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岩溶生态环境演化的动力机制及其山区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流域岩溶区多属于地质-生态环境脆弱带,而脆弱的地质-生态环境严重阻碍区域可持续发展.在揭示岩溶系统及其演化动力机制 ,以及分析控制和影响岩溶生态环境系统形成和演化的因素的基础上 ,着重阐述长江流域岩溶景观系统演化和脆弱岩溶生态环境区域特征,探讨岩溶山区人地系统的演化特征和退化原因,并简要地提出岩溶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与地质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关键纽带。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区——陕西省府谷县为例,建立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与评价模型,在综合评价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作用程度。从自然地理、生态环境等5个系统选取17类影响因素,引入半监督学习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证明,半监督学习模型提升了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敏感性,回归预测精度较高;府谷县地质环境承载力由低至高划分为5个承载力等级分区,不同等级下影响因素作用程度不同,其中崩塌滑坡易发性等7项影响因素可优先用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成因及其农业生态恢复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岩溶地区石漠化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石漠化形成和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地质、气候、水文、植被和人类活动五个方面.该文从这五个方面分析了石漠化的产生及危害,并针对此提出了其脆弱生态环境恢复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贵州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因素与生态修复对策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清海  林昌虎  何腾兵 《贵州科学》2006,24(3):62-65,74
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特殊的地质、地貌、降水等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交叉影响使贵州喀斯特山区成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人民生活贫困的地区.本文探讨了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因素,提出了人为因素是贵州山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防治水土流失与土地退化的几项工程技术措施和政策措施,对解决贵州喀斯特山区的土壤匮乏,发展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成因及其生态恢复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岩溶地区石漠化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石漠化形成和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地质,气候,水文,植被和人类活动五个方面.作者从这五个方面分析了石漠化的产生及危害,并对此提出了其脆弱生态环境恢复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四川安宁河流域不同生态环境地质类型的控制因素,将评价目标分解为以坡度、年降雨量、地质灾害易发程度、高程、植被指数作为评价因子的森林生态环境地质评价系统;以坡度、水资源量、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第四系堆积物面积、土壤类型作为评价因子的农业生态环境地质评价系统;以坡度、水资源量、人口密度、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地震烈度作为评价因子的人居生态环境地质评价系统.评价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充分运用GIS技术进行指标取值、分级与成图.经验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果较吻合,证明该套基于GIS技术的生态环境地质质量的定量评价是切实可行的,结论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其开发和建设一直得到国家和山东省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而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其地质生态环境质量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在分析东营市地质生态环境背景的基础上,确定其地质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东营市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和分区.依据地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对东营市重大工程布局的适宜性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三只羊乡地质生态环境特点与综合治理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在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下,三只羊乡境内土壤植被稀少,旱涝灾害频繁交替,生活水源严重污染,生态系统结构不平衡,石漠化加剧,地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在此根据三只羊乡的生态环境特点,从水土资源的利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1:3素质的提高等几个方面提出该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恢复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水利工程是人为的过程,并不是大自然的赐予,因此,水利工程对生态的影响至关深远并且具有不确定性。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探讨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别从其对水质、地质、气候、生物这4个方面的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对策,为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建设性意见。水利工程严重影响地质。地质环境的保护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邹军 《汉中科技》2009,(5):45-46
中华鼢鼠是林区的有害生物。通过调查研究,摸清了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以及在城固县的分布区域和危害现状。发生危害主要与地质、土壤、江河、溏库、生态环境和食物影响因素较大,提出了生物防治、药物防治、人工捕杀、粘杀、烟熏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昆明市作为旅游城市,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由于主城区受特殊的地质地貌、水文条件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使昆明市成为典型的环境脆弱区.通过分析昆明市具体情况,结合Delphi法,确定了适合该区的环境脆弱性评价的关键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AHP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综合指数法对昆明市主城区2007年的生态环境做了定性和定量的评价.结果显示,昆明市主城区2007年的生态环境为中度脆弱.最后,探讨了昆明市主城区环境脆弱性的成因,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很多地方资源生态环境很薄弱。在修建公路时,由于受到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因素的限制,不可避免出现分割土地,破坏土表和植被的现象。路基工程作为修建公路的一项最基本的工程,承担着路基设计、施工、监测和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只有将路基工程交通的建设、管理与保护生态环境密切结合起来,才能使道路交通与生态环境实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地理因素如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生态环境、气候植被物产景观等,被视为古代城市生存发展之本。因此,城市选址首重地理。在已出土的我国古代城址中,几乎一致依山傍水,为适宜人居住的地方。在春秋战国年间城市建设中,背山带河的选址思想更趋完善成熟,这种思想一直影响到今天。  相似文献   

14.
考虑森林生态效益因子的林道网合理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道网建设会影响到木材生产作业、森林生态环境和森林生态环境效益,在传统林道网密度理论研究中没有考虑到森林生态环境效益因素,这从生态采运作业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来看是不合理的。分析了林道对森林生态环境效益的影响。建立了包含森林生态环境效益因素的林道网合理密度模型。  相似文献   

15.
人类活动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日显突出,重金属污染是影响城市土壤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以某城市为研究对象,根据等高线原理,采用MATLAB编程工具绘出了八种主要重金属在该城区的空间分布,运用地质积累指数法对土壤污染进行评价,并得出该城区不同功能区重金属污染的污染等级和传播特征,为污染源的确定和城市地质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方法支持.结果表明:利用文中的研究方法,可完整地给出主要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和污染程度,为城市的城乡规划、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安全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菏泽黄河故道湿地的生态地质环境现状及存在的环境问题,对地质环境中的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态环境分别进行了单环境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模糊综合评判,根据黄河故道湿地环境特点及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了湿地保护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祁连山西段地处我国西北内陆的干旱区,生态地质环境脆弱,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地质环境的变化.本文重点分析了对区内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土地沙化、盐渍化和植被退化现状的成因,并对区内的生态地质环境进行了适宜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探讨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性及其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运用环境学,生态学,地学等理论基础和方法,在分析了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的关系、探讨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深刻的分析系统安全与系统健康和胁迫的关系,建立了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性评估的基本模型,并以本文建立的生态地质环境评价基本模型为指导,突出地质环境系统因素的重要作用,构建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性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徐林 《科技信息》2009,(8):341-342
本文简要介绍了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对气候的影响、对水文的影响、泥沙淤积问题、对水体的影响、对地质的影响、对土壤的影响、对动植物和水生生物的影响、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移民问题、对生物和文物的影响等十个方面,并给出了建立生态环境友好的水利工程建设体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会精神,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整治矿区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坚持依法治矿,推进矿区恢复治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营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笔者结合近年来在石嘴山地区开展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并在收集和整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从技术、经济、生态环境协调性3个方面对该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并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