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悬浮液滴振荡法和落滴式量热法研究了Ni-5%Sn合金熔体的表面张力和比热. 在1464~1931 K温度范围内测定出其表面张力温度系数为6.43×10-4 N·m-1·K-1, 最大过冷度达237 K. 在1461~1986 K温度范围内测定了焓变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获得其平均比热为43.03 J-1·K-1, 最大过冷度达240 K. 根据实验数据进一步导出了黏度、溶质扩散系数、密度、热扩散系数和热导率等相关热物理性质. 在此基础上, 计算了快速凝固过程中a-Ni枝晶中溶质截留与过冷度的关系, 发现理论预测与实验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采用直流脉冲高压对SO2/He(配比1:99,总压强3.0×105Pa)混合气体放电产生SO超声分子束,SO自由基由电离其前体SO2再解离而形成.发射光谱中350~500 nm波长范围的电子振动谱标识为SO(A'3→X3-)跃迁,通过对实验谱线拟合,获得了该跃迁的带源ν00 = 29524(8) cm-1,SO(A'3Δ)的光谱常数ω'e = 742(6) cm-1, ω'eχ'e = 5.9(2.0) cm-1, 以及基电子态的光谱常数ω'e = 1165(5) cm-1, ω'eχ'e = 6.4(0.5) cm-1.  相似文献   

3.
嘧啶环二炔氮桥C60衍生物的合成及非线性光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合成了嘧啶环二炔氮桥C60衍生物C60NPD ,研究了在532nm、脉宽 8ns条件下的非线性光学特性。通过Z-扫描实验发现C60NPD有很强的非线性吸收和非线性折射,并获得了三阶非线性光学系数χ(3) 。同时也研究了光限幅特性,实验结果表明C60NPD有较低的光限幅箝位值。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种用PVC碳糊电极测定Pb2+的方法.该法在开路电路条件,富集介质为0.1 mol/L KNO3(pH 11.0),检测底液为0.15 mol/L HNO3.用微分脉冲阳极溶出伏安法扫描,有一灵敏Pb氧化峰出现,峰电位为-0.496 V(vs.Ag/AgCl),溶出峰电流与Pb2+在1.0×10-7~2~2.0×10-5mol/L浓度范围内成很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60,检出限为5.0×10-8mol/L.  相似文献   

5.
用动能一定而电荷态不同的40Arq+(6≤q≤14)离子和动能不同的40Ar6+离子分别轰击金属Al, Ti, Ni,Ta和Au表面, 以及分别用动能相同(150 keV)的129Xe6+, 129Xe10+129Xe15+轰击Ta表面, 靶原子受激辐射发出的200~1000 nm波段的特征光谱线的实验结果. 结果表明, 合适的弹靶组合(40Ar12+轰击Al, 129Xe6+轰击Ta表面)可使靶原子受激辐射的特征光谱的强度显著增强, 而靶原子受激辐射的强度与入射离子的动能没有强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该文报道了一种采用纳米材料制备修饰电极的新方法,制作了乙二胺/Au溶胶/I-(ED/Au/I-)复合物修饰的碳纤维微柱电极,并研究了该电极的化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该微电极对细胞色素C具有良好的催化还原特性,在6.5×10-7mol/L~1.2×10-5mol/L浓度范围内,还原峰电流与细胞色素C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检测限为3.2×10-7mol/L;同时,该微电极具有选择性高,体积小和稳定性好等特点,适用于生命科学的研究,为细胞凋亡的病例、药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在不同条件下的无机磷、亚硝酸氮、硝酸氮、氨氮的代谢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温度、体质量、盐度、pH值和摄食状态对其代谢存在影响。无机磷、硝酸氮、氨氮的代谢率与体质量呈负相关, 而亚硝酸氮的代谢率与体质量随体质量的上升而增大;在20~30 ℃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上升,日本囊对虾磷、亚硝酸氮、硝酸氮、氨氮的代谢率均上升;在10‰~31‰的盐度范围内,随着盐度的升高,日本囊对虾(6.739±0.023)g磷、亚硝酸氮的代谢率升高,当盐度为31‰盐度时,磷代谢率达到(0.736±0.002)μg·g-1·h-1,亚硝酸氮代谢率为(0.0778±0.011)μg·g-1·h-1,而硝酸氮、氨氮的代谢率与盐度呈负相关,当盐度为31‰时,硝酸氮的代谢率降为(0.257±0.207)μg·g-1·h-1,氨氮代谢率降为(4.445±0.259)μg·g-1·h-1;在7.5~9.0的pH值范围内,随着pH值的升高,日本囊对虾(6.749±0.013)g磷的代谢率明显下降,氨氮、硝酸氮的代谢率提高,亚硝酸氮的代谢率在pH值为8.5时达到最大值,后又呈下降趋势;日本囊对虾(6.729±0.028)g摄食配合饲料,饱食状态下磷、亚硝酸氮、硝酸氮、氨氮的代谢率比饥饿状态下分别提高了272.02%、91.67%、795.38%、98.54%。  相似文献   

8.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高亮度橙色高温相Ca2.99Eu0.01SiO4Cl2荧光粉,进行了发光特性表征并探索了其在LED上的应用。Eu2+离子在Ca3SiO4Cl2基质中可被300~450 nm光有效激发发出橙黄光,发射光谱是Eu2+离子的特征4f65d1→4f7跃迁发射带。测量得到的Eu2+离子的荧光寿命为微秒量级,分别是 τ1=1.53 μs和τ2=7.29 μs。用该荧光粉制备了395nm近紫外芯片基和460 nm蓝光芯片基发光二极管,并测试了它们的发光性能,表明高温相Ca2.99Eu0.01SiO4Cl2荧光粉适合于用作白光LED的红黄色组分。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新显色剂偶氮氟胂-DBF,并研究了其与钍的显色反应,在3.84 mol•L-1的高氯酸介质中,钍与该显色剂形成紫红色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630 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63×105 L•mol-1•cm-1, 钍含量在每25 mL 0~40 μg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该方法简便,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用于海产品中微量钍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研究Au@SiO2复合纳米材料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及其对细胞色素c (Cyt c)的电催化行为.Cyt c在该修饰电极上表现出一对氧化还原峰,且在1.0×10-7~2.0×10-5 mol/L浓度范围内,Cyt c峰电流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5.0×10-8 mol/L (S/N=3).还应用紫外可见光谱考察了Au@SiO2复合纳米材料的生物兼容性,结果表明,Au@SiO2材料为Cyt c提供了一个“近水”的微环境,使其在该修饰电极表面不易变性,因而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2009年8月和11月水体光学特性的分析发现:长江口邻近海域夏秋两季反射光谱曲线由于悬浮泥沙、浮游植物以及黄色物质的影响呈现4种形状;叶绿素a浓度与浮游植物吸收系数可通过两种方式建立良好关系;将水体各组分光学特性参数化,并结合叶绿素a浓度与吸收系数的两种关系分别建立水体反射光谱参数模式,从而可以对水体遥感反射光谱进行模拟,模拟曲线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04 4和0.004 5.在模式的建立中,根据长江口海域水体组分浓度的分布状况,对悬浮泥沙浓度以及叶绿素a浓度进行分类,得到不同水体组分浓度下反射率光谱曲线;然后分别获得模式参数并进行模拟,得到的反射率模拟曲线与实测相对均方根误差为0.003 5,具有更高的模拟精度.  相似文献   

12.
选用2005-2007年福建省干季(10月~2月)三个时相中潮位的中巴卫星CCD数据,利用泥沙指数SI=(ch2+ch3)/(ch2/ch3)提取厦门环东海域悬浮泥沙信息.与现场浊度的对比表明,该泥沙指数能较好地反映悬浮泥沙的相对分布.泥沙指数图像显示,该海域悬浮泥沙浓度分布具有浅海高、深海低,从两岸向中部降低的特点;与2005年10月相比,2007年1月整治过程中清淤吹填使海域面积有所减小,但湾中上部高、中高浓度泥沙明显增加;到2007年11月,清淤吹填基本完成,海域高、中高浓度悬浮泥沙总比2005年10月约减少14km2.综合整治使得整个环东海域悬浮泥沙含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
三峡水库干流典型消落带泥沙沉积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三峡水库中游干流典型消落带断面,现场调查泥沙沉积速率随高程分布,探讨三峡水库特定水位调节模式和长江上游泥沙输移的季节性特征对消落带泥沙沉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消落带泥沙净沉积主要发生在145~168 m 高程,2010年累积净沉积厚度为1.1~39.9 cm,随高程增加逐渐减小,145~155 m 平均泥沙沉积厚度为14.9 cm,155~168 m 平均泥沙沉积厚度为2.6 cm;2013年累积净沉积厚度为3~80 cm,表明三峡水库干流消落带泥沙沉积过程迅速。泥沙粒径随高程增加逐渐变粗,体现在砂粒体积分数和中值粒径逐渐增大。消落带下部沉积泥沙颗粒组成与干流悬移质泥沙接近,而消落带上部沉积泥沙明显粗于干流悬浮泥沙。消落带泥沙沉积速率与水库水位调节密切相关,雨季水库低水位运行,长江悬移质输沙量的增加导致了消落带下部大量泥沙沉积;旱季水库高水位运行,长江悬移质输沙量减少导致消落带上部泥沙沉积速率降低,消落带河岸侵蚀对沉积泥沙贡献逐渐增大。消落带淹水时间随高程增加而缩短,长时间淹没有利于消落带下部泥沙沉积。综合推断,三峡水库干流消落带下部泥沙主要来源于雨季河流悬移质泥沙的沉积,而消落带上部沉积泥沙主要来自旱季消落带河岸侵蚀产沙。  相似文献   

14.
分析2012年枯季启海港海域的实测水文泥沙数据,得到如下结论:该港区海域的悬沙浓度与流速成正相关关系;悬沙浓度的峰值一般出现涨、落急后。港区海域悬沙浓度在垂向上分布为:斜线型、准直线型和混合型,近岸水域的泥沙在中上层运动紊乱,离岸水域的泥沙紊乱则集中在下层。盐度对泥沙的再悬浮作用起一定作用,在流速较大时,底部悬沙浓度变化幅度很小,最大含沙量出现在中层。  相似文献   

15.
Sediment resuspension in the Lake Taihu, China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The Lake Taihu is a large shallow lake in eastern China, with a surface area of 2338 km2, catchments of 36500 km2 and mean depth of 1.9-2.0 m [1]. It is fre-quently influenced by winds and therefore wind-gen- erated waves. The bottom sediment can be resus…  相似文献   

16.
水体泥沙是进行水环境监测及研究与泥沙输移有关的侵蚀、沉积过程所带来的灾害问题的关键因素,实现悬浮泥沙遥感定量动态监测的关键在于建立合适的反演模型。采用实测光谱模拟TM/ETM 和MERIS数据,对比分析了单波段和波段比值遥感因子构建的5种常用的经验半经验模型。结果表明,以MERIS第7波段遥感反射率为遥感因子建立的对数模型最适宜鄱阳湖地区悬浮泥沙的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7.
辐射沙洲东大港潮流水道悬沙输移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东大港潮流水道4号站位的水、沙实测资料为例,利用悬沙通量机制分解法、功率谱分析法,对东大港潮流水道悬沙输移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悬沙净输移以平流作用占优,“潮泵效应”项在悬沙输移中也相当重要;潮流流速是水体含沙量变化及悬沙输移的主要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南支分流分沙比观测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7年2月在长江口南支进行沉积动力学参数的全潮观测,以获取枯季期间南北槽、南北港的分流分沙特征.结果表明,多数站位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涨潮历时小于落潮历时,涨潮悬沙浓度大于落潮悬沙浓度,这种涨落潮不对称效应主要与径流作用和潮波变形有关.悬沙浓度与流速也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表明再悬浮作用较为显著.从净泄水量看,北港大于南港,南槽大于北槽,形成由陆向海输运的格局.输沙量则为由海向陆,尤以南槽和南港为最大,加之河流上游亦有来沙,最终在南支拦门沙附近海域形成较为显著的淤积状态.  相似文献   

19.
长江口深水航道北槽口外悬沙浓度垂向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长江口深长航道北槽,利用“声学悬潲观测系统”观测得到了大潮不同潮时近瞬时高时空分辩率细颗粒悬沙浓度垂直向分布,此外,还观测了流速和和盐度地垂线分布,在涨潮初期,悬沙浓度的垂向分布均均匀,在接近涨憩时,悬沙浓度的梯度小,在落潮时,悬沙浓度随水深水面到水底按指数递增,可视为恒定均匀流中悬潲处于平衡条件的分布,泥沙垂向扩散系数εs可用泥沙颗粒沉降速度ωs的两倍来近似,在接近落憩时,悬沙浓度的垂向梯度适  相似文献   

20.
通过总结近年来有关水动力作用对河流中泥沙吸附/释放重金属、磷等污染物影响研究成果,分析了水流紊动强度和流速对污染物在河流水沙两相中分配的影响规律。当水流紊动强度较低时,泥沙主要以床沙形式存在,泥沙对污染物的吸附/释放速率和强度较低;随着紊动强度增大,水沙界面切应力随之增大并促使泥沙悬浮,污染物与悬浮泥沙颗粒接触面积增大,使得泥沙对污染物的吸附/释放速率和强度显著增加。流速对污染物在水沙两相间分配的影响较为复杂。泥沙静止时,流速的增大会减小边界层厚度,增大水体溶解氧含量、氧化还原电位等参数,并使污染物在水体里的扩散由分子扩散转变为以紊动扩散为主,增强污染物在水-沙界面的交换通量,对污染物在水沙两相间的分配产生影响;随着流速进一步增大,床沙逐渐起动、悬浮,此时除上述因素外,泥沙运动状态、悬浮颗粒间碰撞强度、悬浮物的絮凝等均会对泥沙吸附/释放污染物产生影响,由于影响因素较多,作用机制复杂,目前关于泥沙运动对污染物在水沙两相间分配的影响所得结论仍存在分歧。相应的机理研究及数学模型的建立均做了较大简化。综观当前的研究成果,水沙运动及其化学生物过程等对污染物在河流水沙两相中的分配作用机理和耗氧有机物、有毒有机物等污染物与泥沙的作用机理是这一领域的未来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