负载纳米银的PEG-g-PU胶束的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都优于其他两种结构的胶束(PEG-c-PU、PEG-b-PU).并针对负载纳米银的PEG-g-PU胶束研究其对成熟生物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羧基化碳纳米管和上制备了纳米银粒子,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抑菌圈实验测试方法对改性碳纳米管及制得的碳纳米管/纳米银复合材料进行了分析表征。并通过抑菌圈实验考察了复合材料在的抑菌性能。通过抑菌圈实验可以看出碳纳米管/纳米银复合材料有明显的杀菌功效。碳纳米管载银复合材料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良好的抑菌性,如果将其加到涂料中,会在海洋防污领域得到很大应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PEI对聚氨酯予聚体进行封端,得到了端基含有PEI的聚氨酯(PEI-PU)利用树枝状聚合物PEI内部纳米孔穴结构,原住生成纳米银,得到了结构稳定的纳米银与聚氨酯的复合体系,所生成的纳米银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可以用来作为抗菌生物材料使用.  相似文献   

4.
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抗菌聚氨酯材料,即包载三氯生的电荷翻转的p H响应的阳离子聚氨酯胶束.通过接入的-NH2和-COOH的比例可以调控电荷翻转的位点,使其在p H 7.4环境下保持电负性,保证了胶束的长循环,在细菌感染部位由于-NH2的质子化,胶束带正电,提高了抗菌性能.不同p H条件下的动态光散射(DLS)检测数据显示了胶束表面电荷的翻转性.最低抑菌浓度(MIC)数据表明,相对于游离三氯生,将三氯生包载于胶束内核能显著提高其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5.
通过PEI对聚氨酯子聚体进行封端,得到了端基含有PEI的聚氨酯(PEI-PU)利用树枝状聚合物PEI内部纳米孔穴结构.原住生成纳米银,得到了结构稳定的纳米银与聚氨酯的复合体系.所生成的纳米银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可以用来作为抗茵生物材料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重组类人胶原蛋白Ⅱ(recombinant human-like collagen Ⅱ,RHLCⅡ)制备仿生人工骨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相分离一冷冻干燥法制备RHLCⅡ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和万能电子材料实验机对材料的理化性能进行表征;选择急性毒性实验、溶血实验、皮内实验和热原实验对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结果 RHLCⅡ复合材料在晶相组成、化学组成和晶体尺寸方面均类似于天然骨,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介于致密骨和牙本质之间;复合材料的急性毒性实验、溶血实验、皮内实验和热原实验均为阴性.结论 RHLCⅡ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和生物相容性,有望成为培养自体成骨细胞的理想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7.
采用一种自制的非水溶性丝素粉体与医用聚氨酯共混制膜.一方面,利用丝素蛋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来提高聚氨酯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弥补其用于小口径人造血管材料时生物相容性的不足;另一方面,以这种非水溶性丝素粉体为药物载体,将阿司匹林加入到聚氨酯膜中,来提高聚氨酯膜的抗炎症性能,开发新的小口径人造血管材料.以空白组为阴性对照组,PTFE材料为阳性对照组,采用体内埋植实验来评价新材料的组织相容性.结果表明,PTFE材料的组织相容性最差,丝素/聚氨酯共混膜材料的组织相容性良好.共混膜中加入阿司匹林后,其炎性反应减轻.  相似文献   

8.
利用原位修饰法合成了表面氨基化纳米银,优化了纳米银的制备条件.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Zeta电势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对纳米银的抗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氨基化纳米银带有正电荷,能通过静电吸引作用结合表面带负电荷的细菌,使抗菌活性显著提高;氨基化的纳米银可有效抑制革兰氏阴性细菌和阳性细菌的生长;该材料可被应用于医学器件和细菌控制领域.  相似文献   

9.
利用浸渍还原法在水热法制备的多孔碳微球(PCMSs)表面负载银纳米颗粒,制备了不同银含量的Ag/PCMSs复合材料。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热重对产物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分析;并采用抑菌环定性实验对所制备的Ag/PCMSs复合材料的抗菌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PCMSs表面有—OH、C=O等含氧官能团;50℃下PCMSs与AgNO3在乙醇中反应,在其表面负载直径约16nm、分布均匀的银纳米颗粒;抗菌实验分析表明样品具有很好的抗菌性,可以作为抗菌材料。  相似文献   

10.
荧光水凝胶因其优异的光学性能、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冻融法,将硅烷碳点(Si-CDs)与聚乙烯醇(PVA)复合,制备了一种具有pH响应性和抗菌活性的聚乙烯醇-碳量子点复合荧光水凝胶(PVA-CDs),表征了PVA-CDs水凝胶的微观结构,并研究了其机械性能、流变性能、吸水性、细胞相容性以及抗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碳量子点的引入,显著改善了水凝胶的力学性能,降低了水凝胶的溶胀比。在不同的酸碱环境中,掺杂了荧光碳点的PVA-CDs复合水凝胶显示出不同颜色的荧光,证明PVA-CDs复合水凝胶具有优异的pH响应性。经PVA-CDs复合水凝胶处理的细菌培养板上形成了清晰可见的抑菌圈,表明其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此外,所制备的荧光水凝胶材料同时具备pH响应性、抗菌活性和细胞相容性,为开发生物医用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研究电网设备的载银纳米材料抗菌性能。给出原子团簇形成过程,制备研究的载银纳米材料。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子微观结构,显示纳米粒子外形。通过微量注射泵获取去离子水,令水滴和纳米薄膜接触,利用接触角测量仪测量二者间的接触角。测试纳米材料亲水/疏水性;并对纳米薄膜进行力学性能测试。通过计算抑菌圈大小对纳米材料抗菌性进行测试。对不同光照条件和不同沉积时间下的纳米材料抗菌性能进行测试,研究沉积量、沉积形态对载银纳米材料抗菌性能的影响,获取一组最优性能的工艺参数。进行细胞膜完整性实验,通过温度对纳米颗粒的速度分布进行有效控制,提高抗菌镀层的耐磨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纳米材料疏水性和力学性能均较高;在沉积时间为30 min、Ag沉积量为7%、沉积形态为柱状时,纳米材料的抗菌性能最佳;通过细胞膜完整性实验可知,优化后的纳米材料能够提高细胞死亡率,有效实现杀菌。  相似文献   

12.
以SiO2微球为载体, 利用其表面可自动吸附与还原银离子的能力, 制备新型二氧化硅@银纳米颗粒微球复合材料(SiO2@Ag NPs), 并用透射电镜、 Raman光谱、 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对其进行表征, 测试其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性能. 结果表明: 当SiO2@Ag NPs质量浓度为2.0 mg/mL时, 复合材料的抑菌率为99.8%; 当银纳米颗粒表面含有稳定剂聚乙烯吡咯烷酮时, 其抑菌率降低. 表明稳定剂可保护银纳米颗粒的单分散性, 但不利于其抑菌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以SiO2微球为载体, 利用其表面可自动吸附与还原银离子的能力, 制备新型二氧化硅@银纳米颗粒微球复合材料(SiO2@Ag NPs), 并用透射电镜、 Raman光谱、 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对其进行表征, 测试其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性能. 结果表明: 当SiO2@Ag NPs质量浓度为2.0 mg/mL时, 复合材料的抑菌率为99.8%; 当银纳米颗粒表面含有稳定剂聚乙烯吡咯烷酮时, 其抑菌率降低. 表明稳定剂可保护银纳米颗粒的单分散性, 但不利于其抑菌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P(AA-co-HEA)/Ag复合溶胶的制备及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硝酸银为前驱体,聚合物P(AA-co-HEA)为还原剂和稳定剂,采用液相化学还原法,制备了一系列分散性良好、尺寸可控、粒度分布均匀的纳米银。考察了聚合物的中和度、反应温度、P(AA-co-HEA)的化学组成及含量对纳米银粒子尺寸的影响;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等对纳米银复合溶胶的形态和组成进行了分析表征。抗菌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溶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增强壳聚糖的抗菌活性和拓展其应用领域,在其基体中引入了纳米银粒子,并对其进行了接枝改性。采用微波辐射法将香草醛与壳聚糖接枝,然后用香草醛还原硝酸银,得到均匀分散于壳聚糖香草醛接枝物(CS-g-VA)胶乳中的纳米银粒子,即Ag/CS-g-VA复合胶乳。探讨了制备Ag/CS-g-VA复合胶乳的影响因素,并采用SEM,TEM,FTIR,XRD,UV-vis和TG-DSC等对其进行了结构和热性能表征。结果表明合成Ag/CS-g-VA的较理想条件:香草醛的质量分数为6.0%,CS-g-VA的质量分数为4.0%,硝酸银的浓度为0.20 mol/L。通过抗菌测试研究了Ag/CS-g-VA对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Ag/CS-g-VA复合胶乳具有比单一壳聚糖抗菌剂更高效的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16.
利用简单的一步法合成Ag@SiO2复合纳米微粒,并对其样品进行了TEM,HRTEM,XRD和UV表征.结果表明银纳米粒子成功包覆于二氧化硅微球之中,且壳层呈多孔状结构.以二倍稀释法测试了Ag@SiO2纳米颗粒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以及最小杀菌质量浓度,结果表明Ag@SiO2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抗菌持久性能,并且对革兰氏阴阳两种细菌具有良好的杀菌选择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原核表达并纯化小热休克蛋白-细胞穿膜肽融合蛋白(Hsp-Tat); 用动态光散射和透射电镜成像分析Hsp-Tat纳米粒的粒径和形貌; 用噻唑蓝(MTT)法和活/死细胞染色法研究蛋白纳米粒的细胞相容性; 用凝胶阻滞实验检测纳米粒的小干扰RNA(siRNA)复合特性; 用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成像研究蛋白纳米粒的siRNA胞内递送能力. 实验结果表明: 亲和层析得到高纯度的Hsp-Tat融合蛋白, 融合蛋白可自组装成40.2 nm空心球形结构; 蛋白纳米粒在HEK-293T细胞上显示出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Hsp-Tat NP与siRNA形成的复合物可阻止siRNA在琼脂糖凝胶中迁移; Hsp-Tat 纳米粒能将Cy3-siRNA转运至细胞内, 可作为一种安全高效的非病毒核酸递送载体.     相似文献   

18.
首先用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O); 其次用原位还原法将银氨溶液中的Ag纳米粒子通过还原剂葡萄糖和GO复合, 获得Ag/GO胶体; 最后在真空干燥条件下得到Ag/GO涂层, 并用真空阶梯热还原技术制备Ag/还原氧化石墨烯(rGO)涂层. 利用X射线衍射、 扫描电子显微镜、 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膜样品结构形貌进行表征, 并用润湿角测量仪和抑菌环方法分别检测样品的亲/疏水性和抗菌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 石墨烯基膜材料与基底结合较好, Ag纳米粒子在石墨烯片层间呈球形均匀分布, 粒径为20~50 nm; 纯GO和rGO膜表面未见菌落, 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未出现有效抑菌环; 复合Ag纳米粒子后, 涂层的抑菌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与Ag/GO复合膜相比, Ag/rGO复合膜呈更强的抗菌活性, 即低温退火有助于提高石墨烯基复合涂层的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19.
采用表面修饰方法制备出谷氨酸修饰的壳聚糖纳米基因载体。对样品进行红外分析、粒度分析、zeta电位分析、生物相容性、凝胶阻滞分析、DNA保护性试验、体外细胞转染研究。结果显示所制得的谷氨酸修饰的壳聚糖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170nm,其zeta电位为 4.7mV。红外分析显示谷氨酸已通过酰胺键结合在壳聚糖上。MTT实验结果显示纳米颗粒与细胞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凝胶阻滞分析和DNA保护试验结果表明纳米载体可与DNA通过电性结合作用而结合,并可以有效保护DNA,防止核酸酶对其的降解作用。而体外细胞转染的结果表明,谷氨酸修饰的纳米粒能介导pEGFP-N1质粒转染HepG2细胞并在细胞中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因此,谷氨酸修饰的壳聚糖纳米颗粒可作为一种新型非病毒基因载体介导核酸类生物大分子进入细胞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