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是主流文学之外的重要收获。其作品再现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人性的真实以及人类对自身命运无法掌控的失落,渲染了情欲对人的支配,对复杂人性给以揭示。对盲目而残酷的人性的关注始终是她作品的最高命意。  相似文献   

2.
悲悯是一个积极复杂的问题,它源于感动,它是从超然的人生态度中幻化出来的。人性探索和社会关怀是莫言作品的主题词,莫言不规避对苦难、恐惧、不幸的叙述。他作品中感人至深的深切悲悯表现为:他不回避人性之弊、社会之弊,同时还不忘解答人类的生存之困、树立暖意浓浓的人性"灯塔",这些都源于莫言对美好本真人性的尊崇。换言之,在他笔下人的尊严得到彰显,人性得到超拔,在"血色和悲剧"里人们深刻体认着复杂的人性和庸常的人生。  相似文献   

3.
从人性异化的角度,分析李佩甫长篇小说《等等灵魂》中人性的异化,并探讨了人性异化的原因,指出权力、金钱是人性异化的两个主要因素。在作品中,作家还借用人物的"童年情结"尽力剖析人性异化的深层次渊源。通过故事叙述,作品还在阐释从人性异化走向人性回归,这个过程需要精神来救赎。作家正是在描绘人性异化、表达精神救赎的过程中,揭示了小说《等等灵魂》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4.
解读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从人性的关怀就是自身的关怀,人要成为自身的主宰者;人性的体现就是性格的体现,也是美的价值所在;人性的真实就是作品的真实,避免一切复杂的解释和一切关于动机的议论等方面,逐步剖析玛蒂尔德的常人心态,回归作品描述人性的本质层面。  相似文献   

5.
著名作家铁凝以其丰硕的创作实绩和作品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她的创作之路始终贯穿着一种对于人性的审视以及强烈的人文关怀,而铁凝小说对人性的探讨与审视历程也是逐步走向成熟的,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对纯真人性美的追求和赞美,二是对人性关丑交织的洞察和对扭曲人性的思索,三是对复杂人性成因的揭示以及对健全人性回归的呼吁。将围绕这三个阶段,深入剖析研究作家对人性的感悟、思索与升华的发展脉络,对人性执著探索不断审视的创作轨迹。  相似文献   

6.
沈从和张爱玲的小说在现代学史上独树一帜,其作品所表现的核心内容都是人性,所不同的是,前表现人性的美与善,后表现人性的丑与恶,且都把这些人性的表现推向了极致。本从作的出身,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方面入手,探讨沈从和张爱玲的作品在表现内容上的异同,从而揭示学发展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7.
毛姆的作品大都以探讨人性价值和人生意义为主题。毛姆对人生意义和人性价值的探索过程,也就是他的精神信仰之旅。毛姆的精神探索大概可以分为对基督教的摒弃,对叔本华哲学思想的认同,以及想借助东方哲学来拯救西方文明这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19世纪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是一位人道主义思想者,他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人性善",表现"人性"是他作品的重要主题,而其代表作《双城记》集中表达了"人性"的异化与"人性"的守望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9.
冯新平 《南昌高专学报》2009,24(5):19-20,29
远藤周作在作品《沉默》中所呈现的是邪恶的灾难和被苦难和死亡扭曲的、绝境中的人性。本文分析远藤周作通过作品探索普遍人性和人类的存在境遇。远藤周作从基督教传统中接受了博爱观念,他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与善联系在一起的,具有理性主义的色彩。这种对爱与善的追求,更符合人类的普遍愿望。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的作品中最见功力的是对女性的刘画和表现。她笔下的女性给人的印象深刘,回味无穷,这源于作者对女性人性的正确把握。而这种人性的根据就是张爱玲强烈的女性本位意识。  相似文献   

11.
学界对"以人为本"当前主要有四种理解。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人民群众",是从政治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少数人"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全体公民",是从法律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部分公民"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人类",是从人类共同利益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自然"和"物"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具体的个体的人",是从工作落实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理论层面抽象的"人"范畴。应在特定的范围内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超出其特定适应范围便容易导致对其中的"人"的误读。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中的"人",无疑应当是指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而学界所作的拓展性理解则是适应于特定范围、解决特定问题的。  相似文献   

12.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描述了11岁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人生。从文本的角度分析,以异化社会中的"窥视"现象作为基石来解读该小说。  相似文献   

13.
赵玲 《长沙大学学报》2009,23(1):119-121
在音乐中,“乱”是一种古代曲式术语,春秋战国以来的歌曲、乐舞,以及汉、魏相和大曲中,均有“乱”的歌词实例。巴人音乐申的“乱”不仅是音乐的高潮,而且是古代整个宗教祭祀活动祭仪的高潮部分。对于“和声”一词,因读音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释。巴人音乐中的“和声”,指歌曲衬词中由他人应和帮腔的部分,也称为“垫词”或“衬词”,具有即兴性和随意性。巴渝遗音《竹枝词》中的“竹枝”与“女儿”就是其和声。  相似文献   

14.
伟大的作家总是忠实地反映着自己对于现实社会所取的态度,而且作品与作者的生活、思想是不可分的,所以从作品本身去分析它的主题思想、人物典型、创作方法是最主要的工作。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应既沉浸于作者设置的艺术环境氛围之中,又不完全囿于作者的观点,而传统的“拥薛抑林”或“拥林抑薛”之类解读倾向多少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和认知,所以尽可能地科学地评价《红楼梦》及其人物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15.
正确理解“孽海”与“花”的含义,有助于深入解读小说《孽海花》。本通过对小说本和有关资料的研析,指出《孽海花》中的“孽海”主要指当时正在沉沦的中国社会环境,“花”则既指名妓傅彩云,也指晚清“名士”。  相似文献   

16.
《论语》和《理想国》都以人为政治分析的基本要素,将组成政治共同体的人分为最高的统治者、中间的辅政者和最低的被统治者三个层次,并以第一和第二层次上的人为主体奠定了东西方权力政治学的共同旨趣;而其对理想统治者的不同希冀以及对现实辅政者的不同建构,却在人类思想的开端处为东西方伦理政治思想的发展埋下了分殊的种子。东西方也据此演绎出不同的政治文化传统,既为相互借鉴确立了前提,也为殊途同归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考察音乐“雅”与“俗”的历史渊源入手,论述“雅”与“俗”之间存在着分岐,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二者又存在着互动性,即“雅”的音乐是由“俗”的音乐演化而来的,而“俗”的音乐经过艺术家的加工,也是可以雅俗共赏的。  相似文献   

18.
“齐”和“斋”在古代曾通用,二者的关系是:“斋”是古“齐”的一个引申义的分化字,是“齐”字加“示”旁专表“洁戒”等义的一个后起的会意兼形声字,“斋”字中的偏旁“齐”表音兼表义。在“斋”字出现之前,“戒洁”等义是用“齐”的,出现之后与“齐”同用了一段时间,大概在汉以后,基本不再用“齐”表“洁戒”义,而用“斋”字。  相似文献   

19.
根据民营经济的特性,阐述了政府在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为”与“不为”。  相似文献   

20.
为了深刻理解SQL语言中的查询命令,笔者根据教学体会,提出蕴含于该命令中的“前点”、“中点”和“后点”的概念,并结合一个实例详细地分析他们相互之间的作用和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